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遵循诗歌特性开展诗歌教学—中小学诗歌教学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小学语课程中的诗歌教学,仍存在着非诗的教学弊端。问题主要在于没能从诗歌的特性出发,来开展诗歌教学。古人的宝贵经验和现代许多教师的成功实践表明,诵读和鉴赏是“诗教”的两大门径。高中阶段以鉴赏为主,主要方法是比较感悟与意象赏析。  相似文献   

2.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是一种最 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 的结晶。鉴赏好的诗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在诗歌 鉴赏教学中,我以为要着力引导学生探究诗歌的“三美”:反复吟诵,领会诗歌的情感美。诗歌鉴赏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 、想象、记忆、思维。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赏诗,首先得读懂诗。通过反复 诵读,整体认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其次,通过反复…  相似文献   

3.
诗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从“诗无邪”诗歌的本质探讨,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功能揭示;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的受众基础,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教学方法的推介,无不体现诗歌对生活的深邃概括和诗教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对诗歌的热爱与对诗教的推崇。  相似文献   

4.
在诗是人生、人生即诗的诗歌观的指引下,诗人阿毛把自己的生命激情、经验认知、生活感悟、人生幸福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传递诗人情感理想的精神寄托。诗集《变奏》无疑成为诗人阿毛个人记忆、文化经验和现实困境的表达体,呈现出社会嬗变过程中个体阵痛的心灵变奏。  相似文献   

5.
第三代诗具有的后现代倾向,可从诗歌现象和诗歌文本两方面加以分析。就诗歌文本而言,第三代诗对传统诗学言意观的刻意否定,消解意象神话;更新诗歌审美观念,确立审丑美学原则;消解了诗的深度模式,关注日常经验;运用戏仿和反讽,对严肃的事物特别是古典名著或现代经典进行再次书写;运用互文和拼贴,以及使一些外来的词语甚至生造出来的词汇涌入高雅的诗歌语言圣地,形成一种不同层次的“无声喧哗”;等等种种表现构成第三代诗歌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6.
俄语诗歌对新诗革命和百年间新诗的体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到新诗的职能,也影响了新诗的形态,特别是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俄语诗歌使新诗更重视诗的济世功能,使新诗与古诗相比更具有现实性、严肃性,更政治化。俄语诗歌对诗的音乐性和排列美的重视,也使新诗将诗的音乐美与排列美作为诗体建设的主要内容。前苏联的诗歌观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诗,助长了新格律诗的流行。中国新诗人对俄语诗歌的形态有些“误读”,加剧了新诗诗体的自由化与格律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7.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很多同学觉得赏无从赏,往往是因为不理解诗。理解是鉴赏的前提,而理解一首诗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观诗题,观作者,观注释,观体裁,观内容。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首好诗,既是一幅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更是一面政治明镜。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底蕴,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情操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升华,充分显示出诗歌的教化力量。  相似文献   

9.
陈隆升 《江西教育》2004,(10):30-32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当代学生学习古典诗歌若没有掌握一定的鉴赏策略,就会如入宝山空手回。为此,我们必须以广义知识观为视野,全面革新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知识基础.强化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0.
现存的陆游诗集《剑南诗稿》九千三百余首诗中有很多与读书有关的诗,其中不少是陆游在读了他人诗作之后而写,从中可以看到陆游读书过程中的反思与学习,这些诗歌批评是陆游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示子通》是陆游晚年向其幼子介绍自身学诗经验的诗,本文将以此诗为线索,论述陆游在其读诗诗中所体现的诗歌批评。  相似文献   

11.
漫谈唐代的音乐与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是艺术殿堂中的一对孪生姊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唐代的音乐发达,诗歌鼎盛,除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外,首先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使音乐与诗歌都受益匪浅,再就是文学修养高,音乐造诣深的诗人参与音乐的创作,改造及演奏,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梅村深受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氛围与家庭环境影响,信仰佛教,为寻求解脱与僧人交往。禅宗对梅村诗歌影响包括:山水诗作中对禅境的追寻;以禅语入诗;成就最高的两类诗中吸收禅宗思想(空幻观、宿命观、自悔救赎),使诗歌呈现出悲壮美。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一生多难,遭遇不幸使其表达思想时采用隐晦的手法,艺术方式也趋于深微化,诗歌题材与所用手法丰富多彩且比较难懂,他最重要的诗歌题材是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和感怀诗。  相似文献   

14.
雁翼诗歌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雁翼不仅是一位有丰富诗歌创作经验的诗人,也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诗论家。他的诗论中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对诗歌美的本质、诗歌的社会功能、诗美的创造、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的深入探讨和透辟的论述中。这些观点对诗的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重华的诗歌声韵论具有与前人不同的显著特点,一是认为诗情与诗音密切相关,提出悲喜之情"随音以出"之论,从审美感情的角度强调音韵声律之重要。二是提出"识诗"必先"识音"之论,认为诗之艺术效果与音节密切相关,因而读者必须善于"识音"。李重华的诗歌声韵论突破了沈约、刘勰、钟嵘等人的诗韵观,不但推进了古代诗歌声韵论的发展和深化,而且对于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曙光的这四首诗,写于不同的年代,体现了其诗歌艺术追求,也是其诗学观的注脚。主要体现在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17.
中英诗歌象征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是用一个事物代表和暗示其他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通过对中、英诗歌“象征”手法的探析,能够使我们对诗人“以情观物”、“以情入景”的审美观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能进一步认识诗歌内在的、外在的、主观的、客观的涵义,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刘美隆 《海外英语》2013,(21):170-171
诗人穆旦是杰出的翻译家,他曾为国人译介了大量浪漫派诗歌和部分现代派诗歌。穆旦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诗作翻译成英文,这些自译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及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观:反对逐字逐句的直译;在语言运用上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时须兼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诗的语言去译诗,从整体把握原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19.
有唐一代诗歌中涉及到笛声的诗篇成为唐朝诗歌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总观这些诗作,它们的意象内容大致包括离愁别绪、伤时感事、思友念旧三种;据这些内容又从中可以找到他们的渊源。同时,这类诗既是音乐和诗歌结合的必然,也与当时的具体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余庆云 《云南教育》2001,(24):37-38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凡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无不受诗歌的滋润和哺育,屈原、曹操、文天祥、毛泽东等,诗歌给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伟大成就增添了灿烂光彩。《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白居易强调圣王以诗“酌人之言,补己之过”,《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成为广为流传的启蒙读物,足见我国尊诗的久远。中华民族人才辈出,诗教功不可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所说的文章,自然包括诗歌。诗歌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诗歌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利器。汉代设立乐府,采集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