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初一语文公开课,一年轻老师教《我的老师》一课后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一学生举手小声问:“老师,我没有父亲,怎么写?”“那就写你母亲吧。”老师说。那学生为难地说:“我不认识母亲,听爷爷说,我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随后改嫁了。”老师愕然:“那……那就写你爷爷吧。”从这段对话看出,教师定死作文题确实让个别学生难于写作。如果那教师把作文题定为《我的———》(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位亲人),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别扭的场面。平时作文课训练学生写作,命题范围要有一定的空间弹性,让学生在写作题材上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2.
刘美玉 《师道》2005,(1):34-34
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变色龙》的时候,曾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节:“同学们,只要我们用几条线就可以形象的概括《变色龙》的内容。下面我先画一条。”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条从低处起笔,又在低处终笔的五折曲线。曲线画完了,老师洋洋得意的说:“这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曲线。  相似文献   

3.
一天,我收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不长,现将正文部分辑录如下:我平时经常翻阅《小学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如2001年第7期刊登的《笔顺漫议》一文,让我明白了写字必须严格依“法”———《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写好规范字。这些天,我遇到一个疑惑,特向《笔顺漫议》的作者———张老师您请教。在写全包围结构的字,如“田”、“园”、“国”时,有些老师,包括我在内,总是习惯于把第二笔写成“横折钩”,认为这样写好看些。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写是不对的,应该写成“横折”。也有些老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两种写法都可…  相似文献   

4.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上小学的时候,张敬斋老师给我颁发的一张他亲自画的奖状,还有他在我的作文簿上画的一条条波浪线,对幼小的我是多么大的激励呀!读初中一年级时,李晓旭老师在我的一篇作文上写的“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竞让我做起了作家梦!从此便如饥似渴地读书,搜肠刮肚地写稿。  相似文献   

5.
笑脸和哭脸     
一位小学生在课堂作业纸上画了一个哭脸( ),在哭脸的下面有这样的一句活:“老师,下一次我一定得笑脸( )。”还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写的字比以前进步了……”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个怪圈:老师不厌其烦,学生索然寡味;老师探幽发微。学生莫名其妙;老师谆谆教诲,学生唯唯喏喏……难怪有一位学生说:“我一个人在家里读《窦娥冤》时哭了,上课听老师讲《窦娥冤》时却睡着了。”究其根源,这是我们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关系.让教学目的蒙  相似文献   

7.
最近听一位老师上《背影》,我感到兴奋异常。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内容时,教师说“:背影,是一幅难忘的画。”让学生美读,然后请学生闭上眼睛,在心里想象“出背影”的典型画面,体味真挚深沉的父爱。这一环节刚就绪,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话了:“老师,你‘说背影’是一幅画,其实从全文整体看,我们读到的全‘是父爱’,我说‘父爱,是一首诗’这句话不应该遗漏……;而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画’……”当时,教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也被震撼了,问题太突如其来,教师显然没有预料到;一会儿,教师调整了心态,组织…  相似文献   

8.
1.适时调侃一次语文公开课课前,我为了训练学生读书要有自己的感觉,让学生读一首诗。学生可能是由于看到有许多老师听课而紧张的缘故,并没有放松地找到自己的感觉读起来。我适时调侃道:“大家注意,读诗或文章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去读,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还可以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加点‘小动作’读,就是不准躺着读或趴着读。”学生听后不禁笑起来,紧张情绪也缓和下来。许多学生都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起来。2.顺水推舟一次我讲《太阳》一课,导入新课前我首先让学生在本子上画一画“太阳公公”,许多学生画后抱怨自己画不圆,我…  相似文献   

9.
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于老师那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风趣幽默的语言……无不令我折服。其中于老师设计的一个环节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让学生理解感悟“林冲为人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这一教学重点时,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林冲的为人,老师已经读出来了,写在手心里了。你猜猜老师写的是个什么字?”  相似文献   

10.
一、现象:都是课改“惹的祸”案例一:时老师教学《詹天佑》时让学生当一回“小设计师”,画出开凿八达岭隧道的示意图。一男生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结果被老师打一个大大的叉,理由是书上明明写着“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而他却画了两条竖线。岂料这位学生据理力争,说八达岭隧道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按理应打两口竖井最省工时,这样就有六支队伍在同时施工。这位同学的突然“发难”,令老师不知所措,尴尬不已,只好含糊其词,不置可否……课后我一打听,原来他是班上的数学尖子。案例二:读完了《武松打虎》这个故事,杨老师让同学们小组合作演一…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小静老师和可爱的闹闹:你们好!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也是《我爱写作文》的热心读者。我原来最怕作文,并且最怕作文“溜题”。可是,读了《我爱写作文》2013年第3期“访问作家”中的《溜题》一文,我都忍不住笑出声了:原来“溜题”并不可怕,原来作家也有“溜题”的经历呀……  相似文献   

12.
【课例】学习完了《称象》一课,老师布置完课堂练习,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可以提吗?”老师说:“可以。”男生站起来说:“对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那些大臣都没办法,曹冲才7岁却想出来了,他真那么聪明吗?我有点不信。”老师笑了,说:“噢,可那是书上写的,你应该相信。”男生说:“我……我还是不太信。那些大臣连一个小孩都不如,他们真的那么笨吗?”老师说:“书上写的只指称象这件事,懂了  相似文献   

13.
快乐启航《小草集》《聪明蛋集》《芳草地》《太阳花》……翻阅着案上的这一本本装裱精美、取名别致的童话集,我的内心收获着喜悦,也惊异于三年级孩子的创造。刚接手这个三年级班级不久,周末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双休日的学习任务:写一篇记事,不少于100字,题目、内容自定。刚一转身,就看见一个小机灵鬼高举着手,急不可耐地喊起来:“老师,可不可以写童话?”还没等我回答,下面陆续晃动起十几只小手:“是啊,老师,能不能写童话?”“老师,让我们写童话吧?“”老师……“”老师……”一片嚷嚷。爱看童话是孩子的天性,我自己的孩子就是个童话迷,我小时…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让我感动不已。上课内容是《锄禾》,老师利用多媒体营造了非常好的学习气氛。孩子们边看图边欣赏老师优美的朗读,学得轻轻松松,兴趣盎然。在教学生字“知(zhī)”时,老师先让自己认为有把握读准字音的学生来读。全班36位学生,有30位能借助拼音正确地读出知(zhī)音来,然后老师组织同桌相互读。在经历了自读、互读之后,老师又随机点了一组同学来读。第一位、第二位……一直到第四位,每个同学都读得非常准,第五个同学站起来了,她轻轻地念到:“chī。”老师一听,问道:“她读得对吗?”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  相似文献   

15.
哈哈广场     
聪明的作家一位知名作家应邀去演讲,演讲结束时,作家请听众们提问。不料作家却接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王八蛋”三个字。作家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笑笑说:“通常我收到的纸条都是只写问题,不写名字。而这张纸条却只写了名字,而忘了写问题!字条上的署名是‘王八蛋’。”歪打正着大朋在小学任教,人长得高大,威风凛凛,只是一紧张讲话就会口吃。一次监考,他发现有一个同学在作弊,他气急败坏地指着作弊学生吼道:“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竟敢作弊,给我站起来!!”语毕,9个学生站了起来。为什么不笑老师:“大家都在笑,为…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肖家芸老师《语文教学的质量意识和效率自律》一文,颇有感触.“没了琅琅书声,没了唰唰书写,没了孜孜思索,没了细细咀嚼,没了欣欣顿悟,总之,没了语文课的况味,何谈语文实效?”肖老师的叩问恰与我听课后的一些思考不谋而合. 先谈谈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 听了两节《将进酒》,评课时围绕诵读有两位教师谈了这样的观点: 一位老师说:“这节课的诵读是不够的,我教学生学习《将进酒》的时候,就是让学生读,反反复复地读,一遍一遍地读……”  相似文献   

17.
“煮”金鱼     
《热传导》一课中,有一研究水的传导热能力实验,课本上是按下图方法设计的:为了增加这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我设计了“煮金鱼”实验,如图:方法是找一较粗的试管,选一条个头较小的金鱼,将试管装水后,放进金鱼,然后将试管上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起初不少学生反对。这样做,认为太“残忍”,我笑而不予理睬,硬是要金鱼“献身”。刚开始加热时,小金鱼在试管里游动自如,等试管口的水开时,小金鱼不动了,学生个个绷紧了心,认为小金鱼死了;等到我把加热后的金鱼倒回鱼缸,鱼仍旧快活地游着,学生看到后都惊讶地笑了。稍加分析后,他们便清楚地认识到…  相似文献   

18.
设计师:陈国英老师参与活动者: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602班的学生情境设计:昨天是星期三,学校一般在这天下午放学比较早。像往常一样,陈老师走进了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4条作业———1.预习第8课。2.抄写第38课《春来江水绿如蓝》。3.背诵第7课6、7、8自然段。4.写一篇日记(400字以上)。教室里“哇”声一片。随后发生的一切,就像上演了一出戏……刘佳英:呵呵,我真想放声高呼……昨天是一个值得喊万岁的日子。想听为什么吗?哈哈,听慢道来吧。昨天星期三,是跟学校说“拜拜”最早的一天,所以啊,我胞们大概都最喜欢这一天了。可是……可…  相似文献   

19.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20.
李华 《广西教育》2007,(12A):30-30
[案例] 记得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的生字教学中,我教学生写“易”字,“‘易’字第一竖起笔在这个位置……”我边范写边讲解要领。写好一看:上面的“日”字写得太扁了。我就纳闷儿了,明明照着范字来写的,怎么就得变了样?下面的学生看着我的样子,也叽叽喳喳地点评起来:“老师,您这个‘易’写得不好看!”“日字写得太扁了!”我微笑着向同学表示歉意:“是呀。这个字写得真是不美观。让老师再写一个吧,大家看看我写得有没有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