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汉语四方方位词的理据同中有异,其理据性的差异与参照物的选择密切相关。汉语四方方位词是一个自足而完整的造词系统。"东"的主要理据是"日、木",而"日、木"的取象则准确全面地表达了汉语四方方位词系统而整体的原始理据。在理据上,彝-汉语"东、西"方位词的差异性相对较小,而"南、北"方位词的差异性较大,并且彝语四方方位词的理据性参照物之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如汉语强。  相似文献   

2.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在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自身具有鲜明的、其他语种无法替代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称为汉语的"国粹性".中国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母语,在许多时候实际上也就失去了表达自己最细腻的生命体验的语言便利.这当然不是简单地说汉语就是最好的语言,而是说它在表达中国人的情感方面比其他任何语言都具有优势.在开放时代,强调汉语的"国粹性",有利于文学作品表达中国文化的个性,表达中国人内在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汉语隐喻性话语有着长久的研究历史,但多是对过程的说明,缺乏机理性的探讨。本文用象征思维和知觉内容双重性构建汉语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模型。全文首先说明汉语隐喻性话语可以抽象为"T→[转写为]S"结构;继而用美国哲学家诺伊的"感觉运动权变"理论中的知觉内容双重性解释为什么T在一定条件下由S表达;随后用象征思维说明S对T的象征关系;最后说明T内容的要素如何在主体意向性和语境的共同作用下以S表达式突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与汉语相比,日语授受表达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于汉语只有一个授受动词——"给",日语有"やる、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くれ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等7个授受动词。因此,日语的授受表达复杂了很多。另外,汉语中的恩惠授受表达一般是通过"某人为/帮/给某人做某事"将授受关系方向性简单的呈现出来,而日语却会通过授受补助动词的使用,添加一些说话者本人的主观评价并巧妙的指出其中所产生的授受关系的方向性。  相似文献   

5.
汉语"红"色词族词义特征的讨论主要是在其构词方式和句法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论文从"以物呈色,观象知意"、"对称整齐,对照鲜明"、"分类详细,表达丰富"和"既有静态性,又有动态性"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其特征,又从词汇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汉语"红"色词族的稳固性、变化性和全民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研究英汉"心"隐喻的一维性。通过例句比较法,本文从空间隐喻和结构隐喻两方面讨论"心"的一维性,并进行英汉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心/heart"的隐喻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一维性;"心"空间隐喻上的一维性种类多于"heart"空间隐喻上的一维性种类;"心/heart"结构隐喻多用来表达情感的长久,汉语中存在情感的时间状态之分,英语中没有;英语中"心"部分用于表达"一段时间",汉语中则没有对应说法。  相似文献   

7.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的对话过程中都避免用"死"这个字眼,这是两种语言的礼貌说法。在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场合,代替"死"字用怎样的间接表达呢?二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文章首先对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间接表达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间接表达的异同,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间接表达。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若表达"乘"或"坐"什么交通工具,只要在交通工具前加上一个动词就行了。英语中若表达"使用某种工具"时,要比汉语复杂。不同的工具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在交通工具前加动词,有的加介词。现将英语中使用交通工具的表达方式归纳如下: on/in+修饰词+交通工具。如果强调"乘、坐"某交通工具前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相似文献   

9.
"东南西北"是常见的汉语词组,然而四个方位词之间的顺序不是随意排列的,例如"北东西南"或者"北南西东"这种词序不可行。对于"东南西北"的排列问题,以往学者主要从文化、习俗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语言学观点,从转喻、象似性和构式语法角度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的顺序问题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以期发现汉语表达四个方位顺序的理据,意在指出汉语方位词"东"、"南"、"西"、"北"的顺序具有理据性。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中有许多被动句,而在汉语中却不常见,因此在进行被动句的英译汉时,要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把所有的英语被动句都简单译成带有"被"字的汉语句子.如何用汉语顺利表达英语被动句是英语学习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对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进行比较,探讨英语被动句的汉语表达的三种规律,从而根据其表达规律总结出用汉语表达英语被动句的若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