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惟俭的《史通训故》主要是为了撰著一部明代纪传体史书而进行编撰的,目的是从《史通》中为自己撰写史书寻求理论借鉴,并非仅仅是为了注释《史通》而写作,这决定了他始终坚持避繁从简以速成其书的写作原则.他在开始工作之前拟定了撰写凡例,工作内容包括对《史通》的校勘和注释,同时还有针对性地纠正了此前郭孔延《史通评释》中的一些错误.但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王、郭二书是各有优劣短长的,很难简单论定高下,清人褒王贬郭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而且清代以来注释《史通》的名著也多是效法了郭书详细注释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纪昀的史学著作《史通削繁》,是对刘知几的《史通》删削而成的。其书既有因纪昀的个人情感、政治立场、封建传统观念而造成的对《史通》的不当删削,也有删除《史通》芜蔓、突显《史通》精华的特点,总体使得《史通》更加精严平正。  相似文献   

3.
《史通》是公元八世纪唐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一部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史通》对自孔子修《春秋》以来120余年的史学发展、特别是对两汉以降的史家、史著、史学活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涉及到广泛的史学问题,致使历来的研究者在高度重视这部史学著作价值的同时,在如何认识其性质与理论体系问题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这种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研究者对《史通》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与研究.本文拟就《史通》的性质与理论体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史通》…  相似文献   

4.
李维桢是晚明名士,目前他的诗学成就学术界已经有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研究。基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留下的谱序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他的谱学观点,同时探讨李维桢家谱评价思想及这一思想的渊源,并通过李维桢谱序中的材料间接推论李成梁的籍贯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类》为诗词(对仗)、对联语词汇编性质的类书。全书共21卷,分天文、地理、节令、花木等二十个门类聚合各音节适合童蒙阶段学习撰写诗词(对仗)、对联的语词材料,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汉语词汇史语料价值。《对类》及其系列著作版本情况复杂,多达十余种。明司礼监刻本是今存最早的版本,刊刻时间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吴勉学刻本为坊刻本,也有一定影响;《缥缃对类大全》《会海对类》《对类便读》等系列著作是《对类》研究阐释和补充扩编性质的著作。《对类》的词汇史语料价值,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系统性及时代特征方面。  相似文献   

6.
张舜徽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也是20世纪《史通》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他的专著《史通平议》,注疏与评议相结合,在内容上较前人著作更为丰富。他将《史通》置于中国古代史学演进的路径之中,高度评价其史学批判性质;并以褒举其精华,亦不护其短之态度,公允评价刘知几史学批评得失。  相似文献   

7.
《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理论著作 ,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成就。二书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的流变和得失都有详尽的论述 ,较完整地反映了两人对历史编纂学的认识 ,对今天的历史编纂学研究与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游记》之成书及刻本年代一向为治中国小说者所注意。尤其是其中杨致和编四十则本《西游传》成书及刻本年代关系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祖本”及版本源流等问题,近年来更为研究者瞩目,成为《西游记》版本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现当代最旱提及《四游记》的研究著作是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 ……今有《四游记》行于世,其书凡四种,著者三人,不知何人编定,惟观刻木之状,当在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写成《史通》一书,给我们留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对唐朝以前我国的历史著作作了全面分析、批评和总结。刘知几一改“谈经者,恶闻服杜之嗤,论史者,憎言班马之失”(《史通·自叙》)的旧习,以“不掩恶,不虚美”(《史通·杂述》)的科学态度,对儒家的经典著作,如《春秋》,  相似文献   

10.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