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玉昆 《中国档案》2004,(12):39-39
近日接到友人信函,内有笔者所需要张自忠将军的档案资料及友人的编研心得。我思年轻人打字速度快,便嘱在我室实习的一名大学生录入电脑。谁知半小时过去,只录入数行,其间还不断向我询问这个字是什么,那个字怎么读。搅得我刚刚成文的思绪几次被打断,真后悔当初还不如自己录入省事。是友人的字难于辨识吗?非也。那么原因何在?我想最大的可能是:  相似文献   

2.
友人在美国教中文,告诉我一桩趣事。一日,在课堂上教授“爱”字,友人照例告诉学生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写法。孰料看到“愛”和“爱”两字后,一洋学生忽惊呼:“老师,为什么简体的‘爱’没有了‘心’?”友人定睛细看,果如学生所说,繁体字中间的“心”字不见了。友人一时发懵,不知如  相似文献   

3.
与几个朋友小酌,或许是酒精起了作用,一位友人突然失去了顾忌,大声说:"现在一些报刊和出版社的领导,说假话、说谎话的不少!"我闻后一惊,忙用手堵着他的嘴说:"不要乱讲,别人要说你诬告,你可吃不了兜着走。"他笑笑说:"我不是随便说说,我有证据。"坐在另一旁的那位凑起热闹:"什么证据?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相似文献   

4.
该奖谁     
大年初二,我得知本人的一篇拙稿在中央某大报“好稿”评审过程中“中奖”了。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得到这样的消息不能说不喜。 然而,当我向告知此消息的友人进一步说明,第一不知哪篇拙作中奖,中几等奖,既没有得到通知,又没有收到奖金或证书时,友人告知“这是内部评奖,只奖编辑,不奖作者”,于是我不由得喜而转“悲”了。 其实,我得到这样的“获奖”喜讯,既不是第一次,也非第一家报纸了。 我想说的是某些新闻单位,应该界定“评奖”的概念:评什么?评谁?奖励谁?鼓舞谁? 如果评的是好稿,而且名单上的署名又是作者,那么荣誉和奖励当然应该首先是作者。如果要奖励、鼓舞编辑,  相似文献   

5.
2001年10月的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配有彩色图片的新闻,说美国密苏里大学最近通过克隆技术,培育出四只舍有荧光水母基因的小猪……我看着照片上那鼻子和蹄子都发着黄绿色荧光的小猪,觉得很好玩。小动物本来就招人喜爱,何况是一只会发荧光的小猪,半夜里如果把它放在书桌上,它也许会像一盏台灯什么的……我当时就萌生了要写一篇小说的念头,名字就叫“荧光小猪”。  相似文献   

6.
那一年,到湘西参加一个笔会,便与友人寻觅沱河的踪迹,想找到《边城》里勾人幽思的景状.说实话,当污浊的沱河映人眼帘时,我是极不愿相信这一事实的.几十年过去,如梦如画的沱河便是这般模样了?又一想,秦淮河,苏州河,如今不也是早觅不到当年的韵致了么?庆幸的是; 与凤凰县城遥相对应的听涛山上,一径石阶山道盘桓而上,沈先生的墓尚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7.
最近从友人处提到了一本《千家诗》。这本诗选我儿时只看见过,却没有读过.这次我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发现有署名司马光的一首绝句《客中初夏》,其末句云:“惟有葵花向日倾,”我一下发蒙了.前些日子我还在《闲话》中说宋人不可能看见向日葵。司马光的诗不是要打我的耳光么?急忙找来《四部丛刊》的影印绍兴本《温国文正司马光文集》,一查,没有发现这首诗。我就怀疑它是明  相似文献   

8.
当前,让人眼花缭乱又令人陌生的行业是什么?社会急需又供不应求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活动深入人心,而有的却令人厌恶反感?有的隆重推出的活动非常火爆,有的却一败涂地?“策划、创意、炒作”这些高频率出现的字眼,正在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也正在影响着人们今天和未来的社会生活。1998年1月15日下午,在英国威尔特郡马尔梅斯伯利,一群警察正瞪着眼睛拨开草木紧张地搜索,一大批电视、摄影和文字记者紧随其后,天空中直升飞机在轰鸣盘旋……莫以为如此紧张的场面是在追捕杀人罪犯,或是在捉拿国际间谍,令人大开眼界的却是他们在搜寻两头从屠宰场逃走的小猪!原来,1月8日上午,有两头小猪在送往屠宰场的路上逃跑了。屠宰场立即派人搜寻,几天过去,毫无所获,只好求助于警察,于是记者知道了,接着更多的人知道了。英国传媒正愁平淡的日子里没有耸人听闻的卖点,于是立即对这两头小猪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上百名记者尾随警察参加了现场捕捉行动,其中仅《每日邮报》就派出了十余名记者跟踪采访,而独立电视台还动用了直升飞机来拍摄捕捉过程。英国各大报均用大量篇幅报道了猪的命运与行踪。英国的几家报纸都愿出高价购买原来每头只值50英镑的小猪,并为它们寻找一个舒适的家。最...  相似文献   

9.
1986年10月下旬,我随中国博物馆学会代表团赴阿根廷,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的第14次大会,有机会参观了阿根廷的一些博物馆.回国途经美国时,得到友人的资助,又参观了纽约等地的几个博物馆.由于时间紧迫,走马看花,仅将我的参观笔记略作整理,介绍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据说,岭南著名漫画家廖冰兄有次与友人聊天,友人谈起目前社会上的种种现状,诸如“开后门”成风,沿海城市经久不衰的“出国热”等等,不免义形于色。末了。劝漫画家:“你何不画幅漫画,抨击抨击‘开后门’的不正之风呢?”谁知漫画家正色答道:“我不能。”“为什么?”“因为我平时生活中有某种需求时,有时也免不了要去走走熟人或朋友的‘后门’,否则只有坐以待毙,别想解决。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去画漫画讽刺别人呢?”  相似文献   

11.
1935年一开始,我感到在故乡呆不下去了。友人宋席九等共送了我300元路资,我不揣冒昧便想东渡。在南京的友人赵纯继为我写了一封信,给前一年到东京在新闻学院学习的傅襄谟,让我亲自带去找他,并说他很有办法,一定会照顾的。就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有位友人自国外访问归来,写了一篇有关国家的出版方面的见闻。在拿去发表前给我看了。我对收集资料比较热心。对这篇访问见闻中的一些内容和数字,已经不感到陌生了。友人知道了我的想法,提笔就删,一篇稿子所剩无几,再送去发表已没有多大意思,只得作罢! 友人自责出国考察前没有了解一下我们已经掌握的资料,致使自己空辛苦一场,劳而无功。其实,这种  相似文献   

13.
友人造访,带来一本书——《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以下简称《技巧》),劝我看看,声称值得一读。说实在话,这类书近年来翻阅了不少,千人一面,留下较深印象的,寥寥可数,所以真不想读,怕耗时间,但在友人的极力推荐下,我便试着走了进去。刚打开几页,就觉得此书不同一般,时时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待合拢全书时,我感到,它是新闻学同类著作中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从一位来访的瑞典友人处得知国际竞争情报的先驱者者斯蒂文·德迪约(Steven Dedijer)于年前去世.斯蒂文·德迪约在全球经济技术情报界公认的领袖人物.他努力奋斗几十年,将那些在世界上做得很多但又讲不清楚的经济技术情报工作,加以理论总结和研究,提出了Social Intelligence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有位外地的友人写信来问我:据上海一家报纸报道,杭州小型商业企业已全部实行租赁经营,不知道这些企业的职工得到了哪些实惠?社会反映如何?我看了信,似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据我所知,杭州的小型商业企业迄今尚未全部实行租赁经营,该报为何会作这样的报道呢?后来,我设法找到了那天的这家报纸,一看,报道的标题果然是《杭州小型商业企业全部实行租赁》,再看内容,却发现与标题有不相一致的地方,报道的导语明明白  相似文献   

16.
那一天,我和几个同伴走进一家火锅店,老板笑脸相迎。他吩咐服务员提出一只笼子,要我们当场指点,要吃里面的哪只鸡。当时我们中的一人立刻觉得受不了:别别,这太残忍了!——结果那天我们没吃成活鸡。但是,换一个场合,说不定我会参与吃这只活活杀掉的鸡。数年前,有一部澳大利亚电影《小猪宝贝》风靡世界,里面讲了一只立志要当牧羊犬的小猪。结果电影一走红,据说在东南亚一带烤乳猪都没人吃了,谁忍心吃这么可爱的小宝贝呢?不知过两年大  相似文献   

17.
生在山西,长在山西,在省档案馆做了多年档案工作的我,每每在史海中徜徉,半个世纪前数十年间三晋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往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忽然一天,有一个人像磁石般地吸引了我.他是个外国人,在那战火烧焦的黄土地上,不少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照片,他的声音.新华社播发的第一篇英文电讯,是由他改定;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第一个英译本,也有他的英文.而他,几十年来已同中国融为一体,他如今就生活在北京!我一定要找见他,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我真恨自己的孤陋寡闻.经过父辈友人帮助,我还真的见到了:两个小时,和他聊天,和他拍照,和他一起浏览历史的山西和现实的山西.他是那么慈祥,那么真诚,而我则不知是激动还是吃惊,顿忽,脑海里只翻腾着几个字:爱泼斯坦!介绍我去采访的友人曾反复叮咛,见了艾老,你应该称呼"艾爷爷",我做到了.而我更迫不及待的则是,立即把这位亲眼所见的传奇老人介绍给与我同时代的青年朋友.  相似文献   

18.
董藩 《新闻世界》2007,(9):12-12
有两个与我相关的生动例子——曾有一个友人托我给他一个亲戚的孩子找工作。我看该大学生毕业于名牌大学,长得也玉树临风,就把他推荐给了一个相熟的经理,进了一个很好的企业。几个月后,该大学生被"精简"出来。我感  相似文献   

19.
西阳 《北京档案》2000,(8):35-35
近日友人告诉我,前些年,竞相离开档案部门的人,近一两年又争相回到了档案部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记得早些年《中国档案》曾对档案人才流失的问题展开过讨论,后来《北京档案》的"每期一辩"栏目也以"档案人员跳槽的是与非"为题作过唇枪舌剑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观其人知其友”,反过来说:“观其友知其人”也是合适的吧?西洋人不也说过:“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人”吗? 基于此,我们从本世纪初我国报界奇才、名记者黄远生的一些友人来看黄远生,了解他为什么在弱冠之年即崭露头角,正当青年英俊峥嵘岁月时,便横遭摧折、血溅异域的悲惨结局。从他那些后死的友人归宿,论证如果他还活着,会是如何的发展和前途。不也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吗? 限于手头资料,我们只选黄远生友人中的李盛铎、梁启超、蓝公武、张君劢、林志钧、陈叔通、刘厚生、章士钊、梁漱溟、史量才——我国近现代史上十个知名人物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