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评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有独特的优势. 时评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快捷的时效性明确的针对性,有利于媒体在第一时间传达丰富的信息 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提高受众的阅读率、收视率、收听率,各媒体不但希望能提供给受众最及时的新闻,而且希望增加有效新闻信息并提供有深度的独家观点.  相似文献   

2.
黄永礼 《新闻世界》2011,(11):31-32
社会转型期,新闻时评以其快捷、深刻、尖锐等特点,以及贴近性风格,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但在其繁荣发展的同时,“同质化”现象趋重,影响了时评的社会传播效果。因此,需要不拘一格提高说服艺术,另辟蹊径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深度挖掘提炼,构建开放时评格局,提高时评的可读性、引导力。  相似文献   

3.
新闻时评是新闻媒体对时事发表的评论,以快捷、深刻、尖锐等为特点,帮助受众及时解读新闻背后的意义,有聚焦、“消化”新闻,宣泄公众情绪、调节社会舆论等作用,从而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和喜爱。  相似文献   

4.
朱佩 《传媒》2016,(5):66-67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社交媒体的巨大冲击,然而,Twitter、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的数量巨大、内容繁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仍然需要传统媒体进行“把关”(Gatekeeping),通过反复核实、汇总提炼,将社交媒体中嘈杂的内容,转化为新闻事实呈现给受众.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中融入了社交媒体的元素,使得新闻产品与受众的接近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统媒体,报纸曾以其及时、生动的特点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Ⅱ联州时代的到来,广大受众通过电脑、手机上网浏览各个网站,及时快捷方便地了解各类新闻信息,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相似文献   

6.
程东亮  林艳 《新闻窗》2008,(6):18-19
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媒介结构多元化和媒体自身转变加速的今天,新闻传播既要通过新闻报道来提供信息、反映舆论、实行社会监督和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同时也要给受众提供“观点信息”,以引导公众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时评在新的历史时期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同形态的新闻媒体都把时评作为引导舆论、指导实践、扩大媒体影响力、提高竞争力的阵地,新闻时评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在新经济时代,新媒体日益成为广大受众获得新闻的首要选项。新媒体成了众多热点新闻首发媒体,成为受众了解新闻信息、交流思想情感、感知社会舆论的便利渠道,曾经忠实的报纸读者也逐渐把新媒体作为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受众的渐行渐远,阅读、收听、收看习惯的变化,使得传统媒体要生存,就得接受挑战,应对挑战。传统媒体只有在新媒体的...  相似文献   

8.
钱勤发 《新闻记者》2007,6(12):50-52
新闻时评的兴起与时代的发展大有关联。尤其纸质媒体要面对电视、网络的挑战,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将竞争的砝码倾向了新闻时评。有新闻界同行说,当今的新闻竞争已进入到一个观点竞争的时代。新闻时评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量之一,如果说社论是重兵器,那么时评就是轻骑兵。此话不无道理。现在.传媒的竞争不但在于观点的竞争。还在于文字的竞争。因为,电视、广播、网络也有各种形式的新闻时评,纸质媒体唯有以独有的观点、独特的角度、独创的文字。吸引读者。增强竞争力。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报纸新闻时评的多元化。新闻时评的空前繁荣、写作方式的多姿多彩是被“逼”出来的。不少时评专栏和专版,角度独特、风格洒脱,颇具文采,很有可读性,一扫格式化、雷同化的生硬说教。时评的形式也空前的丰富多彩,有点评、漫笔、琐谈、杂谈、絮谈、走笔、随感等等。完全有理由这么说:缘事而发、迅速及时、敢言善言、贴近受众的新闻时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9.
国际主流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不断调整媒介在新闻生产中的定位,经历了“新闻把关人”——“新闻看门人”——“新闻策展人”三个阶段.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国际主流传统媒体主导的新闻传播方式正逐渐被瓦解,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新闻业从新闻生产过程到新闻内容呈现、受众消费方式,甚至新闻工作者角色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高荣  左志杰 《军事记者》2011,(12):30-31
著名报人普利策把评论比作“报纸的心脏”.这体现了评论之于媒体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评论也在经历着嬗变。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网络。时评逐渐形成一种热潮,成为媒体吸引受众、引导舆论、塑造品牌、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军事新闻评论作为军队媒体的传统优势和重要阵地.被誉为军队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相似文献   

11.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12.
<正>这里所说的进行式同步报道指的是对动态性新闻事件 (如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进行连续式的同步报道, 及时、全面地向受众提供有关新闻事件正在发生发展的信息。这种报道因为几乎与新闻事件发展同步而受到受众的欢迎。当前媒体竞争空前激烈,抢夺“眼球”、“耳朵”的大战此起彼伏,广播要在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和新兴媒体互联网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在进行式同步报道这种最迅速、最富感染力的新闻报道中有所作为,特别是市、  相似文献   

13.
新闻时评是新闻媒体对时事发表的评论的文体, 它以快捷、深刻、尖锐等特点,帮助受众及时解读新闻背后的意义,具有聚焦、“消化”新闻,宣泄公众情绪、调节社会舆论等作用。历来为传统新闻媒体所  相似文献   

14.
时下,只要翻开各平面媒体的版面,打开各家电视台带有新闻性质的频道,几乎都会看到这样的标题:“时评——XXX”,一时间“时评”文体成了各级媒体的“新宠”。  相似文献   

15.
陆剑于 《新闻实践》2011,(10):59-61
时事评论因其时效性、针对性和建设性特征,正成为媒体的“宠儿”。由于它对新闻事件延伸、深化和升华的功能,媒体时评版面和时段设置,今后会变得越发突出。这种形式的出现,影响着媒体——包括声讯媒体、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在受众中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6.
报纸新闻时评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先生谈及时评时.曾以一句话概述其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①就是说,要减少新闻报道的同质性内容,以时评的手段阐释新闻中的意义,从而做“新”、做“深”,与别的媒体拉开距离。以上世纪末《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与“青年话题”取得巨大成功为肇始,新世纪之初,各种报纸竟相设置时评专栏,许多报纸还设置了时评专版。这标志着媒体经营者们对报纸新闻时评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也使得我国报纸新闻时评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媒体和受众对新闻评论稿件的强烈需求,新华社通稿线路第一个言论专栏——《新华时评》应运而生。《新华时评》创办5年来,在通讯社新闻言论专栏的实践中大胆探索,在新闻性、时效性、思想性、针对性四个方面,显现出自己的鲜明特点。紧扣事件做文章——《新华时评》强烈的新闻性新闻性是《新华时评》稿的第一要素,也是《新华时评》专栏选稿的第一原则。《新华时评》的稿件要求缘事而发、寓理于事,这里的“事”就是要求《新华时评》要紧扣新闻事件。缘事而发,就是要求新闻评论要以新闻事实为由头,有感而发;寓理于事,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保…  相似文献   

18.
付圣 《今传媒》2022,30(1):8-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概念,对新闻传播学界来说,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四全媒体”凭借其独特的时空、内容、表现、效率以及互动优势,给传媒生态带来了重大革命。在“四全媒体”的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程序、受众阅读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和传统媒体经营管理方面面临困境。传统媒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向“四全”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需要优化媒体制度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并不断增强社会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常意义上的国际新闻实际上是“他国”新闻,主要指发生在本国以外的新闻。由于实力和政策的限制,地方媒体一般不具备国际新闻的采制能力.通常只能采用新华社、中新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提供的稿件,加之受众获取国际新闻渠道的增多,导致地方传统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在内容上缺乏独家性,在时效性上比不过国家级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尽管受众对国际新闻的需求处于上升状态,但许多地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对本地受众的吸引力却呈下滑之势。  相似文献   

20.
蒋露 《新闻世界》2012,(11):70-72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公民新闻时代的画卷正在展开。如何界定“微新闻”的概念,如何正确地引导微新闻的发展,如何发扬传统媒体的新闻优势,成为传统新闻从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结合具体的数据统计,重点分析官方媒体“微新闻”的特点,并以此为切入口探讨传统媒体的应对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