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和毛泽东是历史巨人,巨人会见应载人史册,因而要严肃对待.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曾筹拍大型传记片<鲁迅传>,后因"左"的干扰,此片搁浅.该片工作人员沈鹏年同志在<书林>1982年第1期撰文<周作人生前回忆实录:毛泽东到八道湾会见鲁迅>(以下简称"沈文"),不少报刊竞相转载,影响很大,也有的学者否认此事,但社会上没有一个定论.本人读了所谓的<周作人生前回忆实录>,感到无非是沈鹏年自己在"转述"周作人的话,而不是周作人自己所写,亦未见其他刊物发表有周作人的"回忆实录",其真伪姑且存疑待证,仅就"沈文"中某些所谓"周作人"之话,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贾芝 《出版参考》2004,(35):6-7
周作人与李大钊同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过从较密,他们是北京大学同事,也是<新青年>的同人.周作人也是<每周评论>的经常撰稿人.五四运动过后,李大钊同志发起筹建中国共产党,周作人对他加入共产党的情况无任何了解,并曾回忆说,后来他与李守常见面也很少了,但他对李大钊为主义而献身的精神是深表同情的,他也从未反对共产党;相反的,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以至后来很长时期,他对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始终采取了同情和帮助的态度.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也写了义愤填膺的文章,又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3.
11卷、7000页的《周作人译文全集》将作为"译人"的周作人重新还原。这一次是周作人译文的原貌与全貌。编者打磨掉当时时代的局限与遮蔽,让周作人的思想与观点得以真切呈现直到现在,周作人仍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但无论怎样,他在翻译领域的成就恐怕要被许多研究者重新评判。11大卷、总计7000余页的《周作人译文全集》将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  相似文献   

4.
索引见苦心     
柳园 《中国索引》2010,8(1):61-61
广西师大出版社《周作人散文全集》印成的时候,我正在为苏州大学学报赶一篇关于梁启超的论文。全文大致杀青,最麻烦的是核对引文和写注释,那是要把所有引证过参考过的书全部翻找出来的。文中引鲁迅与周作人的话最多,鲁迅还比较好查,周作人的文章散存在各种版本的集子中,很费工夫。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读书既多又杂,通过他在《自编文集》中引用之书的考察,略可梳理出较为清晰的轮廓。周作人逐渐亲近传统文化,并致力于对其进行独具特色的创造性转化,对他所读古书从传统四部角度进行概括描述,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两会"正开呢. "两会"报道,应该算时文了吧--岂敢骂人,把"两会"报道斥为八股?借用"时文",专指时下流行的各种新闻和评论. 写时文的态度,当年周作人分了三种:一是老生常谈,以常识启蒙;二是热闹说书,吸引眼球挣钱;三是差役传话,只为宣传.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文学的专业视角出发,关心沦陷区,尤其是沦陷时期的北平,肯定无法绕开如何看待周作人"落水"的问题.虽然有关"落水"事件的探讨,不足以覆盖对北平沦陷时期知识人的总体考察,但对这一事件的切入角度与理解程度,标示着作为思想课题的沦陷区研究的深度.2008年,日本学者木山英雄的《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让研究者对沦陷区作为中日两国的共同课题,各自面临的学术伦理上的困境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岳麓书社整理出版了一批周作人的著作,在周著每种书的出版说明中,新版的整理者都写了这样一段话:此次整理,各书都经过校订,改正了一些讹脱倒衍文字,于各书之后详列校记。看来,在校订周作人著作讹误的工作中,新版的整理者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然而翻阅校订记一看,却发现新版整理者所校  相似文献   

9.
虽非巨篇名著,内容不外人物琐事,但读之亦能"吸取一点滋味与养料"(周作人《谈笔记·秉烛谈》)。书目文献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清代名人轶事》即是如此。《清代名人轶事》是从众多清人史料笔记、杂史、方志、文集,诗话中采集汇编而成的。选编者葛虚存,浙江绍兴人。其生平事迹待考。他于民国六年(1917)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谈到  相似文献   

10.
传媒人卢纲所著知识小品《雪泥屐痕》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第一部分“文坛拾穗录”中的重要内容是写鲁迅、郁达夫、周作人、朱光潜、丰子恺、张恨水、钱钟  相似文献   

11.
1956年9月23日到 10月10日,周作人(知堂)在全国文联有关同志陪同下,曾在西安参观游览,前后17天。这是解放后周作人惟一的走出京华,也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西行。 解放后,周作人一直寓居北京城中,以笔耕为生计之手段,从无外出开会或旅行的机缘。 在西安期间,除了外出参观,就是应约写稿。参观当然是累人的事,而写稿之于知堂,却不是什么难事,下笔千言, 期时而成,已经成为他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其时,应《中国青年报》之约而写的 《鲁迅的青年时代》已经开始连载了,这无疑对他 是一个鼓励。因而,陕西报刊约稿,于他都是有求必应。《陕西日报》《延河》曾有编辑登门拜访约稿。除为《延河》所写一稿,至今仍然散佚,未见刊出之外,给《陕西日报》写的三篇皆有报可查;  相似文献   

12.
舒芜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倾十余年心力于周作人研究上,陆续发表了30多万言的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择其要者汇编为《周作人的是非功过》(1993年6月)出版,这是当代文坛值得重视的不小的事情。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分上下两编,上编七篇,论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化史、新文学史和中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曾经以小品文的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占有过一定的地位,在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中有过重大的贡献.然而,由于他的沉沦堕落和长期以来文学领域形成的某种观念,使得周作人研究领域几成禁区,跋涉者无几,研究成果寥寥.近几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开始严肃地审视往日的足印,本着科学的态度,求实探真的精神,对周作人这样历史复杂的作家也给予了公正的评价.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景彬撰写的《周作人评析》(下文简称《评析》),拓展和深化了周作人研究领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周作人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14.
周指周作人,张为张爱玲。去年9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一文,因为周作人与张爱玲是同时代的文化人,而且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突然“红”起来、“热”起来的“名流”,这里便将他二位放到一起略加评说。  相似文献   

15.
郝昕 《兰台世界》2012,(28):45-46
林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学"的倡导者,均对林纾的翻译文学有过论断,充分肯定林纾的"口译转述"的翻译小说,为中国接近外来文学和思想打开了一扇窗,起到了搭建中西文艺交流平台的作用.有过文学翻译经验的周作人就曾经说过:"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有外国小说,引起一点对外国文学的兴味.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末直到"文革"前夕,由于工作关系,我曾与周作人有过频繁的联系.1952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向周作人组稿,请他翻译希腊及日本古典文学作品.1958年11月,出版社指派我负责日本文学的组稿、翻译工作,同时,向我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约周作人及钱稻荪二位翻译别人不能胜任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当时,他们在出版社算是编制外的特约译者.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与周作人起先“兄弟怡怡”,以后“成为参商”,即如舒芜《鲁迅、周作人失和决裂后的间接联系》一文所说:“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四日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八月二日鲁迅搬出与周作人同寓的北京八道湾寓宅,次年六月十一日鲁迅回八道湾寓宅取书物,周作人夫妇向鲁迅大骂大闹,从此以后,彼此避不见面(除了可能有几次避不开的集会上相遇),直到鲁迅逝世,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席话很是简明扼要,但是好像也就轻易放过了什么——我指的是加了括号的那一句,似乎未必在“大家都知道”之列。  相似文献   

18.
人生是一部大书,钱钟书先生这样说道,所以他谦逊地将自己的散文小集命名为《写在人生的边上》,其意为人生加以脚注。打开这本小书,你就像面对一桌丰盛的筵席,一时真不知如何下箸。读钱先生《写在人生的边上》,你不能不宾服先生运筹帷幄的大将气概:古今中外,三教九流,不可胜数  相似文献   

19.
阅读经典是大学生了解自我、理解人生、健康成长的"必备工具"。对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来说,读经典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增加学识,更是在喧嚣世界寻找心灵宁静的一种方法。经典阅读推广,不仅需要依靠承担社会教育职责的高校图书馆,更需要个体的互动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读书界和学术界,止庵有两个为人所知的身份:一是继钟叔河之后周作人作品最主要的整理出版者,他先后整理出版《周作人自编文集》、《苦雨斋译丛》、《周氏兄弟合译文集》等七八百万字的著译;二是一个受周作人影响的散文家,他私淑周氏,研习其作品20余年,深得知堂文章的神韵。正由于以上原因,年初在鲁迅博物馆举行的“苦雨斋文丛”首发式上听止庵说,他的《周作人传》即将面世,我是充满期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