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伟 《青年记者》2010,(11):40-40
为激励年轻记者编辑锐意创新,大众日报编辑部最近设立了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奖励大众日报青年记者编辑的优秀创新作品和与新闻有关的活动。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为期五年,资金出自大众日报特派记者所获的奖金:诸城市去年设立"大舜文化奖",大众日报特派记者采写的消息《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获得一等奖,获奖记者把奖金作为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资金,以激励青年记者编辑积极投身新闻创新实践。下面,摘要发表6名获奖代表的获奖感言,看看他们都有哪些新闻创新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12,(31):45
8月24日下午,第三届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颁奖暨座谈会在山东新闻大厦举行。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郝克远与大众日报各部门主任共同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并与获奖者座谈。获得一、二等奖的记者编辑结合自己的获奖作品谈了心得体会。本期摘要刊发座谈会相关内容,供读者参考。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设立于2010年,旨在奖励大众日报年轻记者、编辑、评论员(五年内新招聘者)在上年度的优秀新闻创新、创意,以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新闻  相似文献   

3.
《寻找品牌基因》(大众日报2010年9月1 6日一版),获得第二届青年新闻创新奖二等奖,我感到十分荣幸,青年新闻创新奖以鼓励年轻编辑记者锐意创新为宗旨,我们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近些年也在评论写作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探索,这篇稿件可以算是评论创新的一个小小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李占江 《青年记者》2010,(11):42-42
大众日报的每个年轻记者都是优中选优选出来的,每个人都很出色。获得大众青年新闻创新奖,我第一感觉是很有压力,因为觉得自己的作品离这个奖项还有差距。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最近,根据大众报业集团编委会对新闻业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编辑记者关于"重视新闻调查与特派记者工作"的建议,<青年记者>举办了"深度调查报道"专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我198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众日报社工作,先在大众日报做了8年记者,接着到农村大众报做了11年记者、编辑,然后到城市信报做了两年审稿工作,2007年4月来到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回头来看,我的每一步都是幸运的--在大众日报德州记者站,我跟老同志学会了如何到基层采访;在大众日报编辑部学会了严谨;在农村大众报学会了协调与策划;在城市信报学会了灵活与运筹;在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学会了利他与感恩……因而,通讯<"三把尺子"量政绩>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我有理由说:这是一个幸运者的头彩.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新闻队伍中,逾50岁的一线记者很少,经历过生死考验、处在癌症康复期却依然在一线奔波的就更是罕见.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的陈中华,就是这样一个记者.克服着难以想像的艰难,他以强烈的敬业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展现了一个大众报人的精神风貌,成为当前大众报业集团"整体争八强、个体上位次"生气勃勃风貌中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新闻队伍中,逾50岁的一线记者很少,经历过生死考验、处在癌症康复期却依然在一线奔波的就更是罕见。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的陈中华,就是这样一个记者。克服着难以想像的艰难,他以强烈的敬业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展现了一个大众报人的精神风貌,成为当前大众报业集团“整体争八强、个体上位次”生气勃勃风貌中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09,(15):42-44
“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以下特辑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农村大众报、半岛都市报、鲁中晨报、经济导报部分年轻记者学习“老陈”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第十届长江韬奋奖最近揭晓,全国共19位记者、编辑获奖。大众日报高级记者、特派记者组副组长齐淮东脱颖而出,成为山东新闻界第二位、平面媒体首位长江(记者)系列获奖者。个人荣誉的背后,是他17年如一日扎根一线、紧盯前沿,对新闻精品执著的追求。17年间,齐淮东四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三年内两获一等奖,所采写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05,(5):27-27
2005年4月6日,《青年记者》2005年首期高级通讯员研修班圆满结束。大众日报社会联络部主任王兆兴、大众日报经济新闻采编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加增、齐鲁晚报·生活日报两报副总编辑朱德泉、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倩、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周树雨作了讲座。来自省内各单位的45名通讯员专心听讲、研修,并积极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6,(4):F0003-F0003
“扳倒井杯”第六届记者论坛,2006年4月上旬在山东济南举行。本届论坛由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主办。《青年记者》杂志承办,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合办,大众报业集团的属媒体(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报、齐鲁晚报、鲁中晨报、半岛都市报、生活日报、经济导报、城市信报等)协办。大众网、人民网传媒频道提供网络支持。  相似文献   

13.
2004年,大众日报在新一轮改版中专门设立了特派记者组。这支采用特殊管理模式的“小分队”,创新运作机制,拓宽报道思路和领域,深入研究思考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紧密配合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效弥补了党报在改革转型中出现的空当和不足,为提高《大众日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做了有益探索。党报改进,需要“特殊队伍”大众日报在新一轮改版中,把“新闻强报”摆在首要位置,明确提出“办政经大报”,“做山东最专、最强、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经济新闻,形成报纸特色”,并相应建立了一套全新的采编模式及考核奖惩机制,其…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贯彻落实大众报业集团编委会加强采编队伍作风建设的要求,4月10日至11日,在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魏武、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乔乃琛的带领下,大众日报青年编辑记者深入矿区采风团一行18人赴兖矿集团,实地采访山东煤矿安全生产和非煤产业发展情况,了解金融危机下山东省大企业的积极应对措施和保增长的最新进展,并对如何搞好经济新闻报道进行了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15.
齐淮东 《青年记者》2007,(23):49-50
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针对媒体发展的新形势,结合集团实际,提出"全方位提升媒体的舆论影响力"的要求。大众报业集团各媒体对此展开学习研讨。本期刊发的是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的研讨体会。下期将刊发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的研讨专题,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6.
当民生新闻成为新闻从业者滔滔之语时,当民生新闻成为一种时兴样式时,当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乃至工作新闻越来越近时,3月26日,大众日报"大众摄影"专栏刊出该报记者孙京涛的摄影报道<俺村修路>.看后,我感觉民生新闻的纯朴样式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7.
济南新闻     
《青年记者》2007,(19):F0002-F0002
9月21日上午,大众日报《济南新闻》创办两周年座谈会在舜耕山庄召开。济南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部门、各县市区及企业和街道办事处的代表.与大众日报《济南新闻》的编辑记者进行了交流,对《济南新闻》做出的成绩予以肯定.并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1月7日下午,大众报业集团召开“理想·责任·能力”记者节座谈会.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郝克远,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副主席何荣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齐鲁晚报记者张刚,及各媒体编辑记者代表参加会议.座谈会上,大众日报评论员卢伟等13位同志,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谈了在追求新闻理想、履行媒体责任、树立大报风范、增强业务能力等方面的思考.张刚同志在题为《做时代的记录者和疗伤者》的发言中,谈了自己对干好新闻工作的体会.何荣德同志以《了解国情民情,不负时代重托》为题与大家交流,希望年轻记者在了解国情中丰富职业素养,在服务百姓中彰显新闻魅力,在深入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郝克远同志在总结讲话中说,理想、责任、能力,是做好新闻工作必不可少的三要素.理想是旗帜,是灵魂;责任是载体,是渠道;能力是保障,是基础.对年轻编辑记者而言,责任意识尤其重要.要常怀责任意识,对社会负责、对所在媒体负责、对个人负责,在尽责任中提高业务能力,实现新闻理想和个人价值;要坚信事在人为,要向陈中华、张刚等优秀记者学习,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苦干;要对工作全力以赴,深化“走转改”,扑下身子铆足劲干出样子.他希望大众报业集团各媒体负责同志为记者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既严格要求,也要多关心多包容,勇于为一线记者遮风挡雨,勇于为一线记者担当. 本期摘发此次座谈会发言,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爱写游记的吕熙祥慈兆庆常看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的读者,会不时看到吕熙祥写的旅游散文。吕熙祥何许人也?他是潍坊日报副总编辑,1996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吕熙祥爱写。六七十年代他在大众日报社,是全社闻名的高产记者。后来他到潍坊日...  相似文献   

20.
傅绍万 《青年记者》2017,(24):34-35
读罢孙巍交给我的书稿,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可以说,在当前这个极其浮躁、新学新说迭起的时代,它为新闻清源头,为新闻工作者开心智,为有志于新闻工作的人提供方法,“授人以渔”. 在我就职大众日报的35年间,孙巍是大众日报的特色记者之一.说这个话,我有资格.因为这35年间,我一直没有脱离业务岗位.而且,从1992年到1996年,和孙巍一起干机动记者4年.和孙巍打交道,开始处理他的稿件,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众日报总编室做一版编辑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