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竞文 《学习之友》2008,(10):18-19
我们读《三国演义》这部书是从“桃园三结义”拉开序幕的,换言之,《三国演义》是以“义”字开篇的。正如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言所昭示的:“……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抚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黄天后土,实鉴此心。背心忘恩,天人共戮!”我们用两分法的观点分析这段结拜金兰的誓言,不难看出,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仪式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它使个人结合而为社会。仪式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人们可以通过仪式进行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有时,仪式作为一种叙事形态也可作用于叙述文本。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将“桃园结义”、“三顾草庐”、“白帝托孤”仪式极力渲染、特别标示、故意重复,使之格外醒目并深入人心。而这三种仪式在小说结构布局中突显的功用也一览无余:“桃园结义”开篇,统领全文,体现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和刘、关、张的政治理想及其兄弟情谊,是三人全新关系和理想事业的一个“出生仪式”;“三顾草庐”承上启下,标志着刘备政治上的成熟和刘蜀集团的成长壮大,是刘蜀集团的一个“长成仪式”;“白帝托孤”结篇,尾声早唱,展示了刘备理想事业未竟及诸葛亮独力难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性,是刘备及刘蜀集团的一个“死亡仪式”。  相似文献   

3.
很多人一提到《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往往会强调阐释这个“义”字,这无可厚非,但很少有人说到桃园结义为何在桃园,就是偶尔提到也是只考证它是否真有其事,还是一种巧合。据说桃有图腾圣物,爱情,驱病祛邪逐鬼,助人成仙,吉祥如意,仙寿,兄弟友谊,仙境,理想社会,帝王宫殿等诸多意义,笔者不强调它的真实与否,只是从文化角度来说明桃园结义在桃园的渊源,以及其对读者理解《三国演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开发旧战场     
这天,周瑜对鲁肃说:“最近不打仗了,挺无聊的。”鲁肃建议:“趁停战的机会,去旅游一圈,怎么样?”“好吧。”他们骑马出发了。《三国演义》第一回即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刘关张结义的桃园成了重要的人文景点,周瑜和鲁肃便首先前往桃  相似文献   

5.
历史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在吸收《三国志》史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对人物进行再创造,形成“拥刘反曹”的观点倾向,体现出与史书见解迥异、人物价值评判判然有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将蜀汉皇帝刘备,塑造为仁爱宽厚的理想明君形象,极尽褒扬;而与刘备共争天下的,则尽力贬低,如魏国皇帝曹操,被塑造成奸诈篡逆的乱世奸雄形象。之所以这样,一来由于作者受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二来作者受当时民间拥刘抑曹的观念支配,三是遵照文学创作规律塑造人物而致。  相似文献   

6.
释罔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罔两”一词历来向有“无据依”、“景外微阴”及“精怪”三义。“无据依”之义最早见于《楚辞章句》,然王逸之说有未安处。文章通过对传统三义的探析,论证罔两尚有“恍惚”之义,《楚辞》“罔两”即同于“恍惚”;而四义之间看似无关,实则皆源于此词的字面解释——“非二”。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体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艺术上又有“走实三虚”的特点,两个特点又互相联系,显示了作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的寄托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奠基之作。《三国演义》在思想倾向、战争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战争描写等方面都受到《孙子兵法》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小说中“拥刘反曾”的褒贬倾向契合《孙子兵法》以“道”为本的战争道德观,将帅谋臣群像的典型化塑造呼应了《孙子兵法》对将帅人物各方面素养的要求,战争描写体现了《孙子兵法》的战争谋略观。  相似文献   

9.
论朋述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备受器重。一部《论语》,信、义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的一省便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三国时刘、关、张桃园结义,成就一方霸业,被传为千古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一书深受《春秋》的影响。具有比较明显的“春秋特征”。《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观念是“春秋大义”的体现;小说中一宇而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对历史材料的“笔削”以及“简而有法”的叙事方式都明显地受到《春秋》的影响。罗贯中作《三国演义》与孔子作《春秋》有着相似的创造动机;《春秋》本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我国古代文学有文史不分的传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三国演义》“春秋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败亡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与道德的矛盾冲突造成,具体而言,就是道德原则代替政治原则,蜀汉主要人物身上狭隘的“义”的道德观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政治行为,桃园结义事件已暗示出蜀汉最后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天中学刊》2002,17(3):39-42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和“勇”极为突出。其“义”乃儒家思想的结晶,表现为多种形式:忠义、信义、恩义、仁义和道义等。关羽之义与勇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小说中被加以神化。关羽骄矜的性格弱点也很明显。关羽 崇拜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心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只占区区九十多年。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当然要归功于小说《三国演义》。不过,为一般人所接受的这段“历史”中有多少真真假假,甚至子虚乌有?却是难于一言道尽。故聊侃三国之真假,于治学读史者,当不无小补。“桃园结义”的来龙去脉“桃园结义”是《三国演义》开篇的重头戏,但史书里却根本没有相关的记载,只是在后人评话“说三  相似文献   

14.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封建社会广大民众的心中,怀有“安黎庶,济苍生”的政治思想,献身于“桃园集团”的正义事业,集“忠、义、勇”精神于一身,具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高尚道德的英雄人物——关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和形象化身。关公的神格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累年积淀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社会民众心理需求的产物;是历史洪流滚滚向前,大浪淘沙,结晶升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论电视剧《三国演义》对原著主题的理解与把握靳青万一、《三国演义》原著有无主题,其主要倾向是什么?关于小说《三国演义》的主题问题,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的认为是“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有的认为是“突出宣...  相似文献   

17.
宋翔凤(1779-1860),字于庭,江苏长洲人。母常州庄氏,为庄述祖之妹,自幼得舅父庄述祖的传授,通今文经学的要义。述祖曾说:“刘甥可师,宋甥可友。”他和刘逢禄一样,对于今文经学多所阐发,认为孔子之圣,表现在作《春秋》,《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只保存在今文经学里。他说:“《春秋》之作,备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辅、二类之义,轻重详略,远近亲疏,人事浃,王道备,拨乱反正,功成于麟,天下太平。……”(《论语说义》)他认为《春秋》的书法,最关键的是“五始三科九旨”之说。马宗霍说:“翔风之学,略次於刘…  相似文献   

18.
《姑妄言》与《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它不但同样有政治历史内容,而且包含着从《三国演义》继承下来的遗传因子,但更有巨大的变异,这就是历史的文学化,题材的生活化,是从历史演义转向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正面模仿颇多,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精彩,倒是它对《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反学,有出蓝胜蓝之妙。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生》2012,(24):58-59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本期"微阅读"书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英雄不问出处,良知不分贵贱。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时,刘备不过以织席贩履为业,关羽张飞也只是市井间的贩夫走卒。然而,身份低微,却心系朝廷。在汉末的乱世中,这几个"匹夫"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最终名垂千古。诸葛孔明躬耕隆中,不出茅庐,却胸怀天下。一介布衣终刘备托孤重臣、蜀汉顶梁之柱。而成就这些草根之英雄伟业  相似文献   

20.
《隋史遗文》是根据晚明说唱文学编写的,柳敬亭所说评话《秦叔宝志传》可能就是它的底本。《隋史遗文》是当时普通民众心态的艺术写照;小说写秦叔宝艰难而漫长的成名史,体现了民众“重利荣身”的价值观;秦叔宝行侠仗义及与单雄信、程咬金结义之情的描写,表现了民众以“义”为核心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