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召 《武当》2005,(11):5-6
头为一身之首,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任督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交替全在此处遇合。人脑是主宰和统帅整个机体的司令部,具有生理协调、心理协调、智能开发功能,故而,武林中公认头乃击杀的第一要害,人人均把击打对方头部作为重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八卦拳都是内家拳,其理相通,取名同出一源,都是由古代太极八卦图取义得名。要知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是大字加一点,所属指事字,盖大之有加焉。“极”,本是指屋极,取义为顶端或最高点。“极”又加“太”字组合,说明此量至广至大至精至微至中至正。太极即太虚。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相似文献   

3.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易》曰:“天地阴阳,五行一气———乃元气也,元气运行万物生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从《河图》上看,天有五象,地有五行,阳在内阴在外。”人是天地万物之一,自然也是“负阴而抱阳”,自然也是“阳在内阴在外”。而人是“三才之一,万物之灵”,又潜伏着另一面,即“背阳腹阴”,亦即“负阳而抱阴”。为什么呢……《丹经》曰:“本来阴阳一气,因先天太极一分阴阳出,乾坤交;乾中之阳,走于坤宫;坤中之阴,入于乾宫,乾虚而为离,坤实而成坎;于是先天乾坤变为后天坎离。离者,离去其阳也。坎者,坎陷其真也。离卦外阳而内阴,阳失其实,则外阳必系…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6.
云烟散人 《武当》2001,(5):13-15
金丹一法乃是修炼诸法中最为精良者,雨武当派在金丹(包括内外二丹、玄门大小丹)方面独步天下。著名气功权威理论家龙门派传人,已故的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文献委员会副主任王松龄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气功的史&;#183;理&;#183;法》(华夏出版社)中言:“据道家内部传说,武当一派在丹药方面是有其独到之处的。”此处所说的丹药,不仅仅是治病之丹药.还包括了“地元丹法”之“丹砂点化法”和“天元丹法”中的“服食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者日增,这无疑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当前是“学拳的人多,懂拳的人少”“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得很,但从整体上看,水平提高不快”因此,习拳之人应注意研究太极之理。理明,则收效自丰;不明理,则难入圣境。  相似文献   

8.
开合顺其自然,阴阳互为其根,螺旋缠绕,自始至终。该拳架依据阴阳消长之理,遵循自然运动之规律,采用螺旋缠绕之心法,取八卦变化之数,名曰六十四势。顺其一开一合、一屈一伸之自然,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互为其根,“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相似文献   

9.
问:中医脉象怎样区别阴阳? 答: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一语,说明了它在望诊与切脉中的指导意义。心、肝、肾、肺、脾脉属阴,小肠、胆、膀胱、大肠、胃,三焦脉属阳。沉、迟脉属阴、浮、数脉属阳。等等。问:中医脉象对运动员如何运用? 答:脉象,可以表现出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左寸脉洪、左关脉弦、左尺脉沉;右寸脉浮,右关脉弱,右尺脉沉,都算正常脉象。若,左右手的寸、关、尺脉象,较正常脉有变异,就应审脉求因,审因求证,审证调治了。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中庸之道”,力赞中和原则,即《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主张中和养生的思想已成为儒家养生思想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以西汉大儒董仲舒所言为例,即“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儒家“中和”一词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儒家要主张中和养生?中和养生与强调阴阳平衡养生之间是什么关系?前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上述问题关系着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正确继承和发展,故笔者不揣冒昧,…  相似文献   

11.
人身经络十四,要以任督二脉为主。督脉属阳,行于背,循脊上头,过额鼻,至口齿,而交接任脉。任脉属阴,行于腹,上胸,经咽,至唇,入齿,缘手足阳明之脉,而与督脉连接。《内经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下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相似文献   

12.
刘嗣传 《武当》2010,(3):24-25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中和”之道,吸收阴阳之说,在《黄帝内经》以及其它医学或养生著作里,把人体划分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拼以认识和揭示人的生命本质,以及新陈代谢、气血运行的过程与规律等为主要内容。认为阴阳平衡(是为“和”),则人健康长寿;阴阳失衡(是为“离决”或“离”),则人体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就会发生病变,损害健康乃至于危及生命。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所强调的:“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  相似文献   

13.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3,(1):41-43
三、阴阳为本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对应的阴与阳的相互作用的显现。武当拳功深受道教阴与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  相似文献   

14.
自古佛、道都重视意念和内气的修炼,佛家追求“成佛”,道家追求“修仙”,佛道寻找经络、穴位畅通的功法,使人体经络通畅而益寿延年。佛家脉轮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三十六轮,如顶轮、眉轮、颈轮、心轮、脐轮等等,佛家修炼“法轮常转”。道家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气是通过任督二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运行的,道家修炼“内丹术”。  相似文献   

15.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16.
宣焯山 《精武》2007,(3):46-47
序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笔者重视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收到了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结合”。一、讲道理与沟通用情相结合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的青少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个要求都要经过学生情感的“过滤”。如果教师的要求被学生认可,学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便会产生良好的情感催化作用,即所谓“理达而情通”。反之,教师的要求不被学生认可,学生产生了反感甚至抵触的情绪,即使教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学生也不愿意接受,即所谓“理通而情不通”。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讲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而武术中的八卦掌就更为名副其实,其以《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为名,以卦理解释拳理,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面,又以这八个卦位为基本八掌,每一卦都有阴阳,每一掌都有阴阳。而且阴阳交替,互为转换,由此演化出千姿百态、动静各异的八卦掌武术套路。可见,八卦掌的美学价值正是以审美中的阳刚、阴柔之美为基本特点的。  相似文献   

19.
吴宪民 《精武》2005,(12):25-25
戴先师之五行拳,以豫脉四把捶艺为宗,虽尝效法于李政,而能由繁趋简变化自成一体,虽刚猛不如中州浑厚,而松柔实过之。窃意二家宗派,当调停相济,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势本相因而理无偏胜,要而论之,若中五拳大法之精良者,能通其一,即为绝学。五拳兼通,必天下至聪明之人乃能治之。五拳趋时取巧变化不可胜数,奇正相成,俯拾即是。而其运用之难亦在因人变化,技必因之不拘成格而滥觞。  相似文献   

20.
《武当》2000,(4):6-55
五行捶,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天盘、地盘、人盘)中为人盘拳。传统认为,阴阳精合生五行而成万物,人具五行秉赋故有人形;阴阳精分生八卦而成万象,人具八卦象征故能万变。八卦五行都含阴阳,都是自然,相协相合,因而循八卦错综万变之义,依五行生克相推之理,借势运化一身,协调五行,平衡阴阳,促进全体生机正常生发,并借运化后天,亲合自然,悟觉先天法度,连通天地,返本还原,方是五行捶真谛和要旨。因此,五行捶尤其强调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