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亚琴 《文教资料》2010,(16):15-16
《一个正派女人》是凯特.肖邦较成熟期的作品,传统观点大多认为,这篇作品质疑了南方传统习规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束缚。本文作者通过细读文本,认为深层文本中,女性主义呈相反走向,这是一篇传统的维多利亚式小说,表现了肖邦对婚姻和家庭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三者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文章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命运。追寻爱情的本我同世俗伪善道德的超我激烈的纠缠斗争,导致安娜宁愿以身殉情,用生命讨伐世俗伪善的道德和变质的爱情。  相似文献   

3.
《永不瞑目》的爱情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其根源是主人公肖童的“恋母情结”下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的分裂。  相似文献   

4.
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其女性意识觉醒后的大胆叛逆和悲剧结局,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文学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父权制中心文化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小说《长日留痕》刻画了一位近乎"完美"却充满悲剧色彩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方面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视角,通过分析斯蒂文斯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失衡的状态,从而揭示其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牵风记》是作家徐怀中遵循文学是人学原则,关注人性刻画的一部力作.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牵风记》的主要人物曹水儿、齐竟、汪可逾分别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小说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多向度塑造,即本我的释放和转化、自我的束缚与反省、超我的坚持及流...  相似文献   

7.
凯特·肖邦在《觉醒》中探讨了女性渴望性爱、追求艺术及母亲的职责这三个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到了她所设计的女性人物身上。赖斯小姐、埃德娜、拉特诺尔夫人其实是肖邦幻想的一种人格的三种结构而已,分别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肖邦通过展现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试图为自己也为同时代的女性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作品,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一小时内经历的情感起伏。这里剖析了女主人公女性自由意识顿悟的建构过程,并从解构主义的角度阐释她自由意识的不自觉性和被动性,反映了女性自由意识觉醒后注定在男权社会无路可走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凯特·肖邦的《觉醒》中的女主角埃德娜·蒙特利尔本是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 ,后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走上一条违背传统妇道的离经叛道之路。其实 ,她的觉醒过程只不过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作者试图通过埃德娜的例子揭示出处于传统的男权社会的女性的困苦与挣扎。  相似文献   

11.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封笔小说,也是其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对于该的悲剧成因,评论界多是从哈代的宿命论或是社会环境来讨论分析,绝少有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角度探讨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裘德和淑的三个"我"之发展错位分析<无名的裘德>中正是"我"的错位造成了这一曲史上悲剧,以期对哈代悲剧研究做出新的阐释,帮助读者加深对哈代思想及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莫言在《怀抱鲜花的女人》中塑造了一个内心一直处在彷徨与挣扎状态的人物王四,其心理冲突过程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关系十分契合,而王四的父母则是外在环境的象征,正是由于王四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了王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本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分析,提出希克厉、凯瑟琳、林敦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4.
"奥登一代"包括路易司、司班德和奥登。其中奥登的成就是最大的。《名人录》是奥登的名篇之一。人格的内在冲突是了解这首诗的主要线索。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可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名人录》的主人公在本我和超我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所以冲突不可避免。这首诗对于现代社会有很深的启示意义。对于一个压力很大的现代人来说,只有通过自我的作用,来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才能达到心理的平衡,从而避免名人的悲剧,拥有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爱玛格尼是彼得·泰勒的短篇小说《爱玛格尼的手》中的女主人公。本文从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及日常心理分析的方法入手,分析了爱玛格尼自断其手而自杀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6.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夜色温柔》中迪克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剖析迪克的三重人格,可以窥探出迪克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转化,最后三重人格失衡,导致了他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和异化。  相似文献   

18.
《麦克白》一剧着重采用心理刻画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麦克白强烈的思想斗争,直至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手法,即人格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斗争来分析麦克白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阮籍人格心理的超我意识具有自由超脱和批判世俗的特点。在现实环境和自我意识的压抑下 ,产生“超我—自我”的心理冲突和道德焦虑 ,并在《咏怀》诗中通过自卑与自责的方式凸现出来。其超我意识是在家族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及认同下产生发展的 ;同时他内向软弱的性格和与政治的疏离关系 ,又使超我无法突破自我的压抑。阮籍超我意识的理想人格从勃兴到分裂 ,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他的个体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20.
《夜色温柔》是美国现代主义经典影片,主人公迪克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与性格的悲剧,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整部影片反映了美国“爵士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迷茫,甚至连精神病医生也难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入手,以本我、自我、超我为切入点剖析《夜色温柔》迪克形象悲剧的人生选择,解读畸形婚姻关系及婚外情,探析主人公迪克悲剧人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