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五代闽中四诗人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五代闽中已有不少诗人,尽管其中大多数在其时名气不大,但值得研究的在当时闽中颇有影响的诗人也不少。本文即就其中的四位,略论其生平、诗文创作及文论观点。  相似文献   

2.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的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与《长恨歌》并称的传世名篇。这首诗的内容非常真切、深刻、丰富,结构严谨、缜密、工巧,充分显示了诗人驾驭诗歌艺术的非凡才能,集中表现了诗人创作诗歌的高超艺术技巧。《琵琶行》记叙了诗人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把怜人与怜己,同情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与抒发自己的郁愤感情,熔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给人以深沉的艺术美享受。《琵琶行》的美主要体现于悲剧美、人情  相似文献   

3.
古诗词是艺术创作的果实,它追求情与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教授古诗词时,语文课堂的着眼点定格在创设古诗文的情景上,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真实贴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及诗人书写时的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4.
自南朝以来,闽籍诗人以及宦游、流寓福建的非闽籍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是福建诗词创作传统的核心,当代福建诗人,包括旅居海外以及港澳的闽籍诗人,继承和发扬了福建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不断推进福建诗词创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汉魏六朝的男女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上存在着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视野。从创作动机上看,汉魏六朝的男性创作动机更加多元化,而女性的创作动机则相对单一;从创作经验上看,汉魏六朝时期的男性诗人们在创作视野上要比女性诗人们广阔得多,创作经验也更加丰富,而女性诗人们的创作视野则显得比较狭窄,创作经验也更单一。  相似文献   

6.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桂冠诗人,由于他创作了很多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言诗,并影响了英国民间诗人的创作,因此被誉为“人民的诗人”。本文主要介绍丁尼生成为“人民的诗人”的时代背景,其方言诗的题材、内容与意义,以及他对平民诗人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1775首诗歌,其中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成为她所有诗歌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标新立异的创作特点。本文以心理研究为依据,立足19世纪美国时代背景,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宗教影响三方面入手,阐释诗人"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一统国度,少数民族诗人为元代乐府诗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有雍古族诗人马祖常、答失蛮后裔萨都剌、维吾尔族诗人贯云石、突厥诗人迺贤等。他们参与创作的事实,不仅反映的是少数民族诗人在元代乐府诗创作中的异军突起,更是构成了乐府诗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而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为主,形式上以歌行类乐府为主的创作格局,又形成了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乐府诗的最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9.
牛华 《语文天地》2012,(1):12-14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这个人就是余光中。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又兼做评论和翻译工作,以此构筑成自身创作的四度空间。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四人合称为“吴中四士”,多有诗、书才华。贺知章和张旭以宣情写意为特征的书风,深具浪漫主义精神,草书中所追求的变幻莫测、不拘一格的审美趣味和强调抒情的创作心理,都自然地渗透到四士的山水诗创作中。诗歌和书法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创作来源、构思过程和表现手法、美学追求等方面都体现出共同的写意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读诗与读人     
<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切诗歌的创作都有其缘由,一切诗作的内涵都与作者的思想倾向、品行性格、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诗如其人,诗、人合一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诗作都会打上诗人个人的烙印。我们阅读诗词就不能不先读诗人,读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生活经历、家庭影响,读诗人的思想倾向、人格秉性、为人之道,还要读诗人的创作缘由以及诗歌风格,更要读诗人种种的创作因素与其具体诗作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中分析比较的两位诗人,一个是中国的"麦地之子",一个是"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都从乡村进入城市,书写着爱情与死亡、乡村与城市,但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可以说,诗人海子与叶赛宁以其才华征服世界,文章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两位诗人的创作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田间是“时代鼓手”、“党性诗人”他的诗中蕴涵着诗人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诗心和诗魂,诗人的创作生命一直在主旋律中跳动延伸,诗人的创作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正>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原是主张西化的,在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走向了"回归",他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他是一个感情丰富而深沉的诗人,他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都极为细腻、柔绵,《乡愁四韵》便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李淑英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3):41-43,57
唐宋两个朝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宋诗人的寿命、年龄看起来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命现象,实际上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和文学信息,与诗人的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生存状况。而其中又以诗人创作中的“四十岁现象”最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16.
唐宋两个朝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宋诗人的寿命、年龄看起来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命现象,实际上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和文学信息,与诗人的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生存状况。而其中又以诗人创作中的“四十岁现象”最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17.
王琦 《文教资料》2011,(7):9-12
元后期诗人兼画家王冕的梅花诗创作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其梅花诗创作的成因问题,历来鲜有论述。本文运用文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对王冕梅花诗创作的心理成因问题进行探究,得出其梅花诗创作的心理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基于诗人心理定势的选择;二是源自诗人心理驱力的触发。  相似文献   

18.
用玫瑰比喻、象征爱情是西方各国诗人的钟爱。然而,不同的创作风格使同一主题在不同诗人笔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迷人景象,折射出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分析不同国家七位诗人对玫瑰的描写,从中可以发现在同一主题下,由于诗人创作风格和视角的不同,玫瑰各异其姿。  相似文献   

19.
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贬谪中大量创作了以贬谪为题材的诗作,以诗纪行,真实展现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贬谪前的创作相比,诗歌在表现对象、创作手法等各方面呈现出明显变异,表现出创作从局限于宫廷生活转向个人情志抒写的趋势,对迁谪题材诗歌的创作做出了有益开拓。  相似文献   

20.
郭基南是锡伯族著名现代诗人。从本世40年代起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至今,其创作道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本文根据诗人的家世、生平与创作道路。将其解放前的诗歌作品作为诗人创作的第一阶级即早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具体地分析与论证,说明了诗人善于从中原汉文化汲取精神营养和写作技巧,并以自己卓有成就的新诗创作实践,显示了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和现代新文学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