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课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这些天真无邪的天使们?我思索着、思索着。给孩子一“个红色”的课堂“红色”:热情、充满激情。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造就的。我常常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只要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课的老师都会有这种感受:窦老师一上课,学生的眼睛就发亮,听课老…  相似文献   

2.
鹰与风筝     
郑乐平 《家庭教育》2001,(12):41-41
让孩子成为“鹰”,还是“风筝”,实际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养育子女的理念。把孩子视为风筝,实际上将孩子看做一个被动者,一个由父母牵引、操控的“物体”。按照这一理念,孩子的一切行动,就得向父母汇报。由此,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询问与同学、朋友通电话的内容,而不管孩子本身是否愿意,就成了十分自然的事。持此一理念的父母,还容易将自己的愿望、梦想强加给孩子。他们为孩子设计好了一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成功的人生,但是,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成功”?最近,一位多年前我教过的学生让我思考了许多事。  相似文献   

4.
劳云 《家教指南》2005,(12):6-6
时下,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凰”,无以数计的家长们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领着、载着、催着,甚至打着、骂着,让孩子去读“特长”上“补习”.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  相似文献   

5.
兴趣班     
海西 《山东教育》2005,(33):48-48
教师A:兴趣班,顾名思义,是孩子对某种活动感兴趣,于是成人给孩子报个班,让他能有更好的成长空间。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家长并不是给孩子报兴趣班,而是给自己报“兴趣”班.让孩子去上。把自己的遗憾转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生活中的压力转到孩子身上。  相似文献   

6.
邓放芝 《教师》2008,(13):6-7
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责任,因为孩子将来一生的幸福,都是靠他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天下每个父母都有的心愿,但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要摆正劳动的“位”,使劳动成为孩子的习惯,使劳动成为孩子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品到劳动的“味”。  相似文献   

7.
“差生”给教师、学生、家长均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 ,让人心灰意冷 ,束缚了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差生”改称“潜能生”,大胆说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从而使人产生开掘欲、奋起心。放下包袱 ,积极进取 ,充分展示其多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教育导刊》2008,(2):F0003
广州市荔湾区玛利亚幼儿园秉承“今天你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给你一棵栋梁”的办园宗旨,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和艺术教育,努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发掘个人潜能。该园在实践“全人教育”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开展了“美感创意”、“动感肢体”、“生活教育”等多类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引领孩子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9.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要面对“无”与“有”的问题。“无”真的就是“没有”吗?事实说明,不尽然。“无用之用”更有用。本期“焦点”探讨的是让孩子学习国学的问题。不管您对孩子学习国学持什么态度,本刊记者对于徐勇教授的采访《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一文值得一读。如果您也想问“让孩子学习国学有什么用”,可以重点读读徐勇教授的这段话。  相似文献   

10.
《父母必读》2009,(4):32-33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对不起孩子了?是去工作了,还是留在家中当全职妈妈了?是留给孩子的时间太少,还是总“看”着他,没有给他成长空间?……我们总在愧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