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解释了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涵义、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意义,提出了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论述了关于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互关系与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三四郎》作为夏目漱石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序曲,被喻为漱石文学中最出色的青春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三四郎从一个乡下毕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东京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的心路历程。作品通俗易懂,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从更深层次展开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生真义等的探求。文中的主人公三四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的苦闷中,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他在三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间彷徨,他充满了迷惑与茫然,这也代表了明治维新以后年轻知识分子的困惑,揭示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生存窘境。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却扣人心弦,处处透露着一股平凡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3.
夏目漱石在早期三部曲之一——《三四郎》中,通过小川三四郎在东京大半年的学习经历和心路历程,犀利地批判了明治社会单纯模仿西方的种种浮浅的所谓"文明开化"的现象,指出在向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丢弃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否则将会沦为西方文明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充满着攻城的渴望,但城市的严酷拒绝了来自乡村的歆羡者和闯入者,成了他们的禁绝之地。城市里人们彼此隔绝,演绎着人性的萎缩和堕落,而乡村则是封闭保守与野蛮愚昧。物化的都市和落后的乡村已非人类理想的家园,在现代与传统的夹缝之中,王安忆诉说着人们进退失据、无家可归的生存困境与无尽的悲凉。  相似文献   

5.
明治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三四郎》描述了一名青年从故乡来到东京求学,从憧憬到迷茫的心理体验。在其爱情故事的表层结构下,折射出了立足于东方思想和西方文明的冲突之下,青年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与迷惘。《三四郎》中的成长路径符合"分离—考验—互渗—再生"的成长小说原型叙事结构。文章结合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通过分析主人公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与不完整性,指出正是文化冲突给成长者带来了双重压力,使其成为一种典型的矛盾人物。  相似文献   

6.
都市文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异端性:一方面,都市文学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传统的乡村文化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乡村的纯朴与都市罪恶的对立,对立的结果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乡村渐被城市吞噬,随之而来的是乡村纯朴文明的毁灭和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但另一方面,在都市文明的喧嚣躁动的疯狂律动的背后,在穷奢极欲的物质追求中,现代人在精神上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乡村题材的小说表达了作者试图在乡村重建精神家园的愿望,但乡村固有的愚昧、狭隘及都市现代文明侵蚀所形成的畸形文化形态,彻底打碎了作者虚幻的精神家园,使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现实的地狱。小说表现出作者既渴望又不愿皈依乡村,既批判又留恋都市的徘徊于乡村与都市之间的二难心态  相似文献   

8.
都市文学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异端性 :一方面 ,都市文学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传统的乡村文化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乡村的纯朴与都市罪恶的对立 ,对立的结果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 ,乡村渐被城市吞噬 ,随之而来的是乡村纯朴文明的毁灭和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但另一方面 ,在都市文明的喧嚣躁动的疯狂律动的背后 ,在穷奢极欲的物质追求中 ,现代人在精神上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和失落 ,在他们的潜意识底层涌动着一种漂泊无依的游子情绪 ,一股难以名状的淡淡乡愁。在精神上 ,他们渴望回归传统 ,回归家园 ,重返…  相似文献   

9.
老舍和新感觉派作家都是都市小说家,他们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他们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但他们仍然发现并描写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揭示并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新感觉派作家运用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10.
宁夏灵武穆斯林王氏家族在近现代社会从乡村到都市,从都市回到乡村的运动轨迹,揭示了近现代回族民族工业不仅受到封建政治、官僚资本的压迫,还要在其它民族工业挑战与挤兑的夹缝中生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从乡村中走出的、自称是农民的作家,贾平凹眼中的都市有着乡村的风景,他描写的都市人也大都是从农村中走到都市中的谋生者。从这些人身上,体现着作者对都市文明的、独特的审视与批判,也体现了作者对转型期中国城乡文明发展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续姿三四郎》公映的同月,我结婚了. 准确地说,1945年,我三十五岁时,和女演员矢口阳子(本名加藤喜代)于明治神宫结婚礼堂举行了婚礼.  相似文献   

13.
傅军 《文教资料》2008,(34):17-18
施蜇存是现代都市小说创作中特别关注人类精神家园的海派作家,他的小说的叙事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为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冲突、过渡融合.本文通过对他前后期代表小说文本的解析,从叛离乡村到厌恶都市到最后重返乡村三个阶段探讨其二元叙事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并从中国文学的传统叙事意识和作家小说创作活动两方面分析这种结构的特质和成因.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中,茶文化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在都市和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一雅一俗,不仅满足了荼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而且二者统筹互动,都市荼文化开拓了客源市场,乡村茶文化丰富了旅游资源,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在本篇乡土题材小说中显示了都市视角和乡村视角的互动。她在对都市现实的追寻叙写当中,一次偶尔对乡村的伫足观望,显示出一种田园诗意的选择,是对当前都市文化流俗的排斥,从而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农家子弟(包括我们)离开乡村,来到了城市,在繁华喧嚣的都市安了家。在沸腾的人群和喧嚣的生活中,我们以为自己就像一棵已经移植成功的大树,在都市生了根、发了芽、结了果,然而在寂静的夜晚独自静处时,我们却不无伤感却又心怀感激的意识到:远在“别处”的乡村才是我们心底里永远的痛与爱,她的根须与枝桠永远缠绕着我们,让我们这些身居都市的“乡村人”魂牵梦绕、割舍不下。生于鲁北平原的乡村而身居都市的作家刘玉栋,他平静从容的“齐周雾村”小说,激起了我们的心理波澜,掀起了我们压抑在心底、轻易不愿示人的心灵一角。  相似文献   

17.
我是外星人     
胡潇 《初中生》2013,(5):65
这是一部极富音乐与幻想色彩的儿童影片,通过乡村儿童、都市女青年、传奇民歌老人的邂逅.呈现他们不同的困境、同样的热爱与梦想.体现儿童与成人、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冲撞,互补,融合.唤醒困顿的人生.展现纯净、自由、乐观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研究,其重点主要在城市的空间、经济、金融、物流、人口、种族、性别等方面,都市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附属部分,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对象与领域。就中国人文学科而言,在价值观念上深受西方影响,农业文明传统培养的对自然、乡村的深厚情感,特别是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这些对于理性、科学地认识与研究都市文化,都是极为不利的因素。必须为都市文化研究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使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价值领域的观念、理论与方法得到有效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创作以其鲜明的都市性使其理所当然地被定位于都市文学之列,所以众多的研究者大都把目光投向其都市文化的探讨上.其实乡土情结也是新感觉派整体文化特性的一种不容忽略的存在,也就是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对新感觉派精神的制约.这种来自童年和乡土的记忆总是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着新感觉派所受到的都市压力.但是面对强大的都市文化精神的覆盖,这种乡土情结又显得相当脆弱.它其实只是新感觉派都市精神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力,都市依托型应该采取“分”和“家”的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则应该采取“分”和“特”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保持其乡村性和保证当地社区爱益.乡村旅游应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系乡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