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述荀子政治哲学的整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的目标下,探讨如下四项问题:一、整理过去“礼”思想的研究脉络,思考它为何与苟子“礼”思想一直无法一起讨论。二、简述笔者在前书《荀子礼治政治思想之研究》中,如何探讨此项问题。三、提出能显现《荀子》“礼”思想的思想特质和历史角色的分析架构:即以“礼论”、“礼制论”以及“礼治论”来区分广阔的“礼”思想进而分析的观点。四、阐述《荀子》“礼治论”的若干思想特色。据于此,本文试图论证:荀子礼治论是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之框架的视野,能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之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3.
荀子从礼学视野重构天人关系,他认为,天和人属于不同类,各有其职分。作为人伦之道的礼是统类原则。把握统类原则是实现天人统一的根本前提。苟子进一步把满足社会的物质需求作为礼或人伦之道的基本内容。荀子所说的人伦之道既包含功利性欲望的满足,同时又有道德理想的超越性追求,这是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两方面基本内容,其哲学宗旨与孔孟等儒家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4.
荀子系先秦儒学之殿军,其学无所不窥,举凡政治、军事、社会、教育、经济、知识、名理、心性及人生等皆有其个人之弘识,然要之,以“礼”为依归。由《荀子》一书中,随处可见荀子行文虽长篇大论,然皆有条不紊,且其立论时,多有严密之推理,其中,尤以性恶说之论证,最为明显。由于性恶说乃荀子之主要学说,故荀子即透过层层严密之论证来建立此论,以期性恶说能为世人所接受且信服。荀子性恶说之论证主要集中于《性恶》篇中,而荀子学说中最著名的即是性恶之主张。有关苟子之研究,中文学界之研究成果极为丰硕,而美国汉学界亦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虽然,荀子以主张性恶著称,然而,吾人发现,中、外学者在性恶之某些议题上之观点,却颇为分歧,其中,所涉及之荀题有:荀子“性恶说”之意义及定位等。依此,本文旨在针对中、外学者所提出的一些与苟子“性恶说”之相关议题,予以分析、诠释,其目的在于厘清中、外学者在《荀子》思想中所发现之问题,并希望借此能对荀子之学说有更确切之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5.
“一”是荀子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之一,并且在荀子哲学体系中起着一以贯之的重要作用。这个概念一直以来没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这确实是荀子哲学的一大缺憾。本文试着从内在心性、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统治方法等方面对“一”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荀子哲学是真理的绝对主义与价值的观念上的唯一性,同时亦表明荀子哲学有着“齐言行,一统类”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6.
"统类"思想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礼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则,把握礼义之统,是个人道德成就和社会历史文化形成的根本。牟宗三等先生重视荀子的"统类"思想,同时指出,按荀子思想逻辑,其"礼义之统"是无根的,存在"本原不足"的问题。其实荀子自觉意识到这一理论难题,因而在人性论上做了结构性说明,并论证人之价值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张力关系中展开与实现。荀子思想赋予了现实中的人们更多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7.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佳节里,学一学荀子高屋建瓴的教师论,很有兴味,也很有意义。 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影响十分深远。荀子在《礼论》中写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荀子以礼为纲的社会秩序构想中,“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其中的核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天地君亲师成为并立于广大民众的心目中最为崇高的神祗,高居于神坛之上。对这一传统的形成,荀子的学说无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佳节里,学一学荀子高屋建瓴的教师论,很有兴味,也很有意义.荀子是我国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影响十分深远.荀子在《礼论》中写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荀子以礼为纲的社会秩序构想中,“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其中的核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天地君亲师成为并立于广大民众的心目中最为崇高的神祗,高居于神坛之上.对这一传统的形成,荀子的学说无疑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邯郸师专学报》2013,(4):35-35
11月5日下午,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举办“荀子思想·赵文化讲坛”报告会。邀请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佐藤将之主讲“《荀子》研究的世界化脉络:兼论《苟子》形象之虚构与实际”。校长马计斌教授主持报告会,聘请佐藤将之先生为我校客座教授。来自中文系、历史系、法政系、教务处、科研处和学报编辑部等系部的2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活动。  相似文献   

10.
荀子年寿长高,苟子的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必有影响,荀子人生有百年跨度,其思想必有变化,按荀子思想之变化对苟子思想进行分期,就荀子思想每一期的地位和价值分别予以评估必能得出比较客观公正之结论。对于苟子思想进行分期研究是唯一科学的和可行的进行重新评估苟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研究的研究方法,舍此不可能得出正确或比较正确的关于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12.
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数千年来,由于苟子被视为儒家的“别宗”,因此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孔子和孟子。而最近几十年里,学术界对于苟子的研究则突然多了起来,关于他的性恶论也有了一些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基本上都没有否认其性恶立场。苟子在《性恶》等篇中说“人之生,故小人”,强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他所说的“人性恶”是否就真的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性本质为恶”呢?  相似文献   

13.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14.
“知”在荀子的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荀子之知可分为两层:一层为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即“别同异”;一层为对整体之道的认知,即“明贵贱”。在这两层认知中,荀子承认道之认知的优越性。而在荀子关于道的认知和体悟中,又分为两种境界:一种是觙、孟子和有子等的靠苦行禁欲手段来体道的方式;一种是圣人或至人的自然体道方式。在描述圣人或至人悟道方式时,荀子提出了一种高明的清浊认知理论,这一认知理论使其接近了老子的思想境界。虽然荀子在“知”和知“道”的领域提出很高明的理论,但其理论之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尽管如此,在后天认知理论上,荀子还是做出重要贡献,而荀子的认知论对现代认知论或知识观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一直是先秦儒家哲学关注的基本论题。不过,在儒家内部却有很大分歧,即孟子的性善论与苟子的性恶论的针锋相对。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对立,因为孟、苟的落脚点都是人的社群性存在,他们倡导的“主体性”原则都是一种作为类的主体性,而没有为个体的真实存在留下空间。因而,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思想质料是相同的。分别乃在于二者的出发点与进路不同,即孟子言性善,强调要恢复、扩充人的本然性的社会道德内质;荀子言性恶,强调自然欲望人向社会道德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礼运》篇首所论“大同”说,学界历来认为是孔子的言论,这几成无争之定论。然而,基于战国末年大儒荀子思想于诸家既多批判又多吸收之特点,通过对相关诸家文献的排比考订,得出的结论则是“大同”说并非孔子,而是与荀子学派有很大关系,是荀子的弟子采于墨家学说,即援墨入儒而成。  相似文献   

17.
宋喻 《培训与研究》2009,26(3):44-46
就语言如何把握形上之道而言,孔子言道以“隐喻”的方法为代表;苟子言道以“负的方法”为代表。孔荀二儒对道的把握除了用意像语言加以言说之外,更重要的是用行动去体认和体悟,这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体道方法,将儒家的语言理论与道德学说美妙地结合起来。将传统上所出现的形而上学与心灵理论有效的联接起来了,这在荀子那里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的思想和“虚-而静”的认识方法为中国古代哲学开出了知性之路,在荀子那里,天是客观的自然界,是可以认识的,然而由于荀子哲学的主旨不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而在于儒家的圣王之道,主张“学有所止”,将“知性”划定在“道”的藩篱之中,因此由他开启的认知心在萌芽阶段便夭折于儒家的政治人伦中。  相似文献   

19.
就语言如何把握形上之道而言,孔子言道以“隐喻”的方法为代表;苟子言道以“负的方法”为代表。孔荀二儒对道的把握除了用意像语言加以言说之外,更重要的是用行动去体认和体悟,这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体道方法,将儒家的语言理论与道德学说美妙地结合起来。将传统上所出现的形而上学与心灵理论有效的联接起来了,这在荀子那里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20.
名的《礼运》篇首所论“大同”说,学界历来认为是孔子的言论,这几成无争之定论,然而。基于战国末年大儒荀子思想于诸家既多批判又多吸收之特点,通过对相关诸家献的排比考订,得出的结构则是“大同”说并非孔子,而是与荀子学派有很大关系,是荀子的弟子采于墨家学说,即援墨入儒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