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MG的改革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天的主题是“内地与香港:传媒的现状与前瞻”。非常凑巧.我刚刚从香港回来,SMG在香港设立了集团在境外的第一个记者站.在香港期间拜访了香港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广播处以及香港的一些媒体同行,进行了一些交流。我相信这是CEPA协定签订以后,上海媒体和香港同行交流的一个尝试,希望得到香港媒体同行的支持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我爱香港 我爱香港,是因为这个地方让我成为一个电视记者。 其实如果当时我还在内地的话,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去做这份我从小就  相似文献   

3.
最初的阅读,让我走出寂寞 我读书是因为寂寞。少年时代因为战乱的关系,我总在迁徙,于是总成为学校里的插班生。往往来到一个集体里,得到一两个朋友,不久又要换一所学校,我又成为站在门口的陌生同学。最恐怖的时候,我从香港到台湾,考进一个非常好的女校读初二,在香港没有学代数,结果到台湾大家都学过,我在数学课上都是考零分。  相似文献   

4.
个人计算机通信的不断革新贺丹毅先生(Mr.DennisC.Hayes)-贺氏计算机通讯产品公司主席我到中国访问非常感兴趣,因为每次来访我都会了解许多PC通信的市场情况以及用户要求的变化。我妻子,Mina,生于香港,她帮助我安排了许多到香港和中国的旅行...  相似文献   

5.
香港新闻传播的特色———在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的发言钟期荣香港是一个弹丸小岛,人口包括合法和非法居民约700万。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香港作为中国的门户和中西文化的桥梁,其传播业颇有一些特色。(一)香港的报业及广播事业(电台与电视)都非常发达,欣欣...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地方改变了我的一生,有一个地方是我最爱的常住地,这就是香港。”谈起这个话题,尽管很忙,吴卫军非常愉悦地接受采访。参与中国银行香港的重组,参与绘制中国金融改革路线图,见证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快速发展。坐在我们面前的吴卫军谦逊而文雅,他背后的经历却厚实而丰富。  相似文献   

7.
由于在台湾买香港书非常不方便,因此,每年我都会找个机会,到香港走走,逛逛书店,购买过去一年香港出版的作品。几年下来,我对香港书店经营多少有点粗浅认识,总结归纳写了一点简单的导览介绍,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在台湾买香港书非常不方便,因此,每年我都会找个机会,到香港走走,逛逛书店,购买过去一年香港出版的作品。 几年下来,我对香港书店经营多少有点粗浅认识,总结归纳写了一点简单的导览介绍,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个洲际化多元化的报业集团──香港星岛集团有限公司访问记谢烽一年多前,香港星岛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邓立人到广州作客时对我说,他们公司除了在香港出版《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和英文《虎报》之外,还有8个海外版。他回港后不久,便给我寄来分别在美国的旧金山、...  相似文献   

10.
香港原来只是一个小渔村,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座集金融、贸易、商业为一体的国际型大都市。在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高楼大厦的林立,不是浅水湾那清澈的海水,也不是海洋公园那依山而建的各种游乐项目。在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对香港历史档案馆的参观学习,因为在这里浓缩了香港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1.
一位记者眼中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张宿堂见证历史,每一个记者无不以此为荣,见证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作为记者的我,更是终生难忘。一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以和平的方式,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完成对一个地区管辖的政权交接,这是第一次。对于中华民族,这...  相似文献   

12.
祖国强大的必然结果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梁新春如果有朋友问我一生中最荣幸的事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有幸做香港回归祖国的见证人。再过十几天,一个振奋人心的场面就要在香港出现了:米字旗徐徐落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刻,是全球华夏子孙欢欣鼓...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诚吃了一次饭,感触非常大。李先生76岁,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大陆商人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怎么样?一般大人  相似文献   

14.
一种非常重要的新文化现象在产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我对东方电台的认识有一过程。她创立的时候我不在上海。去年很长时间在香港和台湾,回来以后。很多人都劝我听听东方电台。好象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而且好多都是文化界的朋友。听了以后,可就有点欲罢不能了。...  相似文献   

15.
在历年的亚洲印制大奖、美国印制大奖(Premier PrintAwards)、美国金墨奖(Gold Ink Awards)、香港印制大奖、香港数码印刷大奖等印刷业知名赛事的获奖名单上,总是能见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勤达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勤达印刷)。在2006“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上,作为来自香港的参赛代表,勤达印刷的多幅作品榜上有名.引来众多参观观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十一月八日党的十六大开幕,这一天恰好也是中国记者节,非常巧合,这两个日子叠在一起。我觉得这对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能参加十六大,当然会以一个新闻人的状态去体验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17.
香港记者与法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报道中国青基会诉香港《壹周刊》诽谤案,我在香港多次旁听庭审。我对香港法庭有关新闻记者采访审判活动的管理制度非常关注,如记者旁听需要什么手续?要不要证件?是否需要报名?是否准许记录?可否使用录音、录像设备?如果记者发表了不当报道影响  相似文献   

18.
奇怪的是,中国大陆人的“老大心态”膨胀,动不动就将香港斥之为“文化沙漠”,乃至我几年前提出“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成二流”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也成了大逆不道  相似文献   

19.
错打的电话     
前些天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个陌生女孩的来电,电话里她开口就问,你是在北京还是在香港呢?我很客气地反问,请问您是哪位?她说,你别装了,前天我们刚还见面今天就把我忘啦。我仍然客气地问第二遍,请问您是哪位?她有些气愤,说,我是谁你还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丈善本书志》的复印本寄交出版社后.我面对那盈尺的底稿,心中的快慰油然而生。这本书志的写作,始于1992年5月1日,那是我由香港飞抵美国波士顿的第三天,而完成的时间是1994年4月30日,整整二年。哈佛燕京图书馆,在世界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图书馆,但是它的历史和藏书对我来说,却是迟至七十年代初期才有所了解。在那个年代,我从来没有能去那儿看一看的念头,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直到1986年2月,我受聘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世界宗教高等研究院图书馆为访问学者作图书馆学的研究时,才有机会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