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学在异国他乡,都要经历对于陌生环境和巨大文化差异的由不适应到适应阶段,这个“环境”与“文化差异”,可不是在中国的山西到山东,河北到河南……能否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陌生文化,能否由在家靠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目前在各类高校内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留学生群体。来华留学生群体具有文化差异,语言沟通等问题,当他们处于陌生异域的环境里,必然要学习适应和接受新的社会环境_文化适应问题。当代文化适应领域的著名心理学Berry认为“文化适应是伴随着不同文化间接触时,个体的文化的和心理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文化休克是人们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它是跨文化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高校新生入学后的适应过程,是典型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必然遭遇“文化休克”。从关注大学生因为异源文化而引起的“文化休克”现象入手,对文化休克进行了心理学解释,探讨了它的症状及负面影响,并提出高校重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走出休克、走向良好社会适应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浅析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文化适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华留学生到中国深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适应问题,否则由此带来的文化适应障碍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所以,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在日常管理中留意他们在文化适应障碍上的表现,找出诱因,继而拿出解决的对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5.
陈旦 《教育教学论坛》2019,(10):259-261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外文化差异,是由于中华文化的群体本位意识与外国文化的个体本位意识的一种异质相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随之发生变化。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引导留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留学生不仅可以保持原先的社交网络,而且可以与中国的同学和朋友开展深入的交流,这对于他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更好地适应中国环境,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到中国来的东南亚留学生不断增多,由于宗教、社会风俗、教育等方面的差异,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深入研究人际交往、心理适应、地域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学业、语言等因素对东南亚留学生在滇文化适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家庭到幼儿园,这是幼儿走向社会,进入新生活的第一个转折点。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陌生的人,幼儿能否尽快地适应,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性格的发展。一、幼儿不愿入园的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文化适应问题,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发展不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都已关注到这个问题。儿童心理成长论是寻求儿童心理发展的文化适应解释,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教化成人理想,依循中国传统中“社会→自我”的成人模式,重视中国传统心理学渐染说的成人方法。成长论主张积极有为的发展观、重视人为性在儿童发展中的张力、主张儿童在乐群和善群的环境中成长。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地区特岗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可归为一般性适应、交往性适应和工作性适应三个维度。特岗教师文化适应问题的成因在于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通过积极孕育尊重文化差异的环境,加强特岗教师入职前后的跨文化培训,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发挥特岗教师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等途径将有利于缩短特岗教师的适应周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影响日本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适应的文化差异,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16名来华日本留学生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中日文化在时间、环境和人际维度上均存在文化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线性时间和多元时间的差别;在环境维度上,中日文化在体距、公共环境和公共秩序上有所不同;在人际维度上,则存在表达方式、人际距离以及服务态度和...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环境适应是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心理准备、个性差异、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新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心理矛盾和冲突。论述了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大学新生环境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等学校应对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五个一”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生进入学校,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又走进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据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新生在跨越新的学习阶段时,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表现出多方面的不适应状态。怎样使新生躁动不安的心境尽快平静下来,尽快熟悉新的环境,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在新环境中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呢?实践证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亚来疆的留学生逐渐增多,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留学生来到中国这个陌生的语言文化环境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学生会感到茫然无助,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严重影响了留学生学习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造成中亚来疆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玛格丽特·米德“前喻文化”到“后喻文化”的转变为理论起点,结合全球化时代日新月异的背景,分析人类文化传承由面向过去到面向未来、由学习前人到学习后人、由模仿经验到学会探究的趋势,反思“适应论”教育价值观的狭隘性与滞后性,确立超越性的“未来时”育人观.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入校后,面对的是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他们要努力适应生活从一切有人代劳到一切靠自己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新生会因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学习、生活、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大学中的成长。实践证明,大学新生对大学环境适应越快,适应得越好,那么他在大学里就能够有更多机会,更好地去提升并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6.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大一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能否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对其人格的完善、自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建立美术院校新生成长营,通过“心灵成长训练营”和“生涯规划成长训练营”,设计十项主题,将艺术疗愈的技术融入实践训练中,探索“专业为基、助力为辅”新生适应教育的特色模式,集游戏性、体验性为一体,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文化环境并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频繁,经常面临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和考验,同时也对建设和谐校园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与校园满意度的调查分析,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以及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修订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比较中国和日本中学生的过剩适应特征。将日文原版过剩适应问卷进行编译后,对中日1588名中学生(656名中国初中生、932名日本初中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与测量模型拟合度较好;五个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在0.60~0.80之间;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另外,差异检验表明,在过剩适应特征上,日本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抑制”和“自卑感”得分较高,而中国的中学生“努力达成他人期望”和“顾虑他人”得分更高。结论: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过剩适应存在文化差异,日本的中学生更容易自我压抑,自卑感更强,而中国的中学生更容易听从周围人的意见,对他人期望的屈从度更高。因此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过剩适应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王莉韵 《上海教育》2008,(17):48-49
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一年,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时期,又是教师专业化的“危机”阶段。它的突出特点是“骤变与适应”,包括环境的适应、工作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生活的适应等。这一阶段,许多活动都以试图掌握工作技能和得到学生、同行和行政管理者的接纳为中心,所关心的是自己在陌生环境中能否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20.
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下半期的深化与扩展以及人们跨国及跨地区流动的增加,文化适应问题得到了西方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人们已提出了多个不同的文化适应理论和模型,其中影响比较深远的有: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它区分了文化适应的四种不同类型;Ward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型",它描述了文化适应的过程及社会心理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还有Danckwortt的"对陌生文化的适应理论",它全面总结并分析了文化适应的特点、领域、过程和阶段。批判地借鉴和发展这三个理论与模型对于推进我国对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以及本土化文化适应理论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