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新课改实行学分制、模块选修,其目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身高、体形开设不同的选修科目供学生选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有兴趣并能发展成终身爱好的体育锻。炼项目。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新课改深入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学也开始逐渐受到学校以及家长的关注。我国大部分初中院校体育教师忽视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过于注重对学生文化理论课程的培养。教师应当转变自身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来开展体育学科教学,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开发学生智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对如何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改不断创新,中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提出,明确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应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骨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就我国学按:体育教学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苗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张蕾 《中学教学参考》2013,(27):103-103
体育与健康课程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着变革,新课改对体育教学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指出四个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因此,高中体育教学需要突破,需要创新,以符合新形势对体育与健康提出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新课改的实施,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及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施思想品德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催生了中学体育教学中选项课的产生,排球被作为选项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排球选项课的开展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充分显现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本文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促进排球运动的普及方面对排球选项课的实施效果进行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海滨 《教书育人》2012,(12):56-57
一"大体育"发展格局的内涵学校"大体育"发展格局,从广义上说,就是以体育教育教学"三基一尖"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健身意识、终身健身知识、终身健身技术、终身健身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深化体育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坚持"育  相似文献   

10.
徐亮  朱施成 《教师》2020,(4):92-9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中学体育教学不仅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上进行了创新,更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导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了有利的体育环境;它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引导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基于此,文章就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主要探讨了当前国内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功能受到限制、学生身体素质受到影响等问题,提出与时俱进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善用激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体育学习自信心等提高中学体育实效性的几点策略,以供相关教育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徐勇 《考试周刊》2010,(13):124-125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现代社会与现代体育飞速发展.学校体育面临新的挑战。学校体育的性质逐步地发生变化,由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向健康性、保健性、娱乐性、统一性综合体育教育转化。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体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技术上知道如何完成某一个运动技术。而且要使学生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中学体育教学也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参与体育锻炼以及终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文章结合终身体育的内涵,探讨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14,(25):122-122
正新课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用五个方面,指出了新的体育价值观,科学地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应由"学科本位"转向"学生发展",把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的发展及体育锻炼兴趣、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注重体育课程的自我体验和促进自我发展的价值,以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一、运动参与目标运动参与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方面目标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都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范围,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从而为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也不例外。高中体育教师深入地研究新课标,解析新课改,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学生身心日趋健全和完善,真正主动地接受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体育在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其除了能够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外,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与快乐体育的意识,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意义非凡。因此小学体育教育者应紧跟体育新课改要求,贯彻落实体育健康教学模式,提高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概述了小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意义,其次提出了加强小学体育健康教学的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知上,而要以体育实践为基础,让学生将体育意识转化为体育运动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发展。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提倡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革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快乐运动、享受运动。  相似文献   

17.
张微星 《考试周刊》2014,(78):95-95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老师需要转变理念,把篮球教学中偏重于训练学生的动作技能转变为"技能训练和体育保健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本文从培养学练兴趣,唤起学生"体知结合"的学练行为到养成听说习惯,引导学生"体知结合"的学练行为再到形成学练习惯,促进学生"体知结合"的学练行为阐述在篮球教学中"体知结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是因为,学生一旦对体育有了兴趣,就会激发出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的小主人。体育与健康教学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应有之义,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引导者,理应明确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学生的体育学习诉求等,全面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在以素质化为目标的新课程背景下,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责任主导和中坚力量,我们要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在全面树立"健康第一"现代体育意识的同时,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创优教学方式、创造教学艺术的不懈努力,逐步培养学生体育常态化的学习意识和能力素养,为推促他们的终身体育发展奠基铺路。本文结合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创新和实践体会,试简要阐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