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感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座不可逾越的桥梁,没有感悟就不会写作,所以说,感悟是写作的生命。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悟些什么呢?第一、感悟自然。大自然丰富多彩,给我们无穷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感悟大自然     
大自然是需要感悟的,大自然是需要用心欣赏的,大自然是需要用生命去倾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白色垃圾、虚拟社区、速溶咖啡和一次性餐具的时代,我们已经远离了自然。虽然报纸上是连篇累牍的旅游广告,可事实上,我们已经缺少了那一份感悟大自然的情怀和心境。心已经不再静如止水时,自然也便离我们而去,哪怕站在南山跟前,许多  相似文献   

3.
感悟大自然     
大自然是什么?它是自然形成的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太阳辐射等组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赣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词典上的解释。大自然是需要感悟的。在现今的环境里,我想已经很少有人能真正说出大自然给我们的感受。生活中到处充斥着高楼、汽车、网络、饭店,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了。甚至是在假日,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旅游广告也令人兴味索然,即使真的有时间到某地一游,也仅仅是抱着观赏游玩的兴致,心境自然就谈不上“感悟”了。心早已被世俗沾染。  相似文献   

4.
冯小亚 《现代语文》2008,(12):41-42
《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也是一则包含磨难、历尽沧桑、感悟生命的沉思录。它凝聚了作者史铁生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而又最复杂难言的感受。史铁生在生活的磨难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地坛里,把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交付给地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活动于自然中的生命融为一体,从中感悟生命,升华生命。《我与地坛》同样也是一篇充满了美学意趣的散文,充满了对生命、对母爱的思考与情思。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是幼儿的活课堂,让幼儿在大自然中"深呼吸"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追随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我们对幼儿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教师应是幼儿"生命的牧者",自然教育课程要培养亲自然、乐探索、爱生命、尚创造、善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我们做了几年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生活中,随处都能看到一盆盆绿萝,一棵棵小树,一片片绿色,这些不仅为幼儿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孩子们接触自然、了解植物、感受生命成长、增进责任意识提供了资源和机会。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我们应该向它请教,向它探讨。"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开展了养殖活动,这样的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接触生命、了解生命的机会,本文主要讨论幼儿园的养殖活动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蓝天、白云,绿草、红花,大自然多姿多彩.可是,我们中学生的作文现状却是:90%的学生正在为写作没有材料而苦恼.究其原因是中学生缺乏对写作的热爱,缺少对美的感受.作文应是生命的律动,生活的感悟.如果我们在作文课中创设一种能拨动学生心弦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情、入境,感悟体验.展开丰富的联想,那么,就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是美丽而奇妙的,它是我们的家,是生灵万物赖以存在的空间。本单元的课文就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其中不仅有美的景物,还有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与遐想中,我们总会有所感悟。让我们走进自然,放飞心情,感受生命,净化灵魂!  相似文献   

9.
正写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善于用心感受生活,在我们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那里得到深刻的感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气场,有了立意,有了灵魂。什么是感悟呢?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什么是作文中的感悟呢?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记叙、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领悟。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哲理的表述,是一种诗化了的思想。在作文中运用感悟有什么作用呢?在作文中运用感悟,常具有画龙点睛之美,卒章显志之妙。能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更有深度,更具感染力。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感悟,比如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写道: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  相似文献   

10.
"感悟"一词的意思是感受和领悟,感受的是过程,领悟的是结果。感悟是一种智慧形态,也是一种人文形态,又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是联结感性和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它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更具活力。离开了感悟的语文教学,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到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生活内涵和人性美、自然美、语言美,就会使语文教学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变得机械乏味。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唤醒学生美好情感的良方,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热爱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灿烂。"感悟","感"就是"感受"、"情感","悟"就是"领会"、"醒悟"。"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是音乐的特点,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魅力所在。感悟既是手段、过程,也是目的、结果,通过感悟,学生发现音乐的美,体验丰富的情感,享受生活的乐趣,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因此,感悟应伴随着整个音乐活动,是音乐教学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感悟能力对于写作尤为重要。作文总离不开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受。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生活经历人人都有,而感受体验未必个个均具,它需要一定的感悟能力。那么,什么是感悟?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而产生的思想、感情和道理就是感悟。这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基础。有了感悟,写出来的文章就感情真挚,气象峥嵘,见解深刻。由此可见,感悟能力的深刻与否决定着作文的优劣。那么,如何培养感悟能力呢?一、仔细观察是感悟的基础观察是感悟的基础。通过观察,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作文中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又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同学们只有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才能酿造出美文来。如何感悟生活写好作文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文题]面对多彩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促,从而珍惜时光发奋进取……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在"感悟"后面的横线上填一个词或短语,使题目完整。  相似文献   

15.
郭佩青 《教师》2021,(18):78-80
农场能通过自然的形式让幼儿的五官受到刺激,心灵获得感触,有利于幼儿无忧无虑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体会乡土的纯粹.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其中,感悟大自然的馈赠,领略生命的意义,体会实践的快乐.文章主要以制作棉花被为例,带领幼儿通过体验和实践的方式来发现棉花的奥秘,促进幼儿感知时节的变化,体味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  相似文献   

16.
王琪 《林区教学》2013,(11):28-29
自然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作为人的生态过程的参与者所表现的审美价值,它具有鲜明的生态意义"。它反映了"人的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自然生态美首先是经过大自然长期以来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生物进化等演变发展而得以形成的自然自身所特有的生境之美。欧阳修通过对自然的感受还表达出一种和谐的人生观。欧阳修的人生观——和谐的夕阳观,平静,但不乏味;寂寥,但不空虚。这是一位慈祥安静的老人以平淡从容的态度去看待春天的消逝,这样的状态也许就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之交融吧!在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中看到了生命对于欧阳修的意义,从欧阳修对待生命的态度看到了春暮所透露出的生命之音。  相似文献   

17.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自己对自然独具的感悟能力,创作了别有诗意的自然颂歌,从而“构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令人赞叹的发展阶段之一”,他的诗歌也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美丽的花朵”。济慈惯于在自然中静观默察,感悟大自然生命纤维的律动,进而把握生命存在之真,捕捉在自然中隐藏的永恒生命之美。作为一位诗人,济慈对理论观念和理论思维并不感兴趣,他注重于对生活的感觉与领悟。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要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思维的生活!”说来也怪,在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所有感觉功能中,“济慈在所有这一切感觉领域都有极敏锐的禀赋”。…  相似文献   

18.
如何细致入微地感悟生活、积累素材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自然现象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美不胜收的大自然正是同学们探索奥秘的好去处。求知欲很强的中学生,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选一处美丽的风景,认真解读细细品味,并随时  相似文献   

19.
用生活感悟点亮美术教学就是将"美的本身还原为生活的本身"的教学。如何将知识更加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让他们在美术教学中陶冶情操,亲身体会到知识的乐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是每一个美术教师都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走近自然,感受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道出了美术创作的真谛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意识,这些艺术体现都是生活经历的积累,是人们所感悟到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人生的认知,是  相似文献   

20.
中日文人在追寻审美情趣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游"使得中国文人在山水田园中追寻着闲情逸趣,在天地自然中释放自我情怀,表现出对于生命自由、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诉求。虽说在"游"中追寻审美意趣充满无奈之意味,但他们能以超越之心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日本文人则乐于将孤独之自我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以主动采取的悲苦之态度在"旅"中感受着自然之美丽,并把生命和情感融入大自然之中,将自然、艺术与人生融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以俯仰自得之心境游于大自然之中,而是以纤细之情感尽抒寂静而纯粹的审美情趣,感受自然生命的律动,充满浓厚之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