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新、旧版《辞源》释“文”为“字”时,都以《孟子·万章上》的“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作例证,我认为这不妥当。因为先秦是不以“文”称字的,这个“文”不是指字,前人把先秦古籍中的一些“文”字释为“字也”实属误解。 “文”,甲骨文作,铜器铭文作,象人身上刻有花纹形。《礼记·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孔《疏》:“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释丛》说:“考文身为初民普遍之习俗,吾族祖先自无例外。”可见“文”的本义不是指“字”。  相似文献   

2.
“贼”“盗”二字,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文·戈部》:“贼,败也。从戈,则声。”徐锴说:“败犹害也。”《说文·次(涎)部》:“盗,私利物也。从次皿。次,欲也。次皿为盗。”古代文献证明,许慎的说解是正确的。例如: 《左传》文公十八年:“(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窃贿为盗。”杜注:“毁则,坏法也。贿,财也。”  相似文献   

3.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4.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5.
《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注 :“[害其能 ]嫉妒屈原的贤能。害 ,作‘患’讲 ,这里是嫉妒的意思。”“害”本有嫉妒义。其后起专用字作“女害”。《说文·女部》 :“女介 ,妒也。”介声与害声古音同在祭部 ,声母同为喉牙音 ,故字也可作女害,见《集韵·秦韵》。《龙龛手镜》卷二女部“女介”字下云 :“胡计反。心不了也。又音害。《字林》云 :‘疾 ,女介,妒也。’”女介 有害者 ,故害亦有女介义。《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为嫉 ,害色为妒。”也说明“害”有嫉妒义。《文选·潘岳〈马湃督诔…  相似文献   

6.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3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冉耕·,字伯牛·;屈原,名平·,字原·。名和字甚至可以是一对反义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其间的意义联系。例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水指旋转的水。)樊须,字子迟。(古代“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有时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  相似文献   

7.
正确理解形声字的意符,对于辨认汉字的本义有其重要作用。以《说文解字》“斤”部为例来看,“斤”象斧头之形,本义为“斫木斧”,因此,从“斤”之字多与斧或与用斧有关。 斧 《说文》云:“斫也。从斤父声。”《苟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斧”和“斤”同义并举。 斨 《说文》云:“方銎斧也。从斤片声。《诗》日:“又缺我斨。”《诗·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斧”和“斨”同义并举。 斫 《说文》云:“击也。从斤石声。”《荀子·性恶》:“工人斫木而为器。”枚乘《七发》:“使琴挚(人名)斫斩以为琴。”  相似文献   

8.
§“以”(古字作“吕”)是古汉语的一个常用字。在古籍中,“以”字最大量的用法是充当虚词,即作介词和连词,有时也可作语气助词。其实,“以”本是一个十足的实词,即动词(由动词意义引申,也可作名词),它的动词用法在古籍中并不罕见。《说文·已部》:“吕,用也。从反已,贾侍中说:己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解释道:“用者,可施行也……巳主乎止,吕主乎行,故形相反……今字皆作‘以’,由隶变加人施右也。”《诗·邶·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郑笺指出“以”是动词“用”义。《诗·周颂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的“持其踵”,一般注本皆将“持”解作动词“握”,“踵”解作名词“脚后跟”,“其”解作代词“她的”,将全句译为“握着她的脚跟”,“意思是拉住她”。有人不以为然,另辟溪径,将“持其踵”解为‘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训“持”为“制止”;也有人将其译作母亲“在后面攀着车子哭泣”,训“踵”为“车后承轸木之后端”。如此等等,既不符事理,又不尽情理,因而是欠当的。我认为,“持”当训为“值”,解作“当”。从声训看,“持”古为定纽之部,“值”为章纽职部。又“值”为浊声字,故“值”上古亦为定纽。之职阴入对转,章炳麟同在之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同在第一部。故二字古音同义通。从形训看,“持”,《说文·十二上·手部》曰:“持,握也。从手寺声。”“值”,《说文·八上·人部》  相似文献   

10.
一、“篝”字取象:中国文学里两性关系拟象、意象媒介、意象转换甲文“篝”形作(?)(前一·四○·五)、(?)(后上二六·六)等构造。《说文》:“篝,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按上列甲文“篝”字之取象实为两尾鱼相遇合之形。从“取类”的观念言之,“篝”实为“遘”之初文。凡两物相遇合皆可称之日“篝”(遘)。杨树达《卜辞求义·侯部》:“《戬寿》十七页之九云;‘△酉卜,逐贞,王宾岁,  相似文献   

11.
“俗字”这一溉念,最早见于《说文》。大徐本《说文》收俗字15个,小徐本24个,段注本兼采大、小徐本,共收俗字20个。本文拟对段注本《说文》20个俗字一一进行梳理笺释。 豉 《尗部》:“(尗支),配盐幽示也。从尗支声。豉,俗(尗支)从豆。” “豉”、“(尗支)”声符同为“支”,意义一样。战国前“尗”指豆类植物,“豆”为盛食物的器皿。战国、秦汉时期,‘豆”才可指豆类。《战国策·韩策一》:“五谷所生,非麦而豆”“豆”指豆类后方有“鼓”字。《汗简·卷3·38》所收战国古文仍作  相似文献   

12.
“贯”辩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这一句,课本注释为:“贯女,养你。贯,侍奉、供养。”这样解释是正确的,但究竟为什么要作这样解释,则易使人感到茫然。“贯”字为什么这里解释为“侍奉”呢?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里指出:“贯,即‘宦’之假借。”《鲁诗》、《韩诗》都引作“宦”,可为佐证。按《说文》“宦,仕也。从门从臣。”段玉裁注:“仕者,习所事也。古事、士、仕通用;贯、宦通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云:“今读宦字声在匣纽,贯字声在见纽,古人声宽,喉牙  相似文献   

13.
一 在古代汉语中,“性”、“状”各为一个单音词,其义有别。“状”,小篆作,在按构字法原则编写的字书(如《说文》、《类篇》、《康熙字典》等)中,归入犬部。《说文》;“状,犬形也。从犬,声。”桂馥在《说文义证》中阐释道:“犬形者,视犬之字如画狗。”状”的构字体现了取描画狗形得其意,故它的旨意重在强调外形,段玉裁注曰“引申为形状”,正说明了它跳出“犬形”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重在取貌。“性”,从心,生声。《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许慎以古代文化观念阐述“性”字哲学意义,不能看作解字。倒是其它古书的说解反映了“性”字本义。《荀子·正名》:“人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广雅》:“性,质也。”《易·乾》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性”的奉义是指人天生就秉有的素质和本性,它引申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则具有强调内在属性和内在涵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欲探讨婚俗,便不能不谈汉字“婚”。《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据此可知,“婚”是从“女”从“昏”的会意字。为什么,要从“昏”呢?许慎列举了两个理由:一是周礼规定“娶妇以昏时”;二是“妇人阴也”。第二个理由应是中华阴阳五行世界观的认识,而第一个理由则为我们理解“婚”字的文化内涵拓了一条路。何谓“昏时”?甲骨文“昏”字从“日”从“氐”,“氐”即“低”,其造字意义为:太阳西下;《说文·日部》:“昏,日冥也。”《周礼》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呢?这应该是当时以日落天…  相似文献   

15.
说字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说“敝”《说文·七下·■部》:“■,败衣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帔也。一日:败衣。从■,从攴,■亦声。”殷墟甲骨文有“敝”无“■”。“敝字作帔断帧等形(《甲骨文编》337页“敝”字、336页“敝录”合文),左旁可以省作“巾”。从甲骨文字形看,“敝”字显然象击巾之形,巾旁小点表示击巾时扬起来的灰尘。从“攴”从“巾”,击巾的  相似文献   

16.
一、说“”近读周俊勋先生的《释“公”》一文①,文章引《说文·八部》:“公,平分也。从八从,八犹背也。韩非曰,‘背私为公’。”周先生以为《说文》说解有误,并根据甲骨文和金文证明,“公”字“象人面容之形”,其主义也当为“容貌”义,后来孳乳为“颂”,继...  相似文献   

17.
《尔雅·释器》:“饼金谓之钣。”郝懿行疏云:“饼金者,〈说文〉钉字释云:‘炼饼黄金’。然则饼金盖炼冶而成。〈类聚·宝玉部〉引〈邴原别传〉曰:‘金三饼与原。’〈初学记·宝器部〉引〈尔雅〉饼金作饼金,盖假借字也。钱氏(大昕)〈答问〉云“饼当作并,〈孟子〉:‘王餽兼金。’‘兼金者,并金也。’今按〈说文〉注既有饼金,又云:‘金百炼不轻’,是不必改饼为并矣。”  相似文献   

18.
龚世学 《现代语文》2006,(11):85-86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开篇言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学界对于此处“文之为德”的注解众说纷纭,兹选取几种代表性的诠释陈述如下:其一: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范氏梳理文德之意唯按《易·小畜·大象》“君子以懿文德。”称彦和文德本此,指的是儒家德教。[1]p3其二: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文:包括颜色、形状、五音、文章。德:文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即文德的形、声、情。像天地的颜色形状就是文。[2]p10其三: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文:一般来说,刘勰用这个字来指文学或文章,但有时也用来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  相似文献   

19.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20.
南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有一定的特点。本文考释它的部分词语,理其音变,寻其本字以及考察文献用典,从而弄清其历史源流,认识其本来面目。晏[浕n213]晚。《小尔雅·广言》:“晏,晚也。”《广韵·翰韵》:“晏,晚也。”《吕氏春秋·慎小》:“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高诱注:“晏,暮也。”坌[pen213]粘,糊。《说文·土部》:“坌,尘也。”音为蒲闷切,《汉书·司马相如传》:“登陂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左传·昭公三十五年》:“季、后阝氏为之金距。”孔颖达引贾逵话说:“捣介子为末,播其鸡翼,可以坌后阝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