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分别在第一章第二节“氧氯的性质和用途”中引入氧化反应的概念,在第二章第三节。氧氯的用途和性质。中出现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剂、氧化剂等概念,并对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等略有提及。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讲到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很多。本文就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简单的介绍与探讨。我们在讲授统编教材高一化学第四章第六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以后,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时,碰到P128.2(4)的一道  相似文献   

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高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编排在第一章第三节,而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编排在第六章第五节,有的中学化学教师认为这样的安排给实际的教学带来困扰,会使教学缺乏系统性,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提至第一章第三节基础知识后进行教学。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尝试认为这样的调整起点高,难度集中,会使高一学生从此而两极分化,使大部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失去信心,给高中化学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若在教学中通过卤族、氧族、氮族、碱金属族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笔者在一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为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二化学(必修加选修)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氧化还原反应中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知识来分析原电池原理及组成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启发学生他们在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介绍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局限性的,教育学生从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一节"镁和铝"的第一部分。教材把"镁和铝"编排在一节,根据它们的原子结构特点,运用元素周期律知识,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相关的化学实验,用对比镁和铝异同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掌握镁和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曾或多或少接触过本节的一些内容,如何处理这些学生似曾相识  相似文献   

7.
氧化—还原反应是初中化学第四章的重点之一,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习时,常出现这样一些困难和错误: 1.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氧化—还原反应必然要有氧的得失,而对其本质难以理解; 2.无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3.对氧化、还原,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混淆不清;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所用教材为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取材于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基于学生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已经基本具备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能力。在本节课中,可利用已有的理论来预测和推理本节课知识,通过实验探究与改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核心素养。二、教学目标1.通过从物质组成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预测反应,培养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基于教材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运用比较、实验、价态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元素观,培养其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思维方式。一、"硝酸的氧化性"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硝酸、硫酸的氧化性在人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四节呈现,可见编写者没有刻意地将硫酸、硝酸的性质割裂,相反,完成硫酸性质的讲解后,教材用比较的方法顺理成章地引出硝酸的性质。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课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化学(必修加选修)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铁的知识,如铁的性质、几种铁合金、生铁和钢的冶炼。在高一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碱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本章第一节又学习了镁和  相似文献   

11.
张剑辉 《南平师专学报》2001,20(2):65-67,83
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在化学学习上遇到的第一个难关,这主要是由于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较多,且概念之间十分容易混淆,针对存在问题,几年来,在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尝试,也初步形成一些做法,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一课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于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创造刺激学生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从自然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多方位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掌握双基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品质。”本着这种观点,我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通用教材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五章“酸碱盐化学肥料”的教学,是在前四章学习了一定量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氢、氧元素及其化合物、碱金属和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溶液及其有关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前几章学过的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复习分子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有关计算,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等有关化学用语,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巩固溶液浓度及其计算,把所学物质知识系统化起来。同时,本章的教学还可为高中学习物  相似文献   

14.
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始终,其包含的化学思维体现了中学阶段重要的化学思想,但是其中概念繁多,容易给学生造成化学难学甚至厌学的情绪,同时由于班级学生化学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不同设计分组教学.下面就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相似文献   

15.
1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在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中,已了解糖类中的具体物质和分类,了解了双糖和多糖的水解,但没有突出糖类的共同特征.已学习过葡萄糖的分子式,了解过它的结构式,并在实验基础上认识了它的特征反应,如葡萄糖在碱性和加热条件下,可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等,但没有做银镜反应实验,也没有进一步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没有在实验基础上推导其结构式,没有学习葡萄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意义.而在人教版化学选修5中第四章第二节<糖类>中,将继续学习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与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解辉 《学周刊C版》2013,(15):104-105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教学的重点知识,它渗入各种类型的试题中,被各类高考题型所青睐。因此,学生如果对氧化还原掌握不熟练,在高考中就寸步难行了。下面我们就从教材涉及的氧化还原的内容和往年各地高考试题谈谈氧化还原反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一、概念我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别认识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对  相似文献   

17.
本教学设计是<化学1(必修)>(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章第2节第2课时. 以弱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工具,紧抓两条线:一是氨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和用途的知识主线,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方法暗线,通过对氨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等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如何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并学会处理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应用图示归纳法,使化学概念清晰,学生便于理解记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特征,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这些复杂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历届学生都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经常把这些概念相互混淆,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在这部分教学中运用如下图示归纳法进行教学,阐明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教学的重点知识,它渗入各种类型的试题中,被各类高考题型所青睐.因此,学生如果对氧化还原掌握不熟练,在高考中就寸步难行了.下面我们就从教材涉及的氧化还原的内容和往年各地高考试题谈谈氧化还原反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一、概念 我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别认识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对它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然后我们发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实密不可分,于是有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且我们从H2还原CuO等多个反应分析,得出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20.
“氧化还原反应”为初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形成良好的化学意识,进一步了解化学。本文从对知识点的了解不足、初高中教学衔接性不强两个方面对现阶段“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从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初中化学知识点、优化教学结构、教师定期进行课后反思、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时间四个角度对“初高中化学衔接”视角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策略进行了整理,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