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简<引书>和帛画<导引图>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吐纳行气术与保健治疗功法.文中阐述了吐纳行气的基本理论及其特点;介绍了吐纳行气术的医疗保健作用、导引功法与行气的配合及吐纳行气的实用功法.  相似文献   

2.
中考作文命题在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引下,结合<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近年来呈现如下趋势与规律:题型一应俱全,话题作文日渐繁荣;文题坚持人文性与教育性的原则;在写作内容上不拘一格,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关注生活,提倡抒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文体方面继续放宽要求,考生可自由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康熙帝是中外历史上少有的爱好科学的帝王,他在组织科技活动、进行科技管理方面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主要表现在:他大胆采用先进的西方历法、任用懂得科学的传教士、组织全国性的地理大测量、成立算学馆、组织编撰<律历渊源>、培育御稻等.这些活动和举措反映出康熙帝为清初科技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康熙壬辰科武探花、御前侍卫杨炳,是我国有历史文献记载最早的梅花拳大师,是梅花拳界唯一入仕的人物.杨炳技勇绝伦、武高文典,对梅花拳在冀、鲁、豫的开展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晚年所著<习武序>不仅对梅花拳文理和拳法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时揭示天理教和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有着特殊的价值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之一的"运动技能"目标角度对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各层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其相互之间联系的关系图.认为: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子系统,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相应的运动技术进行尝试性学习和深入学习;学校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阶段,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精学运动技术的基础上,掌握几项熟练的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养成习惯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一探讨为研究其余几个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在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中的御接性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课后思考题大多是直问直答式的单雏平面题目,这样的题目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没有很大帮助.基此,笔者进行了思考题改革的实践,即提出了若干种新题型:对比联系题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搜集学习材料、提高对相近事物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材料分析题旨在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图题旨在培养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稳定的地理表象的能力;总结概括题旨在培养学生抽象出本质知识的能力;创新题旨在拓宽学生思路,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庸>用诗大多引于<雅>和<颂>,既富理性,又富比喻,<中庸>和<诗经>在思想上具有共同点,从而构成了<中庸>"有德"及"有言"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8.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 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平话>中有以下描写:汉帝外孙刘渊把晋怀帝抓获,处死在刘禅庙前,并以此祭祖.不久,晋国灭亡,刘渊即汉帝之位,全书至此告终.这与<三国志演义>的结局有所不同. 刘渊是五胡十六国之汉的建国者,在北齐·魏收的<魏书·匈奴刘聪传>中有所记载(刘聪为刘渊的儿子).唐·房玄龄等的<晋书>中有传.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平话>的结尾是根据<晋书>编写的.<晋书>有两、三种建安坊刻的宋元刊本存世.但是,<三国志平话>的"编者"不仅仅是依据<晋书>,还依据以<晋书>等改编的<资治通鉴>乃至<通鉴记事本末>编写了<三国志平话>的结尾部分. <三国志平话>的"编者"还从<晋书·刘元海(刘渊)载记>中把龙神的因素加到关羽的形象中.起初,关羽和刘渊的形象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在<晋书>的刘渊形象中,以发现玉玺这一情节为关键,早已被注入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关羽形象.归根结底,刘渊的须及爱读<春秋左氏传>的因素从关羽形象中袭出,而关羽的龙神因素则从刘渊形象中获得.  相似文献   

10.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被测试者年龄,测试内容、评分标准、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等方面二者都有不同.准确地把握<标准>的新内涵、新特征是实施<标准>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