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各部门、各位教职员工: 为实现我院刊物——《福建信息技术教育》的电子化和社会化传播,我院决定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 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辑委员会申请网络出版,将刊物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中国知网www.cnki.net)上刊登。根据双方网络出版协议,学院编辑部除将之前已经出版的《福建信息技术教育》电子排版文件和样刊补寄给中国学术  相似文献   

2.
孙萍 《时代教育》2013,(4):52-53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和知识时代,互联网在全球普及,网络生活方式开始强烈地影响期刊的读者、作者和出版者。我国的期刊出版面临市场经济时代的需要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伴随着国家"减负"令、"一费制"、农民减负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教育期刊的出版发行同样面临着完全走向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以及由此受到的种种冲击与影响。该文以创新观念为支点,围绕期刊出版管理,对观念创新、知识管理创新、编辑思想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知网(CNKI)CSSCI期刊(包括扩展版)2000——2020年发表的1698篇融合出版文献为基础,借助CiteSpace和Gephi软件进行合作共现、关键词聚类和突现词探测分析,系统梳理融合出版研究知识基础、热点现状与前沿动态;形成"媒介融合与出版研究""数字出版产业研究"和"期刊数字化"三个主要热点主题知识...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国,在民族危机的刺激、研究团体的成立以及官方的支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共创办外交期刊27种。通过对它们的创刊时间、出版地点、编辑出版单位和出版周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期刊在创刊时间和地点上分布不均衡,在创办主体和出版周期上呈现多样性。清末民国外交期刊的创办,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展现了近代爱国学人的救亡情怀,向国民传播和普及了外交知识,而且还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OA期刊近年来发展迅速,影响力日益增强。其出版模式对作者、用户及出版单位都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也成为网络出版的背景下,传统科技期刊转型的重要转型方向。然而,中国传统科技期刊存在散而弱的整体状况,在目前的状况下,除少数出版力量雄厚,期刊影响力高的期刊社外,绝大多数期刊社向OA期刊转型虽有一定可行性,但软、硬件阻碍仍很严重。因此,要突破这种局面,一方面要改变中国传统科技期刊的状态,对现有期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公路,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在众多的信息源中,网络媒体越来越发挥其强大的功能.传统的出版形式与网络出版形式之间的隔层已经被打破,科技期刊与网络的结合,不仅是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发展和普及的需要.我国的第一份电子期刊是创刊于1995年1月12日的<神州学人>.因为电子期刊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所以,不妨称之为网络期刊.从网络媒体的出现到现在,刚有30几年的时间,国际上有影响的期刊,包括各种专业期刊都已经上网.互联网作为一个跨地域的、开放的媒体平台为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纯粹的网络媒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期刊的出版与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息息相关。期刊作为信息的载体,其发展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进展。随着期刊发行量的扩大,如何辨别期刊质量的优劣,如何以一种更简便易行的方法去检索、排序期刊是每一位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将一些连续出版、内容新颖、质量过关的期刊以最小的人力、物力付出换取最好的阅读、查询效率呢?本文认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知识将会应用于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中,并逐渐发挥其速度快、工作量大、实用性强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网络期刊管理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期刊作为新兴的出版物。其出版与应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图书馆网络期刊工作的创新,应以信息的广泛交流和利用为重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期刊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加快实现知识的再生产与信息的增值.  相似文献   

9.
网络出版传播是指出版者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借助互联网为流通渠道,将网络出版物向读者发行的社会传播活动。它具有便捷性、交互性、主动性、融合性等特点。网络出版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出版物,具体形式包括电子图书(e—book)、网络期刊、网络报纸、网络音像等。网络出版的传播主体应该是指包括网络出版者和读者即传收双方在内的传播参与者,与传统出版传播相比,其最大特点是自由性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网络期刊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网络期刊在编辑者和出版者、读者以及网络化流通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从而阻碍了网络期刊的发展。本文即是在探究这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来寻求解决的对策,以促进网络期刊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日伪在沦陷区出版界实行出版统制政策,通过建立出版统制管理机构、颁布出版法规、检查出版物、查封进步出版机构、迫害进步出版界等多种方式,向中国出版业进行渗透和统制。沦陷区出版业出现了出版资产大量毁坏、出版营业额与出书种数大幅减少、报纸期刊纷纷停刊等严重萎缩局面。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势与高校学报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内外学术期刊呈现出了五大出版形势:(1)市场兼并使得大出版商更具垄断性;(2)学术期刊从以纸介质出版为中心转向以网络出版为中心;(3)期刊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多样化;(4)我国紧跟世界学术期刊出版的步伐,高度重视出版工作;(5)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向精品化目标全力推进。基于此,为促进高校学报与国内外学术期刊同步发展,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办刊理念,明确目标定位,改革管理模式;(2)提高学报的内容质量;(3)争办精品、特色期刊;(4)建立新的出版机制;(5)完善网络化出版。  相似文献   

13.
唐山报刊出版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择要梳理了唐山自1910-1986年报刊出版的基本脉络,涉及了当时有一定影响的报刊出版的基本情况,包括出版时间及其宗旨、性质和内容等。  相似文献   

14.
策划出版生产图书、期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双佳效益”这个目标,需要高素质的策划编辑;需要广泛而高质的信息和科学的编辑出版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俞涛  卢宇 《商洛学院学报》2005,19(4):114-116
从生态学的视角观察出版媒介与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的对出版工作的认识,就是出版生态观。作为出版业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编辑应当树立出版生态整体观、出版生态层次观、出版生态系统观、出版生态协同进化观。惟有如此,并身体力行,才能切实保护出版生态环境,促进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学的视角观察出版媒介与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的对出版工作的认识,就是出版生态观。作为出版业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编辑应当树立出版生态整体观、出版生态层次观、出版生态系统观、出版生态协同进化观。惟有如此,并身体力行,才能切实保护出版生态环境,促进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迅猛态势对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我国数字出版尚处于初级阶段。传统出版物仍以自身的优势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以传统出版方式为主的高校学报在数字化出版的新机遇下,应着力加强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的融合,深度挖掘传统期刊内容优势,充分发挥数字化期刊快速、便捷、大容量的优点,通过期刊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试析网络编辑出版的数字化、整体化与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互联网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期刊、图书旧有的传播形式逐渐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所取代。由此而产生的编辑出版网络数字化、整体化、个人化、大众化、出版权力等问题,使期刊、图书编辑出版业面临着重大变革,也成为编辑、出版、传播学急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academic publication and shows that the current political economy of mainstream academic publishing has resulted from a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large academic publishers, academics, and hacker-activists. The process of publishing is a form of ‘social production’ that takes place across the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all of which are in turn accommodating both old and new technology in our postdigital age. Technologies such as softwar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human labour, academic centres cannot be looked at in isolation from their margins, and the necessity of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es does not imply the dis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In the postdigital age, the concept of the margins has not disappeared, but it has become somewhat marginal in its own right. We need to develop a new language of describing what we mean by ‘marginal voices’ in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academic publication. Universities require new strategies for cohabitation of,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various socio-technological actors, and new postdigital politics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academic publis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