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商业礼仪》是商贸类职业学校一门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加强礼仪观念,培植习礼意识,养成施礼习惯,谙练商业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在商业交际场合正确地行礼如仪。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商业礼仪的一般常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学校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的八礼四仪活动建设也不能以独立、单纯的活动形式出现。在品社教学过程中渗透八礼四仪教育,结合实践活动,由学生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活动形式,不仅仅是在脑海中形成礼仪的知识网络,更要能够践行八礼四仪。  相似文献   

4.
论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李乐琳,郑培湘“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礼”、“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些...  相似文献   

5.
“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所以,礼仪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方面要“明礼”,即通过各种形式,使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内化为一种替人着想、宽容、尊重的心理印迹。  相似文献   

6.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助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 1.研制的动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精髓之一就是“礼”。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元素剔糟粕、取精华,结合时代要求,积极实施“礼”的教育。目前小学礼仪教育处在“三缺”状态:缺专用的礼仪教材,缺专业的礼仪指导教师,缺相对独立的礼仪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8.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正如俗语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可塑造的阶段,是进行礼仪等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这就要求学校自身应该重视德育工作,促使礼训之花开满“园”,培养小学生“八礼四仪”的素养,促使他们更加高效率的融入社会。对此,本文将深刻分析“八礼四仪”的基本内涵,从营造氛围、言传身教以及实践活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强化小学阶段的礼仪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赵华 《江苏教育》2022,(7):35-37
<正>江苏省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花园实小”)秉承“尚美”校训,积极开展崇德尚美的新时代礼仪教育,培育学生“向善向上”的品格,构建“乐仪正心”的新时代礼仪教育实践样态。一、新时代礼仪教育的核心价值何谓新时代礼仪教育?它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根铸魂的新时代要求,扎根中国大地砥砺时代新人“约礼和正仪”的品格锤炼。《礼记》有言:“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相似文献   

11.
赵力杰 《中国培训》2023,(11):77-79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以“礼”和谐万邦,治家理国,“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华传统礼仪课程作为礼仪教育的抓手,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一、中华传统礼仪课程的课程思政优势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毫无疑问,在古代,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就曾深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朱熹的《朱子家礼》就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而日本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唐代礼仪的痕迹。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从近代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忽视了良好礼仪的教育。但是,毕竟优雅得体的礼仪应该是一个享有高度文明的社会的重要标志,而有效的礼仪…  相似文献   

13.
“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高的问题一直是“两课”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难题。本文从分析“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认为改革的根本出路首先不在于探讨教学技巧,而在于如何修订教学内容和重构课程体系,因此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课程设置上,建议开设经典选读课程和职业道德、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课程。  相似文献   

14.
“礼”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身有着非常宽泛的涵义。“礼”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氏族内部的各种礼仪,后来成为儒家构建社会秩序的制度安排,以及规制人们为方式的道德规范,最终变成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的最佳路径。对此我们确实有必要对于儒家的“礼”思想进行重新梳理与解读,以重现它所含有的最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夏发祥 《教育文汇》2010,(11):45-46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准则。“礼”的核心是尊重,是一种待人接物的道德要求;“仪”是规则,是表现内心尊重的外在形式。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过:“良好的礼仪只是使得那些与我们交谈的人感到安适和满足,没有别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外交流机会的日益增多,学礼、知礼、懂礼、用礼浪潮席卷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纷纷顺应潮流设置了礼仪课程,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礼仪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礼仪课程未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对礼仪教学模式的探讨刻不容缓,只有在礼仪教学中运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发挥礼仪课程的实效性,更好地顺应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7.
礼仪这门课程在提升大学生素质方面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通过对礼仪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礼仪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教学方法予以总结,指出情景模拟教学这种在礼仪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优势,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在不同场合应遵守的不同礼仪,从而更好地知礼、懂礼、学礼、用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历来十分重视礼仪教育。“礼”不仅是各种礼节、仪式的规范,也是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行为的准则。“仪”是指人的举止、仪表、待人接物的礼节、社交活动的仪式等。礼仪是由社会风俗习惯逐渐演化而成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制度,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 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 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学校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 任,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开展礼仪教学,通过有效举措促 进小学生知礼识礼,是开展小学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大新小学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学校实施“三礼”教育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以及吴希福校长的领导力。“三礼”是指礼仪、礼貌、礼节,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三礼”教育要坚持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行动策略。校长的领导力集中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改革创新的胆识、较强的凝聚力、求真务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