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力冲浪     
河边洗碗有一妇女在河边洗刷一大摞碗,一个过路人问她:“怎么刷这么多碗?”她回答:“家里来客人了。”过路人又问:“家里来了多少客人?”妇女笑着答道:“2个人给一碗饭,3个人给一碗鸡蛋羹,4个人给一碗肉,一共要用65只碗,你算算我们家来了多少客人。”  相似文献   

2.
唐僧师徒四人继续往西天走,一路十分艰苦。一天,唐僧命孙悟空前去探路,又叫猪八戒去找些吃的充饥。猪八戒答应后,转身急走。不一会儿,猪八戒听到前面有吹吹打打的声音,立刻精神倍增。走进村里,见有一户人家在办喜事,人来客往,好不热闹。猪八戒走近办喜事的人家,只见一名妇女在大门口洗碗,猪八戒走上前问:“女施主,弟子去西天取经路过此地,请女施主舍点饭菜。”那妇女头也不抬地说:“我们家主人不知道今天能来多少客人,如果人多饭菜不够我怎么给你吃呀?”猪八戒大声叫着:“客人是你家主人请的,来多少客他自己怎么会不知道?”洗碗妇女说:“客…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吃菜吃心,听话听音。理解,如果只弄懂字面意义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都知道“古人请客”的笑话: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了?”于是悄悄离开了。主人一看,就剩下两位客人了,越发着急了,便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其中一位客人一听:“不该走的走了,那我是该走的了!”于是起身走了。主人看看最后剩下的这位,说:“我说的又不是他。”这位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说的不是他,那说的就是我了。”说完.一拂袖也走了。  相似文献   

4.
曹金 《云南教育》2002,(7):44-44
小学数学第八册“乘法的意义”的教学,过去是严格按照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列式。教育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即不再强调乘数与被乘数之别,也不再读“乘以”。一、教学时,出示下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数一数、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圆片,这样便有:横看:4+4+4=12(个)4×3=12(个)竖看:3+3+3+3=12(个)3×4=12(个)接着让学生观察,计算教材上的鸡蛋图,得到:横看:…  相似文献   

5.
含谜故事     
几条鱼  一老伯在河边钓鱼 ,小王上前问道 :“老人家 ,钓几条鱼啦 ?”老人一笑说 :“几条 ?哈哈———6条无头鱼 ,8条半截鱼 ,9条无尾鱼。你算算 ,一共几条鱼。”  多少客  王师傅家搞节日聚会 ,厨师问来了多少客 ,王师傅边洗碗边说 :“我这里有 55只碗 ,1人一只饭碗 ,2人一只菜碗 ,3人一只汤碗 ,这样分配正好用完。你说来了多少客 ?”   压岁钱  过年了 ,两个父亲给两个儿子压岁钱。一个父亲给了儿子 1 50元钱 ,一个父亲给了儿子 1 0 0元钱。奇怪的是 ,两个儿子所得的压岁钱加起来才 1 50元钱。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   算距离  蛇…  相似文献   

6.
犤教例犦两次归总应用题“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有三种解答方法:①16×5×4,②16×4×5,③5×4×16。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这些方法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说清解题思路了。产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应用题本身条件的相互干扰,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教学中一般采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思考有关。前些天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很受启发。摘录教学片断如下:师:大头儿子用表示每人每天吃2个苹果,想一想,他用“”表示什么?生1:表示1人3天吃6个苹果。生2:也可以表示3人1天吃6个…  相似文献   

7.
挑战自我     
一、脑筋急转弯1.世界上什么海既不产盐,也没有鱼?2.什么东西永远吃不饱?3.小王有个弟弟,但弟弟却否认有个哥哥,为什么?4.什么东西越洗越脏?5.一只凶猛的饿猫看到一只小老鼠后,为何拔腿就跑?二、猜谜语1.十滴水(打一字)2.五句话(打一成语)3.永久平安(打一中国地名)三、拍脑袋三、拍脑袋谁吃了蛋糕?小李买了一块上好的蛋糕准备去庆祝小王的生日,可是蛋糕不知被哪一个淘气鬼朋友吃掉了。于是,他生气地责问四个“嫌疑犯”———四个淘气鬼朋友。他得到的回答:A说:“B吃啦。”B说:“D吃啦。”C说:“我…  相似文献   

8.
让我们从两个案例谈起。 案例一:一位教师家中采了几位客人,她请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数数今天家里来了几个人,算算吃饭时要加几双筷子和几个碗?”女儿摇头说:“不会!”妈妈奇怪地问:“哎?你们大班不是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吗?”女儿回答:“我只会我们老师那种。不会你这种。”  相似文献   

9.
李章移鱼 姑苏才子李章反应敏捷,诙谐滑稽。一次,他应邻居之邀赴席饮酒。客人入座后,开始上菜,其中有一盘鲑鱼,非常肥美,是一桌中的上品。但这盘鱼却摆在主人面前,李章想要吃到很困难。于是他对主人说:“你我都是姑赫(蘇)人,这个‘棘’字有不同的写法,有的人把“鱼”字写在左边,有的人却写在右边,到现在我也不知到底应该如何写?”主人说:“古人作字不拘一体,这个“鱼”,可在左,也可在右,移易从便。”  相似文献   

10.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3):29-29,I0003,I0004
1、寺内僧多少 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中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众僧刚好都用尽.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名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爱吃鱼,但不会抓鱼。那时候,我有许多伙伴,下田能捉黄鳝,下河能摸鱼,下渠能掏螃蟹。我非常羡慕,可我下河就是摸不到鱼,用鱼网也网不到鱼,用鱼钩也钓不到鱼,更不用说掏到螃蟹、捉到黄鳝了。因此,也就只能“捉”碗里的鱼了。有一次,我大概是十一、二岁的样子,吃饭的时候,父亲看我只顾吃鱼,就顺口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你可不要只会捉碗里的鱼!”听了这话,羞得我不敢再往碗里去夹鱼。  相似文献   

12.
数学反斗屋     
《中学生天地》2011,(12):50-50,64
寺院里有364只碗,和尚在吃斋时,每3个人共享一碗饭,每4个人一碗菜,那你知道寺院里共有多少个和尚吗?  相似文献   

13.
说话之道     
看过一道印象很深的数学题。说的是一天有个人设宴请客,他看到还有几个人没来,就自言自语道:“怎么该来的还没来呢?”已到的客人一听,心想难道我们是不该来的,于是有一半客人走了。他一看十分着急,又说:“嗨,不该走的倒走了!”剩下的人一听,以为是自己该走,又有三分之二的人离开了。他着急地一拍大腿,连说:“我说的不是他们。”于是剩下的3个人也都告辞了。问,开始来了多少人?题目不难,然而题中的主人因为不会说话而遭遇尴尬的情节却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4.
狐狸分鱼     
两只小猫用网去河边捞鱼。在河边钓鱼的狐狸帮他们往上拉网。狐狸说:“往上拉网我也尽了力,让我们把鱼平均分成3份,咱们每人分一份好不好?”小猫把鱼数了数,共有10条。如果3人平均分,10÷3=3…1,不好平均呀。狡猾的狐狸说:“这样吧,从我钓的鱼中拿2条放进去,然后再分。你们看怎么样?”小猫同意了,12÷3=4(条)。现在每人分4条鱼。两只小猫拿起鱼刚准备回家,狡猾的狐狸马上叫道:“别急,刚才我拿出来2条鱼,现在你们该还给我了。”两只小猫想想,狐狸讲得有点道理,便每人拿出一条鱼给了狐狸。狐狸拿着鱼大…  相似文献   

15.
时针指向两点,原本拥挤的小吃店,渐渐冷清起来,老板喘口气正要翻阅报纸时,走进来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牛肉汤饭多少钱一碗?”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叫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到孙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着奶奶:“奶奶,您真的吃过午饭了吗?”“当然了。”奶奶含着一块泡萝卜慢慢咀嚼着。眨眼的工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了个精光。看到这幅景象,老板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今天您是我们的第一百个客人,所以免费。”一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无意间望向窗外,顿时吓了一跳: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对面,每看到一个客人走…  相似文献   

16.
智与趣     
我小的时候,常听父亲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农村生产队那个年代,有一拨人被抽去兴修水利,在工地上同吃同住同劳动。那年代粮食紧缺,做饭要限量。每当开饭时,大伙儿就像饿虎扑食一样冲过去舀饭,每个人都把自己碗里的饭堆得像小山一样。惟独有个叫闷狗的民工,第一碗饭总是盛半碗。起初大家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还直笑他傻。时间长了人们才发现,看似愚蠢的闷狗,其实比所有人都聪明。你看,那些把第一碗饭堆得小山似的人,等吃完后再去盛时,锅里早已空空如也。而闷狗吃完了第一碗,可以从容不迫地把第二碗堆成小山,然后悠然自得地吃。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妈妈做了两碗面条,一碗面条上卧着一个荷包蛋,另一碗却没有。妈妈问:“小玲,你吃哪碗?”我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吃有荷包蛋的那碗。”可是正当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荷包蛋的时候,妈妈却在另一只碗里挑出两只荷包蛋——原来这两只荷包蛋藏在面条的底下啊。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相似文献   

18.
画猫与画牛     
先来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梦溪笔谈》里讲的。有人得到了一幅古画,画上面是一丛牡丹,花下面还有一只猫。一天,这个人家里来了客人,他就把这幅画拿给客人看:“我不知道这幅画画得怎样,请您看看。”客人端详了一会儿:“很好,好极了。这是幅《正午牡丹》。”主人奇怪了:“哦,您是怎么知道的?”客人笑了:“你看,这些花颜色干燥,中午时候的花就是这样。另外,猫的眼睛变成了一条线,这也是中午的猫眼。”一番话说得主人连连点头。牡丹人人都会画,猫更是常见,也许我们家里就养了一只,但在一幅画里,让人能够看出画里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中午尖峰时间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时候,有人走了进来。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牛肉汤饭一碗要多少钱呢?”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钱,叫了一碗汤饭,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向孙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着奶奶说:“奶奶,您真的吃过午饭了吗?”“当然了。”奶奶含着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咀嚼。一眨眼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个精光。  相似文献   

20.
筷子兄弟     
李运明 《红蜻蜓》2023,(35):8-9
<正>筷子兄弟是一对好伙伴,他们每天形影不离,不怕热,不怕凉,不怕酸咸苦辣,入汤碗,下菜盆,在主人的手里运用自如,主人可喜欢他们啦。有一天,正吃着饭,主人夸赞道:“两支筷子可不简单呢,每天不怕热凉,不惧油盐,帮了人们多大的忙啊!”筷子兄弟听了,不由得骄傲起来。筷子哥哥说:“弟弟,你听,主人在夸我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