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堂语文课上,我正指导学生阅读《捡 回来的创意》一文,当读到“你也许更没有想 到,设计师的灵感居然源于一只普普通通的橘 子”时,我提问:“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居 然’是什么意思?”可能这个词对小学二年级 学生来说比较生疏,也许平时从未注意过这个  相似文献   

2.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2,(28)
小林是同事家4岁的儿子,非常有趣. 有一天,他舅送给他一只知了.舅舅用手一按住知了,知了便会拼命大叫;一放手,知了就停下不叫.从没见过这种昆虫的小家伙脱口而出:"原来是个活的传呼机呀!" 常听大人说"感情破裂"一词,小林似乎对这个词略有所悟:吵架了,"感情"就"破裂"了.有一天,小林回家后低着头,闷声不响.妈妈问他怎么了,他说:"小丽有口香糖,居然不给我吃,我和她感情破裂了."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北京市曾对666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了一项"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要求这些学生用"甘"字组词,结果其中有17名学生居然一个词也写不出,而某班的七八名学生只写出某部电视剧的主人公"甘十九妹",有的干脆就接着写下去"甘十八  相似文献   

5.
师误一:虎头蛇尾。在某公开课《蟋蟀的住宅》上,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便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长什么样?"有的说:"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教师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词。反思:教师既然让学生质疑了,就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否则质疑课题毫无意义,这一虎头蛇尾的做法形同虚设,浪费课堂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教室里一片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们正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这时,一个男生站起来提问:"老师,这个词怎么读?"他指着"仍旧"这个词问我。当时,我没有多加思索,就将自己潜意识中的读音"rēngjiù"告诉了他。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在教学《浪花》这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出课题 ,然后问学生 :“看到‘浪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有的说大海 ,有的说波浪 ,还有的说沙滩贝壳之类的 ,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告诉学生 :“老师今天带你们到海边去看浪花 ,去和浪花交朋友 ,好吗 ?”接着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片 ,边看边提问 :我们到哪了 ?谁在沙滩上呀 ?她在沙滩上干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们兴奋地举起手要求回答。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说浪花和小女孩在玩什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 ,激发了学生主动求…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的《乡愁》前三节的第一句话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都只表示时间.第四节的第一句话却不一样,在表示时间的"现在"一词前面加了一个"而"字,成了"而现在".这个"而"字里另有怎样的深意?课堂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生:是说"但是"的意思,"而"字起到转折作用. 生:不对,这里应该没有转折意味."而"起到递进作用,因为这里有更大更浓的乡愁."家国情怀"比"个人乡愁"更博大更深沉.  相似文献   

9.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朱楚妍同学"还有"这个词读得好,换气时,语气也调整得轻快了.有的说:老师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最后四个字一日气读出来,读得好.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掌.  相似文献   

10.
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这个效应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在课堂上或老师或学生或文本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提问也许能激发课堂的兴趣,点燃学生头脑,引起一场不小的"头脑风暴"。一个好的提问能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可见,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答题的状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让过程更精彩,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问得好,可以较好地促成预期目标的实现,要是流于形式,为了问而问,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效果。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更好地进行课堂提问呢?我以为坚持以下"六先六后"原则尤为重要。一是先提问后指名。有的教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12.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师:你们觉得能用“饱经风霜”来形容我吗?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理解,有的讲过几遍了学生还是会问:"老师,您再给我讲讲这个地方,我还是没明白."有时,提出问题了学生没有反应,不得不换个方式提问.我想,这肯定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说的话学生没听懂.  相似文献   

14.
一、指导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方法,必须知道学生学习词汇有哪些不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中学生有一些学习误区1.只知其一,不知其他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学生们一般只记一个单词的一个词义和一种用法,而高考的要求是全面了解这个词的词义,能够做到一词多用。如fast这个词,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副词。如果见到a fast friend很多学生把它理解为"很快就熟的朋友"就会闹笑话。实际上这里的fast作"忠实,可靠"解。  相似文献   

15.
母爱与种子     
丁建东 《现代语文》2005,(10):128-128
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到本村的小学教书.结果,上课还不到一周,被学生轰下台,灰头土脸地回了家.母亲为她擦眼泪,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相似文献   

16.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或者回答超出了教学预设,老师该怎么办?如何巧妙地引导?如何避免在课堂上造成尴尬?如何借机提升课堂效率获得课堂生成?这些问题常令老师担心发愁,生怕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让老师尊严扫地,无地自容。十分"庆幸",也许因为我备课准备充分、课堂井然有序、学生配合默契的缘故,在我教书以来,居然一直没有遇到真正难倒过我而让我无法下台或者能让我借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意外"。然而,在执教《唐雎不辱使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们日常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离不开提问.有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可"吹皱一池春水",而有的则毫无反应.那么,究竟怎样的提问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呢?对此,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在教学实际中进行过努力的探索,都有着颇深的体会: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变"满堂问"为"一问一答",教师问得比较碎,带得比较紧,关键时刻不放手,学生被牵着鼻子走;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提问流于形式;所提问题缺乏思考价值.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优化课堂提问.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倾听容忍,让学生敢问 [案例1](1)鱼缸有10条鱼,死了1条,鱼缸里还有几条?(2)树上有10只鸟,"砰"的一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问题一经提出,课堂马上热闹起来.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我只是微笑着,认真听着,不发表任何意见.到最后,我才肯定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并补充告诉学生做题目要结合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9.
执教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丑小鸭》一课,正当我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准备结束新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丑小鸭经过重重磨难.变成了一只白天鹅.如果丑小鸭没有经受磨难,它会变成白天鹅吗?"这个问题像一颗炸弹扔在教室里,原本安静有序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我也有点措手不及地怔住了,这可是我备课前没有关注的问题.是啊,如果丑小鸭没有经受磨难,它会变成白天鹅吗?我略加思索,对,何不借机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一时间,同学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的说丑小鸭不会变成白天鹅:有的则说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白天鹅,长大后还是白天鹅……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回家读原著翻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悟继而总结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谈到创新能力,举个例子,当学生读了《罗密欧和朱丽叶》后,老师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谁是你最喜欢的人物?有的学生会回答是罗密欧.老师就会接着提问:假如你是罗密欧的一个朋友,你会送他什么礼物?有的学生会回答,我会给他一部手机,这样也许就能避免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