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水陆画是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存。最初水陆画以佛教诸佛、菩萨、诸神为主,明清之后,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道教诸神,儒家诸神,民间诸神逐步进入水陆画。包括佛、道、儒三教的天神地祇、人鬼仙圣、诸佛菩萨、各色人物等,可谓宗教艺术、民间美术类型的重要代表。这里仅就水陆画中的雷神而言,介绍有关的图像资料及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水陆画是佛道信仰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一个宗教画种之一,是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水陆画都未能得到有效地重视、保护与研究,特别是巴蜀地区的上万幅水陆卷轴画,一直处于研究领域的盲点,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申小红  郭燕冰 《寻根》2012,(3):30-35
水陆画与水陆法会 关于水陆法会,在一些论文、论著中巳形成共识,“水陆法会曾经是风行中国朝野,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法事最多,仪式最隆重的一种经忏法事活动,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它始于南北朝,历经隋唐、五代,到宋代形成规模,元明时期达到鼎盛,清代晚期逐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巳基本上消亡。近年来,港台地区和南方等地的一些寺院又有举办,但已不完全按照古代仪轨”(谢生保:《河西水陆画与敦煌学——甘肃河西水陆画调查研究简述》,《陇右文博》,2004年第2期)。  相似文献   

4.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画中一个既具有悠久历史,人文传统又非常年轻的分支画种。唐代以降,水墨大兴;宋元明清四代,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其中出现了石恪、梁楷、黄慎、闵贞和任伯年等人物画大家。他们的人物画作品多采用以书法入画和水墨设色的形式,展现了与唐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完全不同的风格面貌。这些人物画作品可被称作为文人写意人物画。  相似文献   

6.
正儒学教育碑刻在中国传统官学教育系统中,尤其强调儒家思想,尊孔正是封建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庙也伴随着府州县学的设立而成为必需的建制,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一些碑刻就记录下了关于大理地区文庙的种种过往。正德十年(1515年)仲夏,大理文庙中塑像因地震损毁后,在多  相似文献   

7.
张咏 《中国文化》2014,(1):257-259
作为中国人物绘画体系之一大宗,罗汉题材之绘画有其绵长悠久之历史。作为曾被广大中国民众信仰之对象,罗汉造像与佛和菩萨一样,在佛教艺术中有着大量表现,而将罗汉摹写入图,则始於六朝,东晋戴逵尝画有《五百罗汉图》,是为吾国迄今所见最早之罗汉题材绘画。由唐宋至明清,  相似文献   

8.
盐源及泸沽湖地区汉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盐源及泸沽湖地区因其秀丽的湖光山色、浓郁的母系化而蜚声海内外,一时间世人皆以为当地只有摩梭人的“母系王国”、“女儿国”。实际上,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不仅如此,而且从汉、唐至明、清,历代都有汉族迁入,至今在泸沽湖畔仍能见到女性衣着保留着清代服饰特点的汉族,与当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劳作生活。本根据史料、民族调查资料与实地考察所见族谱,对汉唐至明清时期迁入盐源及泸沽湖地区的汉族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潘春华 《寻根》2014,(4):65-69
<正>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法事中一种规模最大、最隆重的经忏活动,是设斋供奉以超度水陆亡灵的盛大法会,南北朝时形成于禅宗四大丛林之一的镇江金山寺(初名为泽心寺、龙游寺)。北宋时又驰名于此。它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产物,在中华大地绵延盛行一千余年,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水陆斋、水陆斋仪、悲济会等,其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水陆法会的  相似文献   

10.
邵廷采是清初浙东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成就,被后世所公认。邵廷采的代表作《思复堂文集》的史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保存了大量明代及明清之际的史料,有助于明代及明清之际历史的研究;(二)勾勒浙东学术史,有助于学术史、地方志的研究;(三)人物传记富有特色,体例谨严,为史传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1.
周巧莉 《寻根》2024,(1):128-133
<正>一四川荣县(宋时称南荣)旭阳镇王序塘村有“义门王氏”的家族墓地,其中陆续发现了王梦易墓表、王商彦墓碑等。另外,在一些宋人文集和明清地方志中也收录有与其有关的墓志铭。“义门王氏”为宋代四川地区一个重要家族,王梦易及其子王庠、王序在当时颇有名望,与苏轼等有交往。王梦易长期在四川地方任职,在地方治理上颇有作为,“义门王氏”在南荣地方治理中也颇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自明清对陈友谅历史记述以及近代意义的学术研究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对陈友谅的记载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阶段:一是明清时期;一是民国时期;一是新中国初期,一是改革开放以后。当然文革期间,研究陈友谅直接成果比较少,学术研究是在阶级分析框架下进行,视角相对单一,是学术研究相对特殊的时期。总体来看,近代陈友谅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课题内容较为集中,新史料运用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挖。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东汉崖墓石刻艺术,兼容了东汉巴蜀地区画像砖、画像石、墓室壁画风格,其石刻造型艺术一般以人物或故事情节造型、动物或神怪造型、几何图案或植物装饰图案造型为主。其中,崖墓石刻人像造型艺术在整个崖墓艺术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四川书院的发展与改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是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为中国历史上教育的发展繁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衍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代。五代十国期间,南唐境内已有几所书院。北宋时,书院普遍兴起;南宋时,书院有了很大发展,确立了书院制度。元明清时期,书院继续发展,书院制度日趋完善,直到清光绪(1875-1908)末年书院制度废止。 同全国书院的发展进程相一致,四川地区的书院也有上千年的历史①。历代四川都有一些闻名全国的书院,如沧江书院、鹤山…  相似文献   

15.
《蜀典》是清张澍撰写的一部记述四川历史、地理、人文、风俗、方言等史料的典籍.对《蜀典》展开研究,将为四川历史文化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许多生动而有启发性的第一手材料,还将为古籍整理与释读、辞书编纂与修订,尤其是清代四川民俗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地域文化发展,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年画家崔培鲁先生致力于花鸟画创作卓有成就.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引人瞩目.1985年他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之后,又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举行画展.美国维吉尼亚国家博物馆收藏其代表作《墨葡萄》.1989年在庆祝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大幅国画《葡萄图》与《牡丹图》.崔培鲁生长在盛产葡萄的鲁南山乡,以画葡萄见长,素有“崔葡萄”之雅称.中国画史上,宋末元初的僧侣画家温日观即以画葡萄而得名,被誉为“温葡萄”.据传温僧作画,先是一气横扫一粗枝,上添细枝和藤蔓,再用柔笔泼浓淡不同的墨叶,画果  相似文献   

17.
徒步巍宝山     
吕巧 《大理文化》2021,(9):79-82
巍宝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城东南面约10公里处,面积约19.4平方公里,南依太极顶,西邻阳瓜江,东连五道河,北与大理点苍山遥望.据史料记载,巍宝山在汉代就有孟优(孟获之兄)道士在山中传教.据明代谢肇淛《滇略》卷六记载,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曾到巍宝山传教.明清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宝山,明末清初,很多道士进入巍宝山隐居修炼,收徒传教,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建和扩建.清代巍宝山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6,(4)
正明清以来的厚葬之风影响甚广,即使在西南的偏僻山区,如川东、川北地区,亦有较大数量的地上石质仿木结构民间墓葬建筑遗存。据其碑志铭文可知,这些墓葬主要是"湖广填四川"以来的移民家族墓。如今这些墓葬的形制规模、碑志铭文、装饰内容和雕刻工艺等成为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上游地区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家族变迁、民风民俗和民间美术的重要档案。作为模仿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性建筑而修建起来的这些地上石质墓葬建筑,尽管保留了中国传  相似文献   

19.
张浚、张栻家族成员中至少有7位卜葬于四川绵竹.宋孝宗时张氏家族营造了以张栻祖父母张咸夫妇坟墓为中心的柏林陵园.这座陵园受到明清官府的着力保护,遗迹存留至今,蕴含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法言会纂》是清代中叶四川地区的一部简明斋醮科仪著作,其内容主要是对斋醮仪式和文本的重订和规范。本文试图理清此书现存的版本、结构和作者,并且阐述了《法言会纂》此书与四川"刘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