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对医生的工作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医德是医生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也是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追求的重要基础。积极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对于提升医生的整体工作水平至关重要。针对医学生医德培养面临的问题,探讨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医学生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因为医学生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命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水平 ,也就是诊疗能力 ,靠背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是救不了人的 ,这就需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去的医学教育把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放在首位 ,死记硬背一些病的症状、体征、病理特点等等 ,而不会应用基础知识去推理一个疾病的前因后果 ,往往是学完一本书后 ,让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时 ,不知如何下手 ,一个病例一下子诊断出来好多病。这就是一个分析问题能力的…  相似文献   

3.
临床见习、实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是从学生到医生、从书本到病房、从校园到社会之间的重要过渡阶段。针对见习、实习阶段学生工作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思想熏陶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引导;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使学生干部在实习教学管理中,成为教学管理者的得力助手,起到桥梁、典范、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质泛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和所达到的程度,是人最基本的素质。当前,我国高职高专生,尤其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让人担忧,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全面素质的要求。从医学生的特点出发,做好人文素质培养工作要与当今的时代要求相结合,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模式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目标、提出要求、优化方法,全面提高专科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81):157-158
在社会转型期,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当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分析医患沟通能力对医生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策略,有助于今后我国各医学院校更好地开展医患沟通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是对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也是从医学生转变为实习医生进而逐步成长为临床医生不可逾越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学思维、人文关怀意识与临床科研意识的重要环节.如何加强学生临床实习管理,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更是关系到国家卫生事业能否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背景出发,对赣南地区医学院校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的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免费医学生培养模式的若干特点和策略,并提出了完善免费医学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新的特点,而医学生的专业特性又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其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医学生学用结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学生假期中如何使思政工作不出现空白,对于学生热爱学业与未来将从事的医务工作,具有突出的意义。本文结合90后学生特点、医学生思政工作的意义和如何在其社会实践中有效开展思政工作,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更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培养,使社会实践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相关的医学学者努力探索临床教学方法。其中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满足现代化社会对医学的需求,缓解紧张的医患矛盾,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生。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锻炼自己,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医学生沟通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临床诊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尽管有大量文献资料证明定性研究对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大有裨益,但是,对定性研究抱有兴趣的医学生仍常常遇到高级医学研究人员的低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Parsons医生对医学研究人员不愿意指导学生进行定性研究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就为何应鼓励医学生进行定性研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即定性研究可以使医学生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随着人们对通过定性研究可获得更全面临床技能认识的深化,医学院校的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医学生从事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