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组诗里描绘了一幅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画面,笔下的农村生活充满诗情画意.但考察陶渊明躬耕背景不难发现,农村生活及农业生产是艰辛的.陶渊明把农村生活写得这么美好,主要归因于陶渊明有魏晋名士洒脱的情怀和对生活的诗意欣赏.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这种生活态度仍有忘怀个人得失、学会欣赏生活、发现生活独特美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2.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大量表达隐居生活的内容,《归园田居》组诗往往也被这样解读。但陶渊明既是一位隐士,也是一个"斗士",《归园田居》其三就表达了作者平和无争的外表下的愤激的斗志,不宜因其为田园诗就放弃了对它的思想内涵的全面挖掘。  相似文献   

5.
<正>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隐逸精神也正是通过他的诗歌作品来充分体现的,其《归园田居》组诗更是被视为研究其精神内核的经典之作。随着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对于《归园田居(其三)》的解读视频的走红,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归园田居》组诗的热潮。本文以《归园田居(其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以及他的其他诗作,对作者的隐逸之志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对《归园田居》组诗中精神层面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6.
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他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归园田居》第一首,即《少无适俗韵》。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相似文献   

7.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乙巳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掉彭译令,归隐田园。次年,他写了《归园田居》和《饮酒》两组诗,用以叙述归田后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中国  相似文献   

8.
《归园田居》诗五首,是陶渊明自彭泽辞归的第二年写下的。组诗反映了园田躬耕的劳动生活与艰辛经历,抒写了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与悠然情状,是陶渊明后期生活的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中“一去三十年”句争议颇大,涉及该诗主题等问题,爰陈管见,以就教方家。“一去三十年”句,有“一去十三年”之异。持前说者于“一去三十年”之后,尚有一条较为详尽  相似文献   

9.
李昕 《中小学电教》2009,(4):152-152
<正>《归园田居》五首诗历来被称为陶渊明的代表作。而组诗的第一首则为其代表。这首诗写的是他摆脱尘网仕途,回到他所熟悉的家园以后感到很愉快的心情。学生初读此诗,因为不太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只从字面上领会其大意,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归隐后所作的一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宁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流露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坚守自我、不违本心的人格魅力。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格调清新,细细咀嚼,颇耐人寻味。【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些诗歌作品,能够在较浅层次上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一生写了一百二十多首诗,其中《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读山海经》十三首、《拟古》七首、《咏贫士》九首等则是以若干首联缀而成的。这种组诗值得注意。为表现同一主题,作者有意安排若干诗组,彼此关联,严密结构,前后照应,不落窠臼。在反映社会生活上,  相似文献   

12.
著名的山左诗人谢重辉是清初诗坛影响一时的"金台十子"之一,他对陶渊明的接受可谓是全方位的,由仕而隐的生活经历,傲岸不与俗伍的个性,使得谢重辉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同时,他也自觉接受了陶渊明的诗文,在诗歌艺术风格上有明显的效陶痕迹。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作为一个诗人而著称的 ,其中又以田园诗的成就最大。几千年来 ,他笔下所展示的那平和、静穆的世界和他那光辉伟大的人格 ,曾诱惑多少人去追求一种田园理想和牧歌式的生存环境啊。《归园田居》五首写于晋义熙 2年 ,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陶渊明一生三仕三隐 ,而每一次出仕都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我们可以把《归园田居》五首看作是其告别旧环境和投入新环境的“开场白”。《归园田居》中作者始终沉浸在一种“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的昂扬而欣喜的愉悦之中 ,归田后他几乎一直生活在这种宁静、轻松、自由的心境中。他强调…  相似文献   

14.
<正>东晋孝武帝十八年(393年)至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历经十三载仕隐交替的生涯,从此征召不就,没身未仕。乍看来,陶渊明自始至终无意于仕宦。《归园田居》其一中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暗示他归隐山林正是夙愿。  相似文献   

15.
《归去来兮辞序》是研究陶渊明请令彭泽前后仕农生活的重要文献,涉及到陶渊明行实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请令彭泽前的生活状况、“诸侯以惠爱为德”的“诸侯”究竟指谁、陶渊明为令彭泽时是否得到了“公田之利”等问题,序文虽有交代,但因读者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也就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结合陶渊明诗文及有关文献,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辨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教材编者断言,“三十年”乃“十三年”之“夸大的说法”。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夸大”的基础,是所谓陶渊明自江州初仕至彭泽归隐,计浮沉宦海13年。稽考史实,陶渊明之仕宦经历与“十三年”之说并不吻合。晋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投禾去学仕”(《饮酒》),任江州祭酒,时年29岁,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南史·隐逸传》),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36岁,“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至义熙元年,“去官还寻阳”(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此次入幕,前后总计六年。陶渊明《还旧居》诗云:“畴首居上京,六载去还归”正可以证之。是年八月“仲秋”,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萧统《陶渊明传》)。诗人“三仕三已”的履历,列表略示如下:  相似文献   

17.
康熙间的诗歌选评之作《我侬说诗》高标唐诗,贬斥宋诗。此著在字句的删削、组诗的选录、题材的承袭等方面皆受到《诗归》的影响。而在对王勃《滕王阁》的去取、陶渊明诗学地位的认识、应制诗的评价等方面,又与《诗归》迥异。这些体现出《我侬说诗》对《诗归》的选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批判。  相似文献   

18.
晋代诗人陶渊明一生坎坷曲折,尤其是他的三仕三隐更是经常被^提起。其实在这种坎坷生活经历背后,更令诗人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煎熬,尤其是误入官场后的一段生活。诗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经历了积极入仕、仕而归隐、隐而再仕,如是三番最终归隐的不断捍卫和抗争的一生,同时也是精神上倍受煎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由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经过有唐一代和北宋的继承与发展,南宋的范成大成了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两者都在描绘静谧、安逸的田园风光的同时,留下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状况的农事诗,使后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事劳动者投以更多的关注。两者在农事诗的写作视角上有很大的不同,陶渊明以亲身参与农事劳动体验为基础,抒发了自己治国理民之志,而范成大则在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自觉借鉴中唐诗人王建的现实主义诗风,表达了自己悯农爱农的情怀。  相似文献   

20.
<正>《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全诗以"归"字为着眼点,抒写了作者告别官场,回归田园的欢乐之情。如果说"归"字是外显诗眼的话,那么"乐"字便是回萦其中、耐人品味的情感基调。它充盈于每一个诗行,浸润着每一个词语。具体说来,这种欢乐之情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即发现之乐、自由之乐、清新之乐,堪称陶渊明人生中的"第一乐诗"。一、发现之乐发现是一种异于常态认知的新体悟、新认识,有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