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时事编辑,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去年底以来新华社在新闻业务方面的改革及其新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出新华社新的价值取向:服务用户,服务读者。新华社通过业务改革提高其影响力的同时,也给地市报提供了强大、实用的新闻稿件支持,提高了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由新华社国内部地方编辑室主持、《淄博日报》承办的北方片部分地市报时事报道座谈会,于2月26日至3月2日在山东淄博市举行。来自长江以北的11个省、自治区的53家地市报社的总编辑和时事版编辑  相似文献   

3.
全国地市报第二届时事好作品评选,于5月31日在北京揭晓。评出好新闻34篇,其中一等奖6篇;好版面86个,其中一等奖20个;好专栏63个,其中一等奖12个;好标题60个,其中一等奖10个。这届时事好作品评选工作是由辽阳日报社和新华社国内部地方编辑室联合筹办的。101家新闻单位的109种报纸参评。参评单位比首届增加了30%。  相似文献   

4.
传媒名流     
胡孝汉,汉族,1961年6月生,湖北潜江人,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武汉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编辑。历任新华社国内部编辑、国内部二编室副主编、办公厅秘书、内参编辑室副主任。1997年6月至2002年8月任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其间:1999年1月-2000年1月在中宣部挂职任新闻协调小组组长)。  相似文献   

5.
值夜班,颠倒生物钟,是桩苦事;然而处理电讯,制作标题,又是桩乐事。苦乐参半,其味悠然。那么我是如何制作电讯标题的呢? 一、凸现主题夜班编辑都知道,新华社供地市报的电讯,一般只给一个内容提示性的标题,有的可以直接采用,但多数需要编辑动一动,使之更符合地方报纸的特点。我在制作或审改编辑初拟的电讯标题时,最优先考虑的是突出主题,亦即将电讯中最具新闻价值的内容在标题中凸现出来。比如,新华社2月29日播发了一条消息: 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势头有所控制读了这条新闻后我觉得,原题未能  相似文献   

6.
第九届全国好新闻复评时,我有幸参加。由于我是地报一员,所以特别关注地、市、州、盟(计划单列市除外,以下简称地市报)报纸稿件的评选情况。由于本届好新闻评选进行了一些改革,把三等奖评定权下放到中央各新闻单位和各省,全国只评一、二等奖和特等奖、特别奖,而下放后的三等奖,一般都落到省报上,加上取消了好标题评奖项目,所以地市报获奖的面无形给缩小了;又由于档次提高,参评稿件有限,难度也增大了。但是,从本届地市报获二等奖以上奖励的稿件数与往年同级别获奖稿件数比较,应该说,形势是好的,是有进步的。地市报从1980年开始在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8.
就目前地市报的情况来看,与本地新闻版面相比,许多时事新闻版非常薄弱,稿件零散,内容大同小异。而一些地市报的时事编辑也仅仅满足于从新华社播发的稿件中随意选取一些,将版面填满。虽然地市报由于时事新闻版面不多,稿件来源相对狭窄,时  相似文献   

9.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定评会议。读了这些被评上的好新闻作品,令人欣喜,耐人寻味,使人振奋。这些好新闻作品体现了地方的特色,大都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芳香,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新生活,蕴含着记者的辛勤劳作,饱含着编辑的默默耕耘。给我留下总的印象是:地市报人才济济,大有作为。本届评选的是1989年度地市报发表的新闻作品,然而这一年既是建国四十周年,又是不平凡的一年。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国内部按照中宣部要求和报道的实际情况,承担组织新华社记者采访并编辑采访团重点稿件、向全国各报台播发这两项任务。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在新华社党组的领导下,一方面组织深入基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2.
创办新华出版社及出版第一本时事政治图书1979年5月8日,新华出版社在北京成立,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俗讲话)(见图1).这些稿件是在真理标准讨论展开后,新华社国内部地方组组织社科院哲学所一些专家撰写的解读文章,经新华社地方广播播发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此书出版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全国累计印刷发行530万册.  相似文献   

13.
盛会刚过,《北京青年报》于11月17日二版中心位置刊出《开设五个专栏创新一种模式实现强强联合——本报与新华社成功合作盛会报道》千字章,在章的上方是一张七寸照片,这张以“新华社十六大报道新闻中心”标牌为背景的照片上是前方报道中心的5位国内部编辑,他们是作为新华社国内部与北青报在十六大期间台办的5个栏目的主持人而成为北青报的新闻人物的。  相似文献   

14.
就目前地市报的情况来看,与本地新闻版面相比,许多时事新闻版非常薄弱,稿件零散,内容大同小异。而一些地市报的时事编辑也仅仅满足于从新华社播发的稿件中随意选取一些,将版面填满。虽然地市报由于时事新闻版面不多,稿件来源相对狭窄,时事新闻难以和一些全国性、区域性的大报相抗衡,但只要编辑多学习、肯策划,小版面也是能做出大文章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新华社的驻外分社工作了近10年之后,我于1998年年底回到了总社。回到总社后,我在亚太编辑室做过编辑,担任过英文编辑室主任、国际部副主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现任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在这些年里,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的组织指挥,最深的体会是做好这件事不容易。我先是在国际部担任英文编辑室的主任,负责国际新闻的对外报道。外文稿件和中文稿件的编发本来是由地区编辑室负责的,海湾战争后国际部将从事英文报道的编辑集中在一起,成立了英文编辑室。我出任编辑室主任,从此开始了在编辑部从事组织指…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每天播发的国际、国内新闻稿件达数百篇,其中政治类、经济类、军事类、社会类、文化类等等,可谓包罗万象,除了关乎中央精神和国家政策的重要稿件,以及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等必登稿件外,作为地方报纸还有相当大的选编余地。我认为选编稿件时应把握住为读者服务,为地方所用这一原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编辑准确把握新华社稿件,了解时代需要、群众需要,结合地方实际,细选精编国际新闻,使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服务。《陕西日报》在  相似文献   

17.
地方党报时事新闻稿件主要来自新华社,而每天新华社播发的稿件有数百条,报纸的时事编辑要从这么多条新闻稿件中编选出本报采用的稿件组成版面,就需要准确选出重大或重要新闻稿件或内容,还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因为有时重要内容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用,而是要靠编辑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和综合概括。  相似文献   

18.
简讯     
新华社国内部实行定额记分新华社国内部实行编辑,记者、资料员定额记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1982年4月,新华社国内部首先在文教记者中试行定额记分考核办法;5月,又推广到文教编辑中试行;7月1日在国内部全体编辑、记者、资料员中推广,并按月、按季度公布每人完成定额的情况。这项办法的好处是:干多干少有记录,干好干坏有标准,贡  相似文献   

19.
每个有事业心的记者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里写出几篇有重大影响的稿件。当记者10多年,我先后采写了数十篇调研稿件,其中也不乏得到好评之作。可是,在努力和目标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 1993年6月,新华社国内部二编室组织了一次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题调查。在此期间,新华社领导把参加这次调研的6个分社的记者找到北京,亲自听汇报、议观点、出题目。经过记者、编辑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6组近10万字的系统调查。作为这组重点调研的参与者之一(我分工采写《苏、锡、常以公有制为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查》一组三篇),除了调研本身的成果外,我还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对如何搞好有重大影响的重点调研有了更新的体会和认识。我把它归结为“三得”。  相似文献   

20.
他,正而八经科班出身,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留下5个寒暑后,来到新华社。他,作为新闻工作者,与同学相比,缺少轰动的大作,却在编辑工作中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他就是在新华社内参报道岗位上辛勤耕耘二十多年的张述忱同志。张述忱1964年被分配到新华社国内部,1969年到国内部的一个编辑室从事内参报道工作,1972年任编辑室副主任,继而主任、主编,1989年任国内部副主任,分管内参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