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代文献中的“被发”有双重意义:“被发缨冠”“被发及地”中的“被发”表示披散头发;“被发文身”“被发左衽”中的“被发”表示剪短头发。古书异文、相关词语的组合共现情况、一些语文工具书误解“被发”造成的内部矛盾以及同形词“被”与“披”的不同联系方式等,都可证明应该区别对待所指不同的“被发”,而不应将它们混而为一。  相似文献   

2.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角度来论之.虽几经曲折,但逐渐确立了以“心统性情”来融摄“中和”思想的哲学体系.然朱熹虽以孟子的心性、道德思想作为其理论依托,但最终成就的则是与孟子不同的一套为学路向.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法发[2010]23号通知规定:被扶养人的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对“计入”一词应该区别残疾与死亡两种情况作不同的理解.受害人残疾时,“计入”一词应理解为“叠加”;受害人死亡时,“计入”一词应理解为“已经包含”.厘清被扶养人生活费与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关系后,《侵权责任法》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应然计算基数应作相应调整,被抚养人生活费的析出制度也理应建立.  相似文献   

4.
甲 在课堂上,常常由于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被说成这堂课启而不发,你对这种提法有何看法?乙 我认为这种提法是对启发式的一种歪曲理解.这种理解客观上成为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加以沌清.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郑玄解释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朱熹又解释说:“愤者,必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换成现在的话,愤是学生积极思索而不能通,悱是学生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启、发是指教师所作相应的指导.把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看作启而不发,是把启误以为提问,发误以为学生有了答案,因此这样的提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我一直以为,有些“可敬”以至于“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原本是不该被宣传、鼓励.不该提倡人们都去“学习”、去向他们“看齐”的。我这番言论可能有些消极甚至“反动”的味道。之所以发此“邪说”,是缘于近日读到有关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一则趣事所产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看似寻常,实则最奇崛.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而不发”、“问而乱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问不得法.问是发的条件,发是问的结果,要让学生发得好,教师要问得巧.  相似文献   

7.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而不发”、“问而乱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问不得法。问是发的条件,发是问的结果,要求学生发得好,教师首先要问得好。教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最重要的是要把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以下是本人对这一问题的浅见。  “提”在点子上  “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作为启动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提倡和运用,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呢?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应该是能够激发学…  相似文献   

8.
“同学,你们学校有安排实验课吗?”教育局的老师如此问我. 当年只有十岁的我扭头看着窗外,天空显得分外阴郁,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等下被提问的时候,你们就这样回答.”在接受教育局的老师的问询之前,学校的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纸,上面是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把这些答案背下来,等会儿不允许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相似文献   

9.
言出心声,见文如人.作文所反映的是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或者说是被自己理解、认识、感受的生活,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是文章的灵魂,可见情感在作文中的地位.它既是作文的出发点,也是作文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郑声”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汉代以后,《诗三百篇》被奉为儒家的经典,但是,经学家们(特别是以来熹为代表的宋儒)却把其中“十五国民”的“郑风”和卫地的“卫、邶、风”与“郑卫之音”混同起来,视为“淫诗”。对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熟视无睹。本文从考察、剖析这个矛盾入手,提出了新的见解,发前人之末发。  相似文献   

11.
也论"被发文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三个角度论证了“被发文身”的“被”同“剪发文身”的“剪”,应释为“剪短”。(1)把“被发文身”和“被发缨冠”中两种情形的“被”混为一谈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2)两个“被”与“披”的联系枢纽不同(一为音,一为义),因而两个“被”形同义异;(3)“被发文身”的“被发”虽然在发式上兼具“剪短”、“披散”两面,但与“披散”相比,“剪短”是区别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启发”是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比较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用比较普遍的一个词语。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这个词语似乎是十分熟悉的了。然而,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却常常会遇到启而不发的尴尬。施教者也常感叹,这些学生启而不发,真是榆木脑袋,其情其景其言似乎很无奈,似乎“不发”的责任全在于被“启”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加泪的咖啡     
海是第一个给伊发邮件的人,发的是一张贺卡,很美。“给我发E-mail吧.blacksun-shine@263.net.”“好,我现在就给你发。”“谢谢。怎么打开呀?”“你死了算了吧。”“告诉我吧。”  相似文献   

14.
朱铭盘在《桂之华轩诗集》中倾诉了深沉的忧思悲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黎民苍生的悲悯,对行伍中种种黑暗的愤慨,对怀抱不得施展的满腔愤懑,对故乡风土人物的深切感情。明明是触兴而发,却被当时一些人指为“发语愤激”。他的诗歌“泽古甚深”,典型地体现出“学人之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曾被郭沫若称之为“响彻千古的名句”。不过,许多读者对“酒肉臭”三字多采取望文生义的理解,以为诗中所指的是豪门权贵,酒池肉林多得腐烂发  相似文献   

16.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它告诉我们, “情动”是“辞发”的基础, “读文”是“人情”的前提, “披文人情”也因此成为阅读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期末我去邻班监考。我用温和的目光环视了一遍教室.然后请每一排的第一位学生帮我一起发试卷。突然,有人着急地叫起来:“老师,我没有发到!”“我也没有!”井然有序的氛围一下子被打破了。原来是一个男孩恶作剧,故意不把试卷发给这一排的女生。他叫黄杨。  相似文献   

18.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平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标指导下教师的一贯理念。遗憾的是,根深蒂固的教师中心论常常左右我们陷入以下三个误区: 才脱狼窝,又入虎口——误区之一:“问答法”主宰课堂。“问答法”往往容易被贴上“启发式”的标签,误入乱“启”乱“发”或“启”而不“发”的歧途。君不见,许多课堂成了简单的“问答课”:  相似文献   

19.
<正> 什么是“发”?学习者对教育者所讲的东西引起了“共鸣”,就算是“发”了;否则,就是没“发”。如果以学员不举手回答教者的发问,就说“启而不发”,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他“不举手回答”,不见得就没有“共鸣”。也不等于“启发式”有毛病。因为“成人”不同于“小学生”,他的“年龄特征”不能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君子之教喻也”仕森D国8代的教学论写着《学记》指出;“君子之被四D也。”“回”,团阳门,也就是僵发诱导的意思.扣回僵发诱导略?《学记》说:“道而弗自,强而弗抑,歼而弗这。”即要求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自艺学笠走;是荒勉、鼓励学生学习而不是推着学生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