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考试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流动是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更过程。合理的社会流动是促进社会系统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机制,但合理社会流动的形成,必须凭藉一定的社会控制手段才能得以实现。考试因其测度、甄别人的身心素质个别差异的本质特征而成为了促进合理社会流动形成的必备措施。欲发挥考试在促进合理社会流动形成方面的积极作用,须以考试系统本身具备优化的内部结构、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和适宜的外部运行环境为前提。  相似文献   

2.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多重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国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不断拓展,发挥以考促学、提高学历层次、规范技术技能鉴定、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社会流动等积极作用。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设置、课程组合、考试形式和考试标准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3.
考试社会学是个新兴学科,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西方一些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视野出发考察了考试的缘起、功能等,如福柯等。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试与社会控制、考试与社会流动与分层、考试与公平、考试与社会生活等方面。考试社会学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考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考试不但促进社会流动,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在考试社会中,国家考试政策、考试信息的发布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于是考试知情权便应运而生。考试知情权涉及5个方面的内容:考试知情权的涵义;考生行使考试知情权的价值;考生行使考试知情权的现实冲突;制定一部保障考生考试知情权的《考试信息公开法》;对制定我国《考试信息公开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职业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利用,也有利于个人特长的发挥。本文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如何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发挥自身以及社会价值,促动合理的职业流动;对如何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斌,以适应转型社会职业流动的需要等问题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西藏教育》2014,(9):3-5
<正>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  相似文献   

7.
科举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早已在百年前退出历史舞台,但考试选才这种方式依然存在,科举学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科举“追求至公”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与普适性;科举促进社会流动对改善当今社会结构具有积极示范意义;科举立法缜密确保考试权威公正亟待当今考试法治借鉴。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当今教育考试制度建设的启发借鉴上,还可延展到教育乃至政治领域的许多方面,从科举的公平性、社会流动、考试立法等角度谈古论今,仅是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8.
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厦门大学博士生郑若玲导师潘懋元刘海峰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2006年6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考试当作一种测量工具或手段,多从微观技术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和改进,而其社会属性却被忽视。但技术研究并不能解决考试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其与社会的矛盾,需要我们从宏观制度层面上给予关注。本文便对考试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基础性和试探性理论研究。通过解析考试的教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功能,论证了考试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其及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以古代科举为个案,通过对科举造成的社会阶层流动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理论与历史两方面,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国家考试的控制社会流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云南教育》2014,(18):7-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  相似文献   

11.
李丽萍 《师道》2005,(5):13-13
教育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社会客观存在经济、社会地位分层的情况下,教育能够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改善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而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选拔性考试,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这正是社会从上到下都格外重视高考公平的根本原因,也是尽管全国统一高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仍然不可偏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为更好地促进人才选拔和学生健康成长,构建更加公平公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考试改革的相关议论颇多。以清初科举制的实施及其功效为例,从社会政策和社会功能的视角对之加以新的分析与思考。清初科举的实施,在转移关内社会矛盾、促进官民阶层的流动和阶层平衡与社会整合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效应。使我们认识到考试制度的改革,应该对其所依托的社会生态系统、其所发挥的社会效应方面倾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董小坤 《现代教育》2004,(5):122-122
目前,我们开展的社会证书考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计算机类,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少儿NIT考试,这类考试的目的在于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二是英语类,有全国英语等级证书考试,剑桥英语考试,主要目的在于推动英语知识的普及与应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各种考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劳动力市场服务。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能够为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人员择业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提供有关方面应用知识与能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传统、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和对中国社会现实中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人才选拔评价方式、各社会阶层流动的需要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考试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以当代中国社会为现实基础的而生根、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考试是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全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延伸,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考试公平、公正、科学客观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行业的认可,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甄选了有用人才。促进社会考试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将社会考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入手进行研究,全面阐述社会考试的基本内涵、特点;详细论述社会考试的重要性;深入剖析社会考试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为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京津沪渝四直辖市教育考试机构共同主办、重庆市招考办承办的第五届社会考试论坛,于11月25日至27日在重庆召开,23个省级考试机构和行业代表共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本届全国社会考试论坛的主题是“人的发展与社会考试”。旨在探讨在我国加入WTO新形式下的社会考试理论,研究人、社会、考试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考试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健康、稳步、持续的发展,提高社会考试的品牌形象、知名度及美誉度,引导全社会关注社会考试,参与社会考试,让社会考试改变人们的生活,使社会考试更好地服务人、服务社会。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同志…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规模膨胀、分地定额制的推行导致异地考试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问题。清代对异地考试实行部分放开的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移居年久者入籍参加当地考试,对人口稀少的边地采取变通性措施,设立商籍解决盐商子弟异地考试问题,许可具有特定身份而非直隶籍者参加顺天乡试。通过为异地考试者单独确定学额或中额的措施,使不同阶层或不同地区间科举利益的冲突趋于弱化和隐蔽。清政府严格限制制度范围外的异地考试,采用防惩结合的思路治理冒籍跨考问题。研究清代异地考试制度对当前异地高考政策的改革及决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传统、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和对中国社会现实中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人才选拔评价方式、各社会阶层流动的需要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考试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以当代中国社会为现实基础的而生根、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柴永生 《教育与考试》2014,(2):32-35,39
社会考试是各级考试机构组织的、面向社会的非学历证书考试,是国家非学历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专门人才,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考试促进人才培养而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论文探讨社会考试市场化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提出社会考试的市场运行机制,促使考试机构更新发展观念,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社会考试的活力及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社会考试科学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