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第一关:初探奇境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杜甫《曲江二首》中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更是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片风吹花  相似文献   

2.
落花有情     
花落和花开.同样能激发古人的诗兴。花开,令人联想到美丽的青春,容易产生生命的冲动:花落,则容易让人感到生命之美的短暂和大自然的无情,兴起哀伤的幽思。所以,从“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唐·杜甫《曲江》),到“水流花谢两无情”(唐·崔涂《春夕》)和“无可奈何花落去”(宋.晏殊《浣溪沙》),无数类似的题咏构成了落花诗的主调。  相似文献   

3.
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思索着,语文教育的永恒使命是什么,并在不断地执著地追寻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语文教育使命的迷失我对语文教育使命的思索和追寻是从一连串不尽人意的现象开始的: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已经好多年了,全国上下也搞得轰轰烈烈,可谓一波未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5.
余以厌倦城市,近岁喜乡居,因于乡村实况稍知一二.乡村,空气新鲜,饮料清洁,碧云红树,绿水青山,富有天然美景.无论低区平原高壤,以及山角水涯,无一土不可以种植相当之物产.而乡村人民,质朴俭约,亦有足多,故在在觉乡村之可爱.虽然,乡村之可爱,既如斯矣;乡村之缺陷,又奚若者.以言「行」乡村少平治之道路,风起则尘沙障目,雨降则泥泞陷足,每叹行路之难.以言「住」乡村少幽雅之房屋,往往湫溢卑湿,不可以居.以言「食」农家多不善  相似文献   

6.
对于《史记》鸿门宴中的「斗卮酒」和「生彘肩」,历来解释不一。过去有人认为「斗」字是衍文。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文。上云「赐之卮酒」,下云「卮酒安足辞」,此非泛言可知。」(《史记订补》)也有人认为「生」字有问题。梁玉绳说:「生」字疑  相似文献   

7.
闲暇无事,习惯爱向同村的学生们借本书看,自然又看一遍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诗词七首」中编选的《木兰诗》,猛然对「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两句生出点疑窦。按诗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两句,推出木兰应该是长女,因为古时候对姊有称兄的,长兄不特专指男性,亦包含女性;木兰有弟妹各一人,诗中的「阿姊闻妹来」应改为「阿妹闻姊还」。否则的话,按百战未死的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日本人不喜欢语言交流。在人前不喜欢侃侃而谈,喜欢保持沉默,认为「言わぬ語らぬ」也就是不言不语是最好的。根据金田一春彦所言:日本人的语言表现最重要的就是「言わぬ語らぬ」不言不语。还有,德国的语言学家保兰德,对日本人的日常表达的言语表现评价的也不高。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79):97-98
「ても」是一个很常见的语法点,由各类词的「て」形加上提示助词「も」构成,在日语学习中经常看到,用法多,用处广,但是很多语法书对此用法概括得不全面甚至在用法上有局限性。作者在归纳「ても」用法时,全面而翔实,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值得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曾經編寫了五本通俗數學小冊子,統由開明書店出版。出版的日期:「數學列車」是一九四八年一月,「大大小小」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數的驚異」是一九五○年五月;「比一比」是一九五○年六月,「圖片展覽」是一九五二年四月。前三本都是在解放前寫的。其中「大大小小」和「數的驚異」是文集的性質,大部分曾在「新少年」(以後改稱「開明少年」)雜誌上發表過。解放以後,開明書店和湖南的教師同志們曾經先後提出批評,今年一——二月號的「數學通報」發表了談冬青同志「評數學列車」的文章,編者也提出了意見。現在我對於全部寫作,以「數學列車」作重點,進行初步的檢查。由於自  相似文献   

11.
中华职业教育社擬有家事教育研究题目十余个,征求论著,为刊专号。予芜陋无似,姑就管见所及,略述下怀。言简意率,不敢多扰清听,是以谓小。按家事教育之种种研究都繋于所谓之「家事」。「家事」云何复在所谓之「家」。家事教育与民族复兴之关系,可以由轻而重,依次言之。  相似文献   

12.
训詁之学,析之至细,则皎皦皜皢,其义不同,通之甚宽,则初哉首基,其义无别。是以怀祖释大,百余字合为一义,稚存比雅,每数字别其異旨。散名既尔,连文亦然。而字既相连,义尤相近。故统言则二文为一,析言则两字有殊。是以「在野曰(?),在邑曰里,」见于汉志;「朝旦为辉,日中为光,」著于管传。「女曰婴,男曰儿,」三蒼别其义;「种曰稼,收曰穑,」字林殊其解。说文曰:「在牆曰(?),在屋曰窗;」管子曰:「内謂之城,外謂之郭。」杨子法言有「大作纲,小作纪」之说;王逸章句有「近曰离,远曰别」之言。毛亨  相似文献   

13.
柴舟 《语文知识》2006,(5):42-42
《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作者于元和十年(915)被贬为江州司马,心情一度跌入低谷。从诗的第三句“长恨春归无觅处”可知,诗人登山之前,正为春光的消逝而伤感、失望。因此,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寺外大地上的芳菲已经落尽,不免令人心生伤春之情。但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令人眼前突然一亮——诗人在高山古寺中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相似文献   

14.
编者推荐:首段用「这是我生活、学习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家园」,确立全文思路——用「学习」之「象」载「心灵」之「意」,其所升华之意同所叙之事十分契合。但是,「生活」二字可删除,行文所叙三事——「《归去来兮辞》」「《呐喊》」和「抚平那早已翻皱了的页脚」——都是「学习」方面的。此文材料可变格用于2006年高考安徽卷以「读」为话题的作文,其变格的措施是:删除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第二句改为「我读我的小屋——「兰石轩」……」;后面行文依据新的首句微调;三件事中所载之「意」,有更鲜明的指向;标题改为「心在兰石轩」。  相似文献   

15.
古时候,有个九岁的儿童赵时春,参加「童子试」。主考官用八股文的标准衡量他的文章,认为写得很好,怀疑是别人替他写的。于是当面考试,以「子曰」二字为题,要他做八股文的「破题」。赵时春立即口头答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前一句是暗示孔子,后一句暗示孔子「曰」。这个「破题」做得好,但主考官还要再试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能对语言产生影响是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日本的「若者言葉」(青年新语)给日语言研究带来新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这一新生事物是我们的共同课题。笔者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自「新語」到「流行語」,再到「若者言葉」的研究过程,对「若者言葉」在日语中的定位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从「若者言葉」产生的原因和所呈现出的特点分析它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拙著「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朴素的辩证唯物论」一书的第二,第三两节。全书近二十万言。本文只说明三点: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二,论证道的本质是唯物的;三,给道下一定义。——作者誌 (一) 老子的道本来是自然的,也就是物资的。但后来的学者,从庄周到梁啓超,都把老子的道弄成神秘而不可理解的东西。庄周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他又从反面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莊子,知北游)梁啓超则以佛学解释老子的道,认为老子的道是本体,是「真空妙有」,是  相似文献   

18.
选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的《师说》最后一段中有:「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课本没对「古文」注释,我认为这是一个缺憾。理由有三:一、在散文发展史上,韩愈第一个提出了古文这一概念,具有划时代意义。在此之前并无古文之称。所以,不应忽略不注。二、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文以载道」的核心思想,自言:「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學改革中,「閉關自守」的表現,真是種類繁多。一曰「固已有之」,在學習蘇聯教育理論時,不虛心鑽研以求全面地掌握精神,而是啃住一點,其餘一筆抹煞。比如只學習了直觀原則,就拿自己在講課中也注意演示圖表,語言也生動等等根據,說:「什麼先進經驗!咱早就做到了,只是不會總結而已。」於是再也學不進去了。二曰「褒人為已」,在觀摩敎學評講會上,將被觀摩者的「口齒清利」、「聲音宏亮」等等枝節優點大加讚揚,眞有「五體投地」之势,其實目的在於防止別人對自己的教學加以批評。三曰「置若罔聞」,以學校領導的意見為「要求過萵」;以同志們的意見為「值得考慮」;以同學們的意見為「根本不對」。結論是「皆不足道」,於是自己就根本沒有缺點。四曰「明知故犯」,對各方面的意見已經認識到是正確的,但一到做的時候,却怕費腦子。比如已經認識到自己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都低,却總是懶得學習,認識到備課應當細緻,却總是懶得鑽研教材,反而說客觀困難多,或者原諒自己這樣做「闗係不大」。五曰「何必出風頤」,對於改革教學創造經驗認為是「出風頭」,以爲「大家如此,自己何必出風頭」於是停步不前。六曰「學生沒意见」,以爲教不了的人才該學習先進經驗,自己教書多年,一貫是「學生沒意見」,何必徒費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一篇辞章,如就其内容成分而言,属于核心成分的主旨,无论表达的是「情」或「理」,都是「意」,而所用的具体材料,无论是「事」或「物(景)」,则全是「象」;如就其形成而言,乃结合「修辞」(个别意象之表现)、「意象(狭义、个别)」(个别意象之形成)、「文(语)法」(由概念组合为个别意象)、「章法」(意象之排列)与「主旨」(核心之「意」)、「风格」(由整体意象所呈显之审美风貌)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而这个综合体,一一可用「意象」(广义、整体,含狭义、个别)加以贯穿.而由于它们深深地植基于哲学(意以象尽)与心理(异质同构)之上,将主(意)客(象)体合而为一,以此形成有机之整体,而产生美感,因此可以这么说,辞章从头到尾是离不开意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