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从多层次视角引入动态能力,分析其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对我国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利用长三角232家新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动态管理能力、企业动态能力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网络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呈现出U型影响;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动态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正向调节企业动态能力、网络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竞争优势赖以维持的基础也发生着变化.组织市场知识能力越来越多地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且逐渐被公认为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组织参与竞争的核心基础.以我国传统制造型企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组织的市场知识能力的确成为组织参与竞争的一种重要资源,显著影响该组织的创新绩效;组织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调节着组织市场知识能力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转型升级背景,关注外部环境动态变化属性,探讨环境不确定性背景下高管环保认知通过动态能力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基于高阶理论、资源基础观与资源依赖理论,以135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分析高管环保认知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高管环保认知正向促进绿色创新绩...  相似文献   

4.
组织学习、知识创新与动态能力:机制和路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资源基础观,构建了一个反映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动态能力及组织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来自珠三角企业的数据,应用SE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动态能力可直接改善组织绩效;知识创新对动态能力有直接正向影响;组织学习不能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它需要依次通过知识创新和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才能间接提高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动态资源观的视角,以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为样本,采用随机效应泊松模型分析企业网络位势跃迁速度对创新绩效影响,以及知识基础宽度和深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企业网络位势跃迁速度与创新绩效负相关。(2)知识基础宽度负向调节企业网络位势跃迁速度与创新绩效负相关关系。(3)知识基础深度负向调节企业网络位势跃迁速度与创新绩效负相关关系;网络位势快速跃迁给企业带来大量摄取知识资源机会,在有限资源整合能力下,这种机会未必对创新有利。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9,(1):68-71
构建以知识获取为中介变量、环境动态为调节变量的关系管理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研究服务企业关系管理对服务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知识获取在关系管理与服务创新绩效产生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在知识获取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稳定动态环境条件下,更有利于关系管理通过知识获取对服务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创新成为企业重要的增值活动,但是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企业趋向于与其他企业或组织联盟来提高自身的绩效,而合作关系对合作绩效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将联盟关系划分为关系强度与关系质量两个维度,并进一步考虑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入技术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复杂环境下联盟关系对绩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联盟关系、创新绩效及技术环境不确定性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完成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联盟关系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有倒U型影响,联盟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技术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联盟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知识动态能力理论与组织信息处理理论,利用423家制造企业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法探究大数据分析能力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大数据分析能力显著促进了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共享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且在高度环境不确定性下,其促进作用更加显著;(2)由知识获取能力和知识共享能力构成的知识动态能力显著促进了服务创新绩效,且在大数据分析能力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大数据分析能力对服务创新的双元路径中知识共享能力为较优路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理论研究,而且厘清了大数据分析能力微观运作机制及触发效能发挥的具体情境。  相似文献   

9.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探索性地构建了以营销能力为中介变量和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的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以湖南省高新技术开发区197家企业为实证样本,对模型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发现:(1)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透过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营销能力具有完全中介效应;(2)环境不确定性调节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WOS和CSSCI刊载的研究文献为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外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的知识基础与热点、内涵与测量方式、影响因素等展开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十五年来,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持续升温,其知识基础是以资源基础观和能力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及企业竞争的相关理论,并且研究热点主要是基于技术创新理论,从不同视角探索了创新绩效的一系列前因变量,并展开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现有企业创新绩效测量主要包括结果类指标和强调过程的结果类指标两大类,而大多忽视了企业非研发创新过程指标;3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划分为环境、结构、组织和个体四个层面,前两者是基于组织外部,后两者是基于组织内部,也是当前探讨影响因素的重要视角。基于此,总结分析了现有研究不足,并明确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钢  王宇峰 《科学学研究》2010,28(3):449-458
以区域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模型,并开发出一套衡量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30个地区的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最后以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探索了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集聚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区域创新水平,但存在着滞后性;知识集聚水平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并非完全线性相关,知识集聚水平高的地区,其创新水平未必高,但知识集聚水平低的地区,其创新水平也一般较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企业间复杂的交互网络和知识迁移对企业创新收益的影响,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构建出理论模型并予以解释,将个体企业视为产业集聚环境下的微粒,并能感知、处理和影响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体。模拟生物行为,通过对个体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行为进行分析,形成宏观层面的群体行为数据集,利用仿真实验方法探究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首先,产业集聚过程中会形成以创新企业为中心的虹吸效应,这种分布由于企业创新行为选择差异造成存在多个中心的趋势;其次,创新企业是一个多智能体,其创新行为选择受到创新规则集和知识库的影响;再次,企业创新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聚的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的运作后果导致中心节点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之和最小;最后,产业集聚还会受到创新制度环境以及竞合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以我国各省市为例,利用GWR模型分析了物质资本集聚、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环境规制水平等变量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物质资本集聚带来的资本深化并未转化为技术深化,对区域创新能力没有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集聚通过溢出效应增强了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对区域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足迹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效应,当期环境规制政策不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滞后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激励作用正在凸显,超过了环境成本负效应。其中,人力资本集聚、能源足迹强度和当期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地区行业内产业集聚和竞争状况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研究发现:(1)随着地区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比例的升高,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显著减少,即,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挤出效应;(2)在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会显著加强;(3)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地区和行业内,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则会显著减弱。本文为政府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企业主导的自主创新战略有效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问题备受关注,但现有研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产业集聚水平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产生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通过竞争效应、合作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学习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等多种机制提升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但过度集聚也可能对创新效率带来负面影响。实证研究证实,产业集聚水平与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这为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创新效率提供了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使用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元性视角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分别测度了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并基于空间DID模型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均值整体高于知识转化效率均值;(2)创新型城市试点对城市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政策效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3)城市创新氛围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学研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影响机制中均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4)使用动态网络DEA模型重新测度城市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并再次进行空间DID模型回归,其结果验证了主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7.
修正资源错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协同集聚是改善资源错配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从外部性视角构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20年中国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PSM-DID模型,理论与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资源错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借助数字技术功能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产生倒“U”型“本地-邻地”空间作用。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数字技术外部性对资源错配的修正作用越来越强。本文还发现:区域一体化战略通过提高区域间数字技术扩散强度会进一步提升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修正效应。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在数字技术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下能够修正资源错配这一重要结论,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In search of useful theory of innov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essay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prevailing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n innovation, probes the adequacy of existing theory to guide policy regarding innovation, and sketches some directions for more fruitful theorizing. The focus is on the vast interindustry differences in rate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differential rate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cross industri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olicy issues involve finding ways to make the currently lagging sectors more progressive, if in fact that can be done. Theory, to be useful, therefore must organize knowledge and guide research regarding what lies behind the uneven performance of the different economic sectors. In fact prevailing theory cannot do this, for two basic reasons. One is that theory is fragmented, and knowledge and research fall into a number of disjoint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The second is that the strongest of the research traditions that bear on the differential innovation puzzle, research by economists organized around trying to ‘fit’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explain how production functions ‘shift’, neglects two central aspects of the problem; that innovation involves uncertainty in an essential way, and that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supporting innovation varies greatly from sector to sector. The bulk of 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sketching a theoretical structure that appears to bridge a number of presently separate subfields of study of innovation, and which treats uncertainty and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centrally.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3-2015年我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比较。理论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主要通过创新投入不断减少和创新产出有效增加,从而推动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的提高等作用机制来促进创新生产率提升。实证结果显示,(1)制造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其创新生产率提升,并且技术效率的改善而非技术进步是制造业集聚促进创新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途径;(2)分区域比较来看,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作用在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东中西部区域制造业集聚均有利于显著促进其创新生产率提升和技术效率改善,但作用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虽为正,却不显著;(3)无论是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还是分时间段进行回归估计,抑或对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影响的作用途径进行检验,上述结果均成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生产率提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96年至2016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聚焦产业要素集聚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来源,利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空间相关检验,通过LM等系列检验确定本研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结论指出:(1)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创新能力存在区域间的空间正相关;(2)劳动、技术、人才、规模等要素集聚及税收优惠政策都对地区内高技术产业各阶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创新转化存在逆向作用;(3)FDI和政策支持都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存在约束,原因是FDI与政府资金目的导向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