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研究陶瓷文化可以更好解析中国文化。基于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陶瓷文化,通过研究陶瓷器、官民窑的发展过程,分析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交替在陶瓷中的体现,更好总结不同年代下的陶瓷文化。  相似文献   

2.
影视人类学及其作品的意义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界的学者多尝试着定义人类学片的属性,用以作为区分人类学片和非人类学片的标准。不过,截至今天,人类学片对人类学界和人类学片属性的各种定义仍然没有获得广泛认同。然而,如果放弃对人类学片属性的依赖,我们将有一个更好的标准,那就是人类学片,以及影视人类学自身的功能与意义。人类学片不仅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方面,而且在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辽西古文化区原始雕像艺术为基础,阐述了原始社会时期人像雕刻在材料、生产方式和艺术造型上的发展脉络,针对雕像艺术特有的宗教内涵,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雕像艺术发展的关系,从雕像制作者的视角出发对雕像艺术的形象发展和复制进行分析与比较,提出原始先民们对于雕像形式的模仿与创造的基本模式以及辽西古文化区雕像艺术对周边其他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任敏 《文化学刊》2023,(4):81-84
贝都因人是闪族人的一支,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傲立于亚洲和北非的沙漠之中。在贝都因人生活、生产活动及征服运动中,骆驼与马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骆驼与马是贝都因人文化重要的承载者,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交往的文化符号。同时,骆驼与马共同构成了贝都因文化的历史缩影。象征人类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考察人类社会、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视角。基于此,本文旨在以象征人类学的视角探究历史上贝都因人与骆驼、马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考察游牧民社会文化的重要一隅,同时为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寻求“回归物本,人文生态”的价值意识与人类共识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5.
史诗悦 《文化学刊》2016,(4):236-237
在现如今的人类学研究中,往往容易忽视人们身边最常见却又举足轻重的重要资源,即信息。本文旨在结合"媒介及讯息"这句话,从媒介的角度研究人类的信息生活以及文化传播,以期在对信息的研究中对现今人类学研究提出几点新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具有更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围绕马林诺夫斯基的代表作《西太平洋航海者》展开讨论,分析马林诺夫斯基的主要观点在书中的体现,在经济人类学的视野下分析他如何将特洛布里恩德群岛土著的经济活动镶嵌于社会文化中,进而将土著人经济活动的观念与现代经济发展理念进行对比和思考,进一步表达对经济人类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类学主要是一门从西方思想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学科,但早期西方人类学所研究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异邦也直接刺激了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和反思。中国人类学曾经较多讨论"人类学本土化"的问题,现在更多需要思考的则是中国如何为人类学提供思想资源,对中国人论宇宙观的探讨如何成为世界人类学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八仙戏是山东省鲁中地区独有的曲牌体戏曲艺术,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在新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它已成为推动五路口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八仙戏为研究对象,用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八仙戏在"新农文化"视野下传承模式的重构方式,为"非遗"的传承创新找到一个良好的案例。  相似文献   

9.
新政治人类学是中国学者通过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全新思想理论,其是对传统政治人类学的进一步细化与延伸。本文具体分析了新政治人类学中"管理学人性化"在"五化"内涵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阐明了新政治人类学的基本发展方向与可能面对的阻碍问题,并分析管理学人性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青龙山村互惠交换体系的田野调查作人类学分析,解释“变工”一词作为村民的常用词汇所表达的文化意象,以及阐述变工行为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变工是以互惠为交换原则的互助行为,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也是普遍的文化现象。青龙山村人的变工,在其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分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工不仅保障了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而且维系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这种自发性的乡村社会互助体系,在乡村治理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时变工下所产生的循环式的人情往来,成为青龙山村人的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11.
赵晓歌 《文化学刊》2009,(3):136-139
《金翼》是一部浩瀚于世的文化人类学巨著,它展示给世人的中国乡土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通过对《金翼》中丧葬礼俗所体现的人生情结和人类观念意识进行社会学考察,并透过文化人类学中的习俗关切,进一步揭示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和人类观念被习俗化的演革过程。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类学学者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创立了诸多研究范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基本上沿着两大路径展开:一是语言本体研究。从事田野调查,纪录分析语言结构,构拟历史语言,采用数码技术纪录濒危语言,开美国结构语言学学派之先河,丰富和完善纪录语言学技术和方法。二是语言交叉研究。研究语言与文化、语言相对论、民族科学、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交际民族志等五大范式,这些范式或为人类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或者成为美国社会语言学中的一大流派。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神话、仪式与口述》一书,重点梳理杰克·古迪在其中阐述的一些人类学概念及其观点,这些概念及其观点建立在杰克·古迪对于个案的研究基础上,并强调研究问题的多样性、方法论与分析方式等。本文将对《神话、仪式与口述》中杰克·古迪人类学观点进行探讨,以引发相关学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学术史书写中,以东北地方经验为素材的研究,常常被一笔带过,相对于被不断"深描"的东南和西南等区域研究,其暗淡之势颇为明显。尽管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就其自身来说难言传统,但却并非毫无闪亮之处。在东北这温寒交接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族群与社会在历史的脉动之中不断碰撞与交融,与之相伴的则是不同文明与文化的进退与交错。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人类学的独特视域下,中华传统品牌的产生和形成,具有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包含了独特的生产技术、经营思想、民俗风情、道德信仰、文化内涵、地理条件乃至价值观念、人生哲学。中华传统品牌经济人类学解读表明,影响传统品牌竞争力提升最重大、最基本、最核心的活动、意义和价值观念体系是文化,因此一方面中华传统品牌理论研究中要摈弃偏执的观点,另一方面中华传统品牌管理实践中要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研究的意义、基础和内容这三个层面上,对人类学东北研究如何展开做出初步的总体性思考,认为人类学东北研究的意义在于完善人类学中国研究的理论建构,为东北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养分与实践策略;人类学东北研究的基础是在总体上对以往研究进行回顾与批评,具备对田野工作和历史文献加以结合的意识与能力;人类学东北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志研究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新都宝光寺之所以成为一座融汇古今的艺术宝库,与新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寺内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中,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英文化",另一部分体现着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世俗文化",它们在形式上既独立又呼应,在文化上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张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之网。巴蜀文化中的兼容性和中国文化中的调和力,是构成这张艺术之网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日民族中崇火信仰的内容多种多样,并各自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具有象征家族、家庭生活延续与中断,以及通过火使物与物之间相互联结或分离等文化内涵,显示了火超自然的神圣性和巫术性。本文试站在民俗视野的角度,探讨崇火信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文本(text),是被行为化的文本,人类的行为是符号性的(symbolic)。对某一文化事项的话语表述可以改变其社会现实的真相,进而导致完全不同的发展后果,成为文化建构中的一部分。以商河县志中有关民俗风情的表述转换为例,考察种种话语表述发生转换的动因,并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此进行反思和解读,对民俗文化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小提琴艺术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乐器中的姣姣者。历史上灿烂群星的伟大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尤如百花盛开,争相夺目。各种小提琴艺术风格,艺术流派,日趋完善的各种教学体系,共同形成了小提琴艺术的音乐文化,同其他姐妹艺术一样,她是人类艺术文化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了解她,认识她,拥有她,对于发展小提琴艺术事业,丰富和开阔广大小提琴艺术工作者,爱好者的音乐视野显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