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0,(4):131-135
地处甘肃南部、西汉水上游的西和、礼县一带,至今还盛行一种古老的民间风俗活动——乞巧,是目前国内唯一流传完整的民间乞巧风俗,可谓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风俗的活化石。此风俗源于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整个乞巧风俗活动过程及其"巧娘娘"纸偶造像,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2.
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区划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区划的变迁周振鹤一我在《秦汉风俗地理区划》(载《历史地理》第十三辑)一文中,根据各地的风俗地域差异,将西汉各郡国分为三大风俗地域。这三大风俗地域的根本差异如果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内容:黄河中下游...  相似文献   

3.
高国藩 《文化学刊》2015,(2):30-43,2,241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敦煌唐人祭祀鲁班神风俗与《周易》的关系: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祭祀风俗及其巫术流变,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与《周易》卜卦,敦煌唐人祭祀鲁班崇尚其德与《周易》及瑶族信仰鲁班之比较。这些研究有助于推进敦煌鲁班神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在湄公河此区域各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那珈信仰。这种文化现象代代相传,已经融入该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成为该地区宝贵的文化财富。老挝语中关于那珈的词汇较多。如■等。因其身似中国龙,因此我国翻译界常将它翻译为龙王、那珈龙等。在老挝的传统风俗与节日中,有部分是与那珈信仰相关联,本文将选取老挝几个风俗节日,进而剖析其隐含的与那珈信仰相关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 ,对风俗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 ,描述了区域风俗文化的特征及内部差异 ,分析了区域风俗文化形成、演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古典时期的雅典是民主化发展的典范也是当时的著名城邦,但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高速发展,雅典也滋生出了一股与民主相悖的力量——贿赂。贿赂现象的产生与雅典当时盛行的"送礼"风俗密切相关。随着贿赂现象的不断增多,雅典人意识到了贿赂对民主政体的威胁,并开始对贿赂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贿赂防范虽然对贿赂现象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由于贿赂现象深深植根于雅典的社会生活中,想要彻底根除雅典民主中的贿赂行为还要从民族本身的文化风俗入手。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可以追溯到原始祭祀活动。在原始祭祀仪式中的乐舞被认为是人与神灵沟通的语言,也是群体意志的外化体现,这一古老的语言诉说着中国人的文明和智慧。先秦遗俗西和乞巧乐舞仪式传承至今,它用鲜活生命歌唱着远古的智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章丘的丧葬风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对其中与先秦三礼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章丘丧葬风俗的主要特点。最后比较山东章丘、费县以及陕西岸底的丧葬风俗的异同,指出三地的相同之处一定程度上源于先秦丧礼对后世的影响,而不同之处则体现了各地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张野 《文化学刊》2011,(3):132-135
沉玉风俗蕴含玉与水两种文化要素。玉的灵性与德性分别延伸出以玉事神的礼俗和以玉彰信的习俗,两者共同促进了沉玉风俗的萌生。水的润物特性则延伸出水崇拜,水崇拜的文化心理亦渗透在沉玉风俗之中。以水制玉、以玉御水、玉水相润构成了玉与水这两种文化要素在自然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0.
杨辉 《文化学刊》2009,(5):98-102
荀子倡导“移风易俗”的深刻内涵不止于概括音乐的社会作用。他以风俗之善为“美”,认为风俗美恶是国家治乱的重要表征且影响着人性发展方向,主张将礼乐教化作为主要途径,以礼教统一群体风俗,又依据声有哀乐论,论证了音乐和谐的情感在教化风俗方面的感性优势及其对礼教理性、刻意性之偏的补济作用,提出了以礼乐并举实现“移风易俗”的文化构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开端,也为汉代文化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阳 《文化学刊》2008,(5):51-55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很大程度上记录保留了古人的思维流变以及古代风俗,祭祀作为贯穿我国古代历史始终的一条线索,对于它的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古代社会,解读古书,研究古文字以及社会风俗,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傅淑青 《文化交流》2016,(12):71-74
正初秋的一日,夕阳将落,笔者在村民傅继泉、陈小香夫妇带领下,参观了位于浦江县白马镇永丰村的浙江省级文保单位——白马土库。笔者的老家就在邻村。记得幼时,在夏夜或者冬日的午后,最爱听聚在明堂的老人们兴致勃勃地讲述土库的种种传奇;出来工作后,开始对家乡的历史、风俗、文化渐感兴趣,延宕日久,终于有了这次探寻之旅。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中有关猎首风俗的记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头骨刻辞”是商人把俘获的异族的酋长当作人牲斩首祭祀祖先之后,在其头盖骨上刻上记事的文字,作为战胜的纪念。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里有一些关于猎首风俗的记载,弥足珍贵。这是研究古代猎首风俗最早的资料,跟古文献、考古和民族学材料可以互相验证。  相似文献   

14.
蹇先艾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描写了"老远贵州"的原始野蛮的风土人情和残酷风俗,展现被杀戮的人性。《水葬》不仅是蹇先艾的代表作,还是他的成名作。《水葬》的背景——桐村,是一个原始的乡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道德被异化,人们变得麻木、愚昧,对即将到来的戕害无动于衷、逆来顺受。《水葬》唱响的是人性缺失的一首悲歌。  相似文献   

15.
历代评诗者对《诗经》中关于宣姜诗歌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自汉代毛亨、毛苌到清代的方玉润、王先谦等,诗学大家都对宣姜的经历嗤之以鼻,并认为她是淫乱的典型。本文尝试从当时的社会语境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的规律从先秦的烝报婚制、国家之间利益的博弈、齐国开放的风俗及历代评诗者所处的时代局限几个方面对宣姜进行重新解读,力求接近历史真相,还原宣姜的本来面目——时代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汉代统治者在政教观念上高度重视音乐的移风易俗作用,其主要的移风易俗举措皆与音乐有关:立乐府采歌谣以观风俗、统治者遣使循行以采谣观风并教化风俗、地方循吏用礼乐教化移风易俗。但在这些举措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化始终处于缺席状态,这意味着东汉白虎观会议所确定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政策在汉代最终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体现出汉代音乐移风易俗之审美意识形态地位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7.
“斗石”游艺民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石”作为一种古老民间风俗,至今在有的地方仍然盛行,并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在一定时期曾经风行于世界各地,而且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诗歌注释的准确可靠是阅读和研究古诗的基础,唐代边塞诗以边塞区域为立足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许多诗都是诗人亲临边塞之后写下的。基于此,本文对岑参和王维的两首著名边塞诗通行的注释作了辨析,并以这两首诗的注释为例,指出注释唐代边塞诗必须要熟悉和了解边塞的地域特征和风俗民情,但也不能被地域特征和风俗民情所限,钻进地域特色的死胡同,造成对诗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20.
洪俆 《文化交流》2017,(12):73-76
正今年立冬日,笔者去采访在冬至日举行的"三门祭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祭冬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怀念,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教诲和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传递着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体现着历史的厚重和民间风俗的魅力。‘三门祭冬’习俗是中华祭祀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的一面,又有一定的自我地域特色。"88岁高龄的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