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柴玥  张璐  王姝  冷泉 《文化学刊》2013,(3):150-155
自2010年"微博元年"开始,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体,表现出了与传统纸媒所不同的活力、辐射力和震撼力,微博传播对纸媒传播的方式、模式、效应等方面都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也开始了两种传媒文化的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大连市各家报纸如《大连日报》、《新商报》、《大连晚报》、《半岛晨报》等都开辟了微博平台,本研究以上述四份报纸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开博之日起,到2012年9月30日为止,分别统计了总体微博条数和粉丝数量,并每月抽取5、15、25号这三天的微博进行数据统计和文本分类,总结当前大连报纸微博总体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温暖的亲和力,是一种具有明显传播优势的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获取资讯、信息交流、抒发情感、记录生活的首要工具。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诞生,也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了新的发展载体。高校如何借助微博新载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从"开通高校官方微博,建设特色主题微博,正确引导微博类兴趣爱好型社团,培养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四个方面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3.
微博便捷多样的参与渠道,使得人们可以更容易实现信息的及时分享与交流。微博的传播特性也使其成为网络问政的"利器"。一方面,政务微博构建了一个信息发布、舆论引导、政民互动的新平台,扩大了民众的政治参与。但另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面对微博问政的热潮,作者建议:一是加强涉及民生、司法等职能部门的政务微博建设;二是政务微博的传播内容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建立科学的舆情评判机制。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兴媒体之一的微博,以其独有的传播特点,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微博舆论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形式,在当今社会的公民自由表达和社会监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微博舆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其形成和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伦理问题,如诚信缺失、权利失衡、行为异化等等。从根源上看,这是由微博主体的原因、微博技术自身的原因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因此还需要在微博主体的伦理意识养成、微博技术的正面中介调节和社会引导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博用户呈几何式增长的态势和微博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微博在中国风生水起。文章从个案出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微博个人用户的使用心理进行探究,并运用传播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为了解微博用户的受众心理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我国网民已成为媒体受众的超大群体,微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媒体掌握着各种信息,通常自成意见领袖。就算是一张影响有限的地方小报,它们的记者和编辑一旦(通常也是)与自己所就职的媒体"绑"在一起,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成为了当地的公众人物和名人,无论何时发表何种言论,都会被受众当作来自媒体的声音。所以,慎言微博更是新闻人的一种义务,在微博上发表或转发一则涉及公共范畴的事实性消息时就必须如履薄冰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和数字媒体兴起的双重语境下,微博与传统媒体以及其它网络媒体共同构建了我国多元化的舆论格局,对国内舆论生态的意义非比寻常。微博的"舆论微动力"在政治意见、经济预警、文化主张、民生诉求等诸多方面形成舆论张力,造就了公民社会的长足进步。本文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视角,围绕如何构建微博理想言谈情境予以共时性分析,旨在对当前微博交往行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微传播时代传播载体的微博、微信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产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微传播以其独有的传播特点,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微传播时代,中国如何发展对外传播,如何使我们的国家形象更有效地传递到世界各地,如何抓住新机遇、积淀后发优势、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是具有战略性且十分迫切的问题。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微传播  相似文献   

10.
老兰 《职业圈》2012,(22):44-44
随着微博的蓬勃发展,让许多企业看到了微博传播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开始借助微博进行营销和品牌推广,随之催生了一种新兴职业——微博运营专业人员——微博营销师。  相似文献   

11.
卓越 《职业圈》2011,(1):50-51
微博提供了一个能够积聚人气的空间,却未能形成留住人气的平台。"搜狐将把微博地位提升到最高级,由我本人亲自来抓,对微博的发展将进行不封顶的投入,而且名人战略必须得走。"近日,张朝阳高调宣布微博之战开打。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传媒业"走出去"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逐步增强。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合作呈上升态势外,不同类型文化传播机构正改变以往对外传播"单兵突进"局面,开始逐步迈向"走出去联合体"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0,(10):15-16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获得了出国工作或者访学的宝贵机会。那么,在"走出去"后,这部分"海外华人"该如何借助在地优势,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如何掌握"介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是一个值得我国文化外宣工作重视的问题。为此,本论文以笔者在澳大利亚所做的中国文化传播调查为例,总结成为在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见领袖"的主要途径和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其实无论是奥运会带来的还是留下的,对于挑战与机遇,外宣工作者都有着更加长远的思考。为此,2008年7月11日,中国外文局在改造一新的报告厅举行"纵横天下——对外传播论坛"之"奥运来了"专场时,座无虚席……  相似文献   

15.
李宇 《对外大传播》2010,(10):29-30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单就"硬实力"而言,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国家对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以说,我国对外电视正处在一个绝佳的发展阶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期。但是,我国电视对外传播依然存在着"外忧"与"内患"。  相似文献   

16.
姜德福  刘彬 《文化学刊》2012,(1):164-168
基督教在近代辽宁社会的传播,除了得益于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对清王朝"教禁"的突破和辽宁社会存在其传播的土壤外,其采用的传播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今天的文化发展与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孙一楠 《对外大传播》2011,(8):26-26,32
当前,我国经贸、文化、军事等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对外传播工作方兴未艾,与这些领域相比,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工作起步较晚,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体设计和统筹协调。如果不加以足够重视和科学谋划,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很有可能成为"大外宣"战略中的"短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信息传播工程中的重点外宣媒体,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贯彻落实李长春同志关于国际台"外圆内方"外宣策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本着遵循国际信息传播规律、注重传播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9.
语言传播作为人类的一种传播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语言学还是传播学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对象来研究。对于语言的认识有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工具说,有从科学角度着眼的符号说。然而传统和主流的研究很少把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自身对于传播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出发,语言作为语境的一个因素具有着主动施加影响的地位。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非常有助于跨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步伐,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明与中国真实的发展现状,始终是困扰中国出版人、特别是对外出版工作者的一道难题。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策划并组织编辑的《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一书,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该书作为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一,将于年内出版。本文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为此书所写的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