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课文《酸的和甜的》的故事源自《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狐狸和葡萄》只写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课文《酸的和甜的》在原来故事中增加了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三个角色,有八个自然段和八幅插图,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课文的寓意也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想让别人得到”变成了“凡事要自己去体验、尝试,  相似文献   

2.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教材中的复述,主要围绕"讲故事"进行。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提供复述支架,如借助关键词、借助插图、借助故事脉络、借助个性化想象等,有效训练复述,支持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3.
"讲故事"是低年级学生语言训练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故事类课文的语文要素主要是"借助提示讲故事"。要讲好故事类课文,教师就要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借教材提供的各种支架,引导学生梳理故事内容,厘清故事顺序,丰富故事语言,完整、有序地讲述故事。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四季     
《四季》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共有4节文字和与之相对应的4幅插图。通过图和文,介绍了4季中每个季节的主要特点。课文图文并茂,文字浅显生动,富有童趣,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教学本课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借助插图,导入新课 本课有4幅插图,通过对“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的直观描绘,表现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主要特点。学生通过看图,就能大致了解每幅图所表达的意思。可用课件出示课文的4幅插图,以“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从图上知  相似文献   

5.
<正>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初看课题"螳螂捕蝉",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八字成语,想必课文就是讲这则寓言故事的。读完全文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故事中有故事,它先由历史故事引出"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再由寓言故事又回到"吴王攻楚"这个历史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像这类型的课文学生在中年段就接触过,如《争论的故事》《天鹅的故事》。那么到了六年级了,这类型的课文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有效地使用插图,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大有稗益。一、借助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适时地使用插图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学《三只白鹤》时,可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画面描绘的是湖边柳树下三...  相似文献   

7.
【案例】北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影子》教学片断:师:小朋友,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想了解有关“影子”的哪些知识呢?带着这个问题看看图,读读课文,想想自己从课文中知道了  相似文献   

8.
试教期间,我教了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刻舟求剑》第二课时。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思想。这一堂课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设置疑问,调动学习积极性:“思维始于疑问”,一开讲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给老师下面讲的这个故事取个题目。”然后,我要求他们在听故事中,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通过设疑、讲故事,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启发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分析、概括。二、运用直观教具,突破教学难点: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有些书面语言有时难于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讲了一只口渴的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水的故事,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为了便于一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材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画的是乌鸦面对口小水少的瓶子急于喝水而不得的无奈;第二幅图嚼的是乌鸦喝到水后的怡然自得,笑逐颜开。课堂教学可充分利用这两幅图,围绕乌鸦的“急”与“笑”而展开。  相似文献   

10.
《初冬》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最后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初冬季节早晨自然界景物的特征。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二年级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可采用对比的方式去安排教学环节。插图对比,了解大意,培养观察能力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并排而立,是课文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1.
训练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多样,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为例,探究"复述故事"的教学方法:借助课文插图激发学生想象,利用故事结构特点和关键词语理清课文条理,抓住课文留白和结尾等让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相似文献   

12.
《骆驼和羊》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骆驼和羊比高矮的事。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借助插图,感知课文。本课配有三幅插图,和2、3、4节课文相配。根据课文的特点,可从“图”入手进行教学。①指导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骆驼和羊来到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怎样的,他们在干什么?学生边看边说,教师随机出现本课需学生掌握的生字及新词。②对照插图,轻读课文。要求是:运用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生字所组成的词,再到田字格里去看看这些字的字形;找出课文中和图意对应的段落,想一想课文讲了  相似文献   

13.
<正>翻开苏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本,一篇篇优美生动的文字,一幅幅充满童趣的插图,无不让人流连其间。特别是《沉香救母》,用两课的篇幅讲述了一个神话故事,实属少见。这个故事源自《宝莲灯》,其实,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之前,已经耳熟能详,甚至能把故事中其他的情节和人物讲得头头是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梳理故事情节或是借助媒体教学,课堂气氛肯定会热闹活跃,但是,似乎显得冗长而缺乏实在感。如何让孩子们从熟知的故事中学出新意,学到新知?  相似文献   

14.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图”是事物的形象描绘,“文”是这同一事物的文字记载.“看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它又是步入“学文”的“桥梁”,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一种手段.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应该以图入手,再学文,然后图文对照,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中有四幅插图,分别描绘出课文四个段落中记叙的主要场面.教学时,看一幅图,结合学习一段课  相似文献   

16.
《一分钟》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小学生自己身边极为平常的事。主人公元元以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可元元就是因为多睡了一分钟,带来了20分钟的迟到。这个故事足以告诫同学们:从小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养成科学利用时间的好习惯。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体会课文中“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这句话所反映的元元的心情和想法。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在插图的内容、安排与艺术构思上都独具匠心,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如八年级语文新教材中,彩图、名画、照片及文中插图就达55幅;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也有34幅插图。编者意图很明显,让名画、照片、插图与课文语言文字相辅相成,图文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插图,将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8.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第二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写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 ,先掰了一个玉米 ,看见桃子就扔掉手里的玉米 ,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 ,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 ,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课文中配有五幅精美的插图 ,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形象化的语言 ,是触发学生想像的媒介和学习课文的凭借。教学中可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的心理特点 ,认真挖掘图中蕴含的训练因素 ,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中 ,应充分发挥教材这一“例子”的作用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这篇课文可分为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自主观察 ,试说故…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讲了一只口渴的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水的故事,教育学生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为了便于一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材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  相似文献   

20.
一、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让学生先看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黑兔和小白兔都和谁参加比赛?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给小白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