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不断发展壮大。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是在网络交际时,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通过收集近年来包含语码转换的网络语言,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网络语言的不同语码转换对其进行分类与总结,并分析语码转换的动因,旨在能使网络语言能满足网络交际的实际需求,为网络语言规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网络语言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而兴起的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其中存在着大量的语码转换现象。通过回顾语码转换的定义和对网络语言的简介,浅析了网络语言中常见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并从顺应论的角度解释了网络语言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选择的产物,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迅速发展导致了新的交际形式——网络聊天的出现。网络聊天中出现的英汉语码转换具有其独特特点,以及强调、委婉语、拉近心理距离等社会功能。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进行语码转换研究能揭示社会因素和语码转换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今世界各国间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外语.因此.在他们在交际过程中语码转换现象非常普遍。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包括各种领域.其中一个较少涉及的是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即用顺应论来研究这一语言现象.通过对网络语言中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探寻出网络语言中语码转换的使用动因.即对语...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兴起和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一种逐渐被人们利用和接受的网络交际语言。网络语言以其鲜明的特点和功能也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是他的一大特点。在将网络语言与其传播环境相结合的同时,对这一虚拟世界里的语言进行分析,并对其在各个语言环境中进行语码转换的意识程度及目的性进行解剖分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首先是追求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其次是大众追求时尚的驱使。  相似文献   

6.
在言语交际中,语码转换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同时也是上个世纪70年代起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语码转换是指说话者在同一或不同语境下选择不同的语码进行交际以达到不同的意图。语码转换更广泛地存在于双语及多语的地区和国家,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语码转换成为民族地区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网络语言和语码转换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网络聊天自身的特点,从顺应论的角度对网络语言中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并辅以大量例证。经分析发现网络语言中语码转化的使用是对语言事实、社会文化习俗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相似文献   

8.
刘咨 《考试周刊》2010,(24):47-48
语码转换是发生在持双语者或多语者进行言语交际时的一种常见现象。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纯理功能为理论基础.选取书面和口头语码转换语料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分析及理论论证,旨在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下的语码转换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语码转换现象长期以来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主要发生在课堂和社交场合中而且大学校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呈现出频率大、类型多、感情丰富的特点,因此对其探讨具有丰富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常见现象受到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学和会话分析等不同领域学者的普遍关注,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文章基于Verschueren的顺应论,拟从顺应广告的语言现实、顺应广告受众社会的社会规约和顺应商家的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对杂志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的语用功能进行尝试性研究,希望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及其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语码转换是人们言语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取得一名听障儿童在自然情景下近4个月有意义的语言样本,以此探讨听障人士交际中的多语码现象,以及语码选择和语码转换的特点、规律。结果发现,个案在交流中存在着语码转换的现象,且所选用的语码类型非常丰富,即个案在与健听陌生人及老师交流时,以口语为主;在与听障同伴交流时以手语为主,辅以口语。个案在交流中的语码选择与转换主要受交际对象、交际效果和所用词语特点的影响。建议重视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  相似文献   

12.
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根据时间、地点、内容、对象等因素的变化而换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本文从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语言认知规律、任课教师的自身能力和所处环境、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法律英语自身特殊性等方面分析了法律英语教学中应用课堂语码转换的必要性,提出课堂语码转换是教师顺利完成法律英语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所必需的一种教学...  相似文献   

13.
黎畅 《海外英语》2014,(18):244-246,285
Code-switching, a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consists of alternating two or more languages in bilinguals’ discours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examined in its oral production. For over three decades,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emphasized on its form,meaning, and grammatical patterns. However, very little research focuses on code-switching in short message form. Code switching is a quite common phenomenon. As cell phones become the communication tools used by people more frequently, short message language(SM) attracts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de switching in the SM language, it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more about its use and explore more information for our study.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言语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对语言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汉语词汇系统得以逐渐充实,主要表现为外来词和方言词的吸收,并且,外来词和方言词的吸收无一例外地都是语码转换的结果.因此,汉语词汇规范(指方言词和外来词的规范)应从发生的角度进行,即由语码转换所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人心理来决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中国学习者加工句子层面的英汉汉英宾语语码转换时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表明(1)加工英汉语码转换时,转换后的单词诱发更大P200和N400;(2)加工汉英语码转换时,转换后的单词诱发更大的LAN和LPC;(3)英汉汉英转换代价的非对称性表现在汉英比英汉语码转换产生更大的P200、LAN和LPC。据此,我们认为在句子层面存在英汉汉英宾语语码转换效应及其非对称性,并基于IC 模型与BIA+模型,构建了宾语语码转换的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语码转换”,是指人们在一次性对话或交谈中同时使用了两种或更多 的语言变体。校园,是“话码转换”的自然场所。从校园交际看“语码转换”的原因,大致有四种,即“话语转换”本身所具备的言语交际特殊功能,环境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这些原因的揭示,对认识和研究“语码转换”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断更换语码的现象.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二语习得者的语码转换具有篇章衔接功能,通过语境、指称和逻辑连接等方式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相似文献   

18.
在主体语框架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校园语境下的大学生语码转换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语码转换能力、类型和作用与所学专业相关;在课堂发言语境下他们的语码转换行为有显著性差异。希望英语教育工作者掌握学生语码转换的特点和规律,寻求恰当的语言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建议相关教育部门重视大学生语码转换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汉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保护方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海南四所开有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调查,发现海南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课堂语码转换持肯定态度。通过比较,发现海南教师课堂语码转换与内陆高校存在差异。教师和学生对母语的教学期望值不一致,英语教学中母语使用状况有待改善。海南教师应注意课堂语码转换,使其更有效地为目的语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20.
语码转换与跨文化交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语码转换是两种或多种语言变体的转换,是语言文化接触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普遍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语码转换句法简单,社会功能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人们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语码转换已经成为交际过程中的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