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凡是”和“所有”的对比,初步探讨了“凡是”的语义功能和语义特征。“凡是”是连词,其语义功能是表示总括性、归类性和条件性的意义;“凡是”所限定的NP通常不是某类事物的全部集合,而是包含一个隐性参照系,指具有某种特点的一个子集合;“凡是”不是任指,也不是逐指,而是对满足NP语义值成分的统指。  相似文献   

2.
《诗经·小雅·都人士》的文本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都人士 ,而非两个或三个人物形象 ;全诗共五章而非四章 ,首章不是所谓的“逸诗” ,而是起扬全诗的关键篇章———点明都人士的去处 ;全诗表达了女子担心自己心爱之人(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后而不得见面的失魂伤怀之情 ,而非“刺诗”、“怀旧”、“娶亲”和“怀念”之说 ;诗中“都人士”的“都人”指“都城人”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人” ;诗中“君子女”的“女”并非指女子及其大家闺秀 ,而是指做官 ,“君子女”并非指男女 ,而是指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之意。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篇文章得细细咀嚼”、“读书不要急来抱佛脚”。人们听了以上的话,一般都能理解:“咀嚼”不是指“用牙齿磨碎食物”的意思,而是指“对事物反复体会”;“抱佛脚”不是指“(烧香时)用双臂去抱住佛像的脚”,而是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上述“咀嚼”、“抱佛脚”两词语的前一个意思,乃是词的本义,后一个意思,则是词的比喻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按其生存状态可划分为三类 ,即“庸人”、“思想者”和“行动者”。‘思想者’和‘庸人’共同构成了《罪与罚》的人物世界 ,却没有“行动者”的身影。“庸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不是指身份 ,而是强调其精神的萎缩。“思想者”也不是指身份 ,而是强调其精神上的崇高意味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人的文学”中的“人”不主要指“个人”,而是指“人类”,因而他的“人的文学”不是“个人本位主义”的文学,而是“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也不是“民粹主义”意义上的“平民”。而是泛指“人类”,因而“平民文学”不是有关底层民众的文学,而是关于人类的文学。由此,普世诗学构成周作人早期文论的基本质态,而不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所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不是消极厌世的,而是积极救世的;是不象古希腊那样的一种自然哲学,而是拯救乱世的政治哲学,不是空无飘渺的玄谈阔论,而是处世立身的人生哲理。老子提出的“无为”、“不争”、“柔弱”,是指人的行为应取法于“道”的自然法则。如果局限于“无为”二字理解,忽视“无为”中蕴蓄着有为的进取精神,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义是“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不是指消费品,而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精髓,不是所谓“直接结合”,而是控制权问题。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的关键,是劳动者群体行使控制权。  相似文献   

8.
“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不是“春天”,而是指一种酒名;“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睡床”,而是指“井口的围栏”;“何似在人间”中的“何似”不能解为“怎么比得上”,而应解作“哪儿象”。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王朝已面临灭顶之灾。然而臭名昭著的曾国藩组织领导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挽救了清王朝覆灭的厄运。曾国藩之所以能使即将灭亡的清王朝起死回生,苟延于一时,史家均认为,这与曾国藩的治军有方,为政有术有关。然而曾国藩的治军、为政都离不开他会使用人才。正如同治皇帝所言:“逆首(指太平天国的高级首领)诛锄,实由该大臣(指曾国藩)筹策无遗,谋勇兼备,知人善用,调度得宜。”曾国藩也说:“鄙意以为中兴在乎得人”。“……除人才外,无一事可恃”。对于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本文拟议一二。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兹(W ladyslaw T atark iew icz)认为,东方美学是“内隐的美学”。所谓“内隐的美学”是指“美学思想并不是直接见诸于语言表述,而是首先见诸于艺术作品;它们并不是以文字而是以形象、色彩和声音表达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一些艺术作品中演绎出美学论点”  相似文献   

11.
明清八大家之一的曾国藩作为桐城派中兴大将,传承古代文学理论“文气说”,创造性地提出“为文全在气盛”的观点,并认为“气”或指先天的气质,或指人的精神力量,更多是指文章的气势神韵。曾氏在古文创作中,开拓“气盛”途径,通过声调铿锵、排偶句式、倔强个性、文章内容显现出来。曾国藩把“气盛说”扩展为“众艺相通说”,再扩大为“四象说”,超越方苞“义法说”,无怪乎成为桐城派“中兴之明主”。  相似文献   

12.
箴言     
《今日教育》2010,(10):5-5
我很是喜欢“老师”这两个字的组合所折射出的一种精神。老师的“老”字,不是年龄的分水岭,而是指“老是这样”,总是如此.始终如一。这不是悲观的宿命,而是一种守望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我们要走出以下五大误区:民主不是“为民求主”、“为民作主”,而是人民作主;民主不是多数压制少数,而是多数尊重和保护少数;民主不是否定个人,而是弘扬个人;民主不是只讲权利,而是也讲义务;民主不是追求最优的求全机制,而是保证满意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以学定教”应该源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中的“材”不是指教材,而是指人的志趣、能力。以学定教中的“学”也应该有这层意思。  相似文献   

15.
清朝曾国藩的一部《曾文正公家书》被过去官家富豪与平民百姓奉为治家的典范读书。曾国藩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即:“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早起;扫,打扫洁净;考,诚修祭祀;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鱼、猪,指参加农副业劳动)。看来,曾国藩十分注重对后代进行勤劳、勤读书、善待人等方面的教育。曾国藩有两个儿子。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要五页以上,“写”要写字一百个,“作”则是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  相似文献   

16.
张晓云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3):78-79,122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东犬西吠”不应解释为一般的陈述句:“东家的狗(听见西家声音)就对着西家叫”,而应理解为互文:“东家的狗和西家的狗相互在叫”;第三册中的“公子”不是指湘君。而是指湘夫人。  相似文献   

17.
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我们要走出以下五大误区:民主不是“为民求主”、“为民作主”,而是人民作主;民主不是多数压制少数,而是多数尊重和保护少数;民主不是否定个人,而是弘扬个人;民主不是只讲权利,而是也讲义务,民主不是追求最优的求全机制,而是保证满意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8.
袁绍平 《江西教育》2004,(12):42-42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那么怎样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呢?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动作,可以同“打”字联起来。比方“打毛衣”,这不是跟毛衣过不去,非把它好好揍一顿不可;也不是打倒这毛衣,不是打烂它,打碎它,而是恰恰相反,要把毛线编织成毛衣。文绉绉的说法是:“编毛衣。”但人们宁可说“打毛衣”。“打草鞋”的“打”,同这类似,不是跟草鞋作对,而是用草“编成”鞋子。能不能依此类推?不能。人们不能说“打皮鞋”,也不能说“打裤子”(除非你指的是编织毛线裤)。可见“打”字有点“神奇”味了。“打酱油”——这里面的“打”,当然不是打破酱油瓶,也不是编制酱油,而是“买”的意思。凡是买液体的东西,常常…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受骗     
“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清朝名臣曾国藩任官之时,素以礼贤下士著称。有一天,一个陌生人前来拜访他,此人穿着得体,谈吐不俗,言论又十分精辟,曾国藩非常欣赏。两人论及当代人物,客人分析说:“胡林翼公办事精明,别人无法欺骗他;而曾公您则是以诚待人、以德感人、虚怀若谷、爱才如命,别人不忍欺骗您,这不是胡左两人可以和您相比的。”曾国藩闻言大悦,强邀他留下,当作上宾款待。不久曾国藩又交付他一笔巨款,托其代购军火,这人拿了钱却一去不返。曾国藩跺脚叹息道:“好一个令人不忍欺!好一个令人不忍欺!”(华南理工大学魏悌香荐自《叩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