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佛教意识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日本佛教的涅榘意识、怜悯众生、以和为贵、内心自悟等意念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很大.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与他留学日本并以日本文化为诗歌创作的观照相关,也与他自幼喜爱唐诗相关.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历史背景,认为幕府末期的社会危机、"尊王论"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天皇地位的提升和明治维新斗争的胜利是日本国家神道产生的重要历史因素,对于这些历史因素的考察是正确认识日本国家神道形成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若将郭沫若早期戏剧与日本歌舞伎进行比较,不难看出,郭沫若早期戏剧具有日本歌舞伎的四情变化范式、舞台节奏多“问”、舞台解说有“点”、舞台布景多层次等特点。所以,要很好地欣赏郭沫若早期戏剧,应该掌握日本歌舞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氏神信仰是重要的心性原像,作为民族宗教的神道更是构成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基础。自幕府末期起的近一个世纪中,日本的天皇政府对神道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化改造。改造后的神道具有了明显了政治特征,成为宗教性的政治制度,是天皇统治的思想基础和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神道的政治化改造之所以得以顺利完成,主要依靠两个必要条件:神道教义内生的政治基因与日本天皇政府的政治诉求。尽管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民主改造瓦解了国家神道,但神道对日本的影响仍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不仅仅是一场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在意识形态领域围绕神道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开始了对明治维新经验的研究。他所主导的戊戌变法,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样板进行的。康有为关于日本经验介绍的著作或文本,很少着笔介绍日本神道,甚至断言日本神道乃“东夷之旧俗,无足观焉”。为何康有为会对日本神道做出如此评价,其背后又折射出康有为怎样的宗教观?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基于这一问题,梳理和分析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日本变政考》等相关论著中关于日本神道的言论,可以发现,康有为对于日本神道的理解既有与前人一脉相承之处,又带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时代关心。  相似文献   

7.
神道,作为日本人精神构造的核心,主张"神人一致",将人类社会的所有成果视为人类自身的努力和神的护佑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基础上形成的日本人的劳动观和共同意识作为集团力量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神道的所谓"造物"的"产灵"信仰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在考察中发现这种信仰里的"造物"和"污秽剔除"观念成为"生产优先"理念的源头,支撑着日本经济、产品与技术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艳梅 《文教资料》2009,(30):73-75
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日本文化是非理性、重实用的文化,更有把日本文化归为实用主义文化的观点。这类判断的理论依据是日本本土的非理性神道。本文在对这一普遍认可的理论学说作更深入的探讨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了日本本土神道与日本文化特质的关系,并阐释了神道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自明治时期开始,日本天皇制政府通过对传统宗教———神道教的人为改造,将其上升为国家神道,使之成为维护天皇统治和对外侵略的精神工具。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靖国神社作为国家神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向国民灌输法西斯军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作用。尽管二战后日本的国家神道体系瓦解了,但通过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可以看到国家神道沉渣泛起的种种迹象。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的过程中,以神道教作为其侵略扩张的理论依据,蒙蔽、驱使日本人民为其侵略战争服务;以传播神道教为手段,麻痹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