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梁实秋是台湾硕果仅存的一位“五四”以来活跃于文坛的老作家,其散文小品以典雅简约的风格而标彪文坛,成为台湾散文界的一代宗师。梁实秋,1901年生于北京。14岁小学卒业后考入清华学校,8年后毕业游美,插入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4年级。1924年大学毕业,赴哈佛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各肄业一年。1926年回国,先后应聘为东南大学、暨南大学教授。次年新月书店在沪成立,刊行《新月》  相似文献   

2.
陈丹 《考试周刊》2008,(12):20-21
本文立足史料,试图挖掘出新月诗学的一些特质,使其更加丰满地呈现出来.新月诗学不仅仅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而且汲取了西方诗学的营养,可以算是中西合璧的宁馨儿.此外,自倡导新月诗学之初,新月派标榜的就是要治愈病态的中国文坛,并且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懈,从中也可以窥知新月诗论家的抱负.  相似文献   

3.
自觉的形式意识或艺术自觉是新月派的一个醒目标记。与其理性稳健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态度一致,新月派致力于为新文学建章立制、确定规范,在艺术追求上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倾向。新月文学以精严的法度纠正了当时文坛粗陋散漫的弊端,对提高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点赏析何其芳(1912—1977年),原名何永芳,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受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和以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影响。1936年,他与同校好友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广泛关注,获1936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是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有名人物,主编过<诗刊>、<新月>等文学刊物,著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多部,是很有才华的作家.可惜的是,正当风华正茂之际,因飞机失事逝世,享年只有35岁.   ……  相似文献   

6.
新月派仅有的两位女诗人——林徽因和方令孺,跟那些过眼云烟的时髦著述者相比,她们的作品数量也许微乎其微。然而,由于她们的创作别有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星空里,如慧星横空,曾留下一抹光华,令人难以忘怀。本本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上各种文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月派也应运而生。它跟当时的许多文学流派一样,一方面,植  相似文献   

7.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 何其芳(1912-1977年),原名何永芳,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受到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和以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诗歌的影响。1936年,他与同校好友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广泛关注,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他们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诗人“。1938年何其芳与沙汀、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黄艳芬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1):10-11,24
皖籍"新月派"诗人朱湘以诗歌蜚声于现代文坛,但是他以《中书集》第一辑为代表的散文创作远离启蒙和革命文学语境,侧重个体经历书写和个性描述,风格宁静平和,笔调从容随意,集中体现了他的"文学便只是一种高声的自语"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初期,左翼文艺阵营取得了批判新月派的胜利,击败了“民族主义文学运动”,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文艺主张。“自由人”的胡秋原标榜自己:不站在任何阶级的政治立场,对各个阶级、各种流派的文艺不加赞否,宣扬自己站在“自由人的立场”,是“对政治外行的人”。苏汶则标榜自己是在“左翼文坛那样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胡秋原那样的“智识阶级的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33-39
尽管新月同人一再否认自己有派,然而从他们的诗歌文化资源、诗艺主张、活跃时间、艺术阵地和彼此联系来看,新月有派毋庸置疑。新月派的前身新月社是一个松散开放的团体,虽未实现徐志摩戏剧救国的文化理想,却在客观上促成了他与闻一多及清华四子在新诗创作上的联手,由此正式形成了新月派。新月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据守北京,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试验格律诗歌,发表诗学主张;后期南下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学文》等杂志,发展文学之余兼及政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作家中,从漫画创作而步入文坛,进行散文创作,并始终坚守这两块阵地,取得辉煌成就的,除了丰子恺以外,再无第二人了。从1921年发表在《我们的七月》上第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开始,丰子恺接连出版了《子恺漫画》、《子恺画集》、《学生漫画》、《儿童漫画》等数十部漫画集,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漫画史上的开山地位。稍后于他的漫画,丰子恺的散文创作也因其独特  相似文献   

12.
《新月》在1928年问世之初本是个文艺刊物,因为曾发表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人批评时政文章,暖暖的一弯新月,在如磐的夜色中,看上去却如钩一般的锋利,幽幽地闪着青光,新月从此不仅是抒情诗中的新月,而且获得了思想史、言论史的意义。梁实秋晚年,在海峡的对面,遥望似水流年,写过一篇《忆新月》:《新月》杂志在文化思想以及争取民主自由方面也出了一点力。最初是胡适之先生写了一篇《知难,行亦不易》,一篇《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这两篇文章,我们现在看来,大致是平实的,至少在态度方面是‘善意的批评’,在文字方面也是温和的。可是那时候有一股凌厉的政风,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1931年飞机失事后,为了纪念徐志摩,《新月》月刊第四卷第一期出了“志摩纪念号”,其具体出版日期不详。相关资料关于其出版日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通过查阅《新月》第四卷第一期刊登文章的写作日期、其他文献资料对《新月》第四卷第一期文章转载的记录以及《新月》第四卷第二期至终刊的出版日期,认为《新月》第四卷第一期“志摩纪念号”出版日期为1932年8月1日。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多将女性与月亮相联系,《穆斯林的葬礼》也以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隐喻主人公新月的悲剧命运。在伊斯兰文化中,新月却是崇高、清静和希望的象征。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新月”意象是一游离于以上两种“新月”意象之外的第三种存在,它揭示了文本的间性特征。这有助论者从《穆斯林的葬礼》对《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爱情传说的继承与创新,从文本与《金锁记》、《伏羲、伏羲》等文本的互文关系入手分析新月爱情悲剧的成因,为《穆斯林的葬礼》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回忆林徽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徽因, 1904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林长民在辛亥革命后,曾担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为民初立宪派名人。林徽因早年曾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受一位英国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学建筑。后来,先后到英国和美国读大学。 1928年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同年 8月,和梁思成一起先后在东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任教。 30年代初在“新月诗派”影响下,活跃于文坛,展示了出色的才华。她的诗玲珑剔透,以充满意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表达细腻、精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新月诗派作为现代中国新诗的一个流派,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因而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作为新月诗派典型诗人的徐志摩,其对新诗的探索和创造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新月社与新月诗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按徐志摩发起成立的本意是想在艺术界或政治思想界开辟新路,因而它是一个有一定文化倾向的重要文学团体,最初以《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为园地。1925年,徐志摩授编晨报副刊,开辟了《诗镌》专栏,新月社作家就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活动。ITh年春夏,留美回国的闻一多与徐志摩共同耕耘《诗…  相似文献   

17.
内江市一考生 窗户仍然是半掩着 。 灰蒙蒙的屋里似乎没有残留着当年的欢笑 这间屋陪 。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七年 无知的七年 天真的七年 彩 、 、 、色的七年 如今 曾经生活在这里的男孩已经长大 七年 。 , 。后的今天 我回来探望这老房子 , 。 窗台上有两块木块 它们原是一块新月型的装饰物 。 。断裂的新月 使我想到了阿 他是送我这个新月的人 , A。 。依然记得他送给我新月时的那股兴奋劲儿 黑黑的小手 : ,蓬松的头发 张着一天到晚叽叽喳喳的嘴 阿 总…  相似文献   

18.
新月文学社湖南省桃江县源嘉桥学校新月文学社成立于1999年9月。成立之初,社员只有二三十人,刊物也是手工刻印的。经过7年多的努力,新月文学社终于走出了一片天地:近三年,社员每年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作品20多篇,在国家级作文比赛中获奖人次每年超过30人。在桃江县文学社团评比中,新月文学社次次是优秀文学社,刊物年年是一等奖。在全县文学社会议上,社长文柳英老师还代表新月文学社作了经验发言。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新月文学社会在广袤的天宇中留下美丽的身影!  相似文献   

19.
《〈新月〉的态度》是由徐志摩执笔的《新月》发刊词。历来论者都把它视为“新月社”向左翼文学运动进攻的宣言和理论纲领。重新全面审视“新月派”,仔细研读“发刊词”,窃以为其并非如一般论者所说全部是针对“左翼文学”的 ,其实它对国民党当局维护的封建文学及封建复古派同样也有指斥。当然 ,其主要矛头指向了“左翼文学”则是无疑的。以往对“发刊词”认识的偏颇 ,一方面是因为《〈新月〉发刊词》正好出现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度倡导之时 ,而“新月派”即“新月社”,其主要成员又有胡适、梁实秋等人 ,其政治态度、文艺思想与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一文引发了30年代文坛上引入瞩目的京派与海派之争,这篇文章是沈从文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期间酝酿、构思而成。作为京、海之外的城市文化“第三极”,青岛在“京海论争”中的意义却未能在文学史上彰显出来。以国立青岛大学为中心,细致梳理沈从文与梁实秋等新月派同仁的文学理念及其异同,可以更准确地考察、分析后期京派文学观的形成背景及其复杂构成,亦可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生态产生更深入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