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初学外语的方法可归纳为“四到”、“一默”、“多反馈”。所谓“四到”,即眼到、口到、耳到、手到。读外语时眼要盯着外语书,口要大声读,耳要仔细听,手要动笔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书读准,语音真,记忆快,动笔灵。  相似文献   

3.
有则谜语的谜面是“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要求打一字,其谜底是“聪”,即“聪明”的聪。细细玩味这个谜语,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道理。“聪”的确是由“耳”、“眼”、“口”、“心”四个部件构成的,使人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在学习时,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发音、思维各个器官的作用,全方位投入,才会变得思维敏捷而“聪”,也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基于这种思考,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耳到”,即课堂上要专心听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认…  相似文献   

4.
“读”是学习、理解语言的基本方式 ,是背诵、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也是规范、运用语言的基础。所以 ,从形式上讲 ,“读”不仅仅是“口”的活动 ,而应是眼、耳、脑共同参与所进行的协调一致的活动。从效果上讲 ,只有眼、耳、口、脑共同参与 ,“读”才能进入意境 ,再现画面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沟通汇融 ,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因此 ,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 ,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小学语文教学加强读的训练 ,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为什么读1 .“读”是学习语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不读…  相似文献   

5.
“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要使学生把书读得有声有色,有神有形,有滋有味,教师在导读时应做到:让学生每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充分体现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在训练学生读时,应使其做到口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画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产生读、思、议、画、说、写、感、悟综合共振效应。  相似文献   

6.
商在敬 《新作文》2004,(6):14-14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经常被我们语教师引用:“写完后至少读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可以说是作这种“产品”完成之后的第一道“检验工序”,“检验”方法就是“读”——由“口”到“耳”.口里读出来是不是“顺”?耳里听进去是不是舒服?——张中行先生在《作杂谈》中将《顺口和悦耳》专门列为一节。是很有见地的,实在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7.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我们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后.语文阅读课上.很多教师都采用了“以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教法.他们“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领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这一教法确实是可取的。心理研究也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读还能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同时又是眼、耳、口、脑协同的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过:“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可见,重视诵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伺发挥“读”的妙用呢?我认为可以从学生实际与教材出发,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都十分重视朗读背诵的语文教学传统。夏丐尊先生强调变“阅”为“读”,以培养语感,他说“要领略文字的气势,会诵是惟一的途径”。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相似文献   

10.
有则谜语的谜面是“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其谜底是:“聪”。细细玩味这个谜语,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道理。“聪”的确是由“耳”、“眼”、“口”、“心”四个部件构成的。由此我想到,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也必须要具备“长长”的耳朵、“亮亮”的眼睛、“会说”的嘴巴和“善思”的心灵,因为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语言、思维各个器官的作用,全方位投入,才会耳聪目明,才能极大的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有则谜语的谜面是“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其谜底是“聪”。细细玩味这个谜语,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刻道理。“聪”的确是由“耳”、“眼”、“口”、“心”四个部件构成的。由此我想到,一个聪明的班主任也必须要具备“长长”的耳朵、“亮亮”的眼睛、“会说”的嘴巴和“善思”的心灵,因为只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语言、思维各个器官的作用,全方位投入,才会耳聪目明,才能极大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认为语文教师无非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是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反复玩味”课文,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人情的读,才能品出味来,即“读中悟其神”。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读入手,培养学生“读”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3.
朗读,语文教学的真谛□上海李成读写听说●●●●“文科要读,理科要练”已成为多数教师的共识。这里的一个“读”字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朗读又是阅读的重要方式。分析朗读时的心理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朗读是以强调眼、脑、口、耳同时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以读为本,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宋朝的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相似文献   

15.
园长在听课中应努力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口到”。所谓“眼到”,就是要仔细观察,眼观六路,明察秋毫,教师、幼儿要尽收眼底。观察课前的准备、环境的创设、教师的教态、幼儿的学态、活动的气氛、座位的安排、教师的操作演示、环节的...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好的朗读,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韵,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对学生积淀语感、提升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小学低年级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尤其要大力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让“读”来占鳌头,让“读”更具匠心。  相似文献   

17.
记忆五法     
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记忆培训,效果显著。 一、五官并用法 记忆实质上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所以,靠多种感官感知比单靠一官感知留下的痕迹要多要深。基于此种认识,我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使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防止只用眼看,不用手写,只用口念,不用心记。做到口到、手到、眼到、耳到、心到,看、听、读、写、想并举,眼、耳、手、口、心并用。古今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人们不断反思语文教学,许多传统的方法被重新抬到了很高的地位。比如诵读,就几乎被人们当成了语文学习的法宝,在不少语文教师看来,语文阅读教学大可一读了之。其实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大力主张诵读的朱熹说:“余常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到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是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能到乎?”如果上溯得远一点,我们会发现荀子也是这样看的“: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就告诉人们,诵读也好,听讲也罢,关键是学习的主体要  相似文献   

19.
“眼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身到”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方法。教育之本,德育为先。而班主任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是学校的主要德育工作者,要使其工作能与时代合拍,必须“到”字为先:  相似文献   

20.
健美操是集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运动。笔者总结使用了“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四到”教学方法,结合小组协作教学、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引领学生如何学好健美操、热爱健美操,提升学生自身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