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诗歌又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美读法、专题法、活动法等讲授形式,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品读的能力和兴趣。下面结合具体的课例简要地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
诗歌语言是文学语言宝库中的珍珠和钻石.诗歌语言具有形象性、凝炼含蓄性、音乐性、抒情性等审美特质.诗歌所具有的抒情美、含蓄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对语言的运用提出了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更高的要求.诗歌语言以它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内容美招引着我们去欣赏品味,从而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3.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这也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语言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及感染力.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活动中,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指导,通过古诗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细节是文学文本的细胞,文学文本中的细节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精细性。细节在叙事性文本和抒情性文本写作中所呈现出的艺术功能,成为我们从细节切入文学文本的可能性。通过对中学教材中几个名篇的解读示例,具体地阐述从细节进入小说、散文和诗歌文本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形象思维,哲理是逻辑思维.优秀的艺术品,往往兼具抒情性和哲理性.哲理诗歌,既能启迪人的思维,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不断出现以古代诗词为背景材料的命题,这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但高考题和哲学教材中的诗词,都以古代诗词为主,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较少.下面摘选几首现代哲理诗歌和外国哲理诗歌供有兴趣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对诗歌产生激情、敏感和直觉;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一首首清新优美空灵的诗歌;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相似文献   

8.
宋诗特殊风格的形成 ,应从诗歌创作的内部发展规律和诗人的创作实践来深入探索。仅仅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 ,而必须走创新之路。宋代文坛诗歌功能的分工 ,标志着诗歌抒情性由诗而向词的转移 ,而诗词由分工而合流则是中国文学注重社会功利性的民族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客观的经济形态出发,论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不同特点,从民族文化大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重客观再现,重叙事性逻辑性和创造性,以及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重主观表现,重抒情性领悟性和继承性的社会历史根源.主张中西方文化交相融汇有机结合,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太康"文学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由于诗人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舒适的环境中,士人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梗概多气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但是,"太康"文坛并不冷落,无论作家还是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尤其是诗歌,在士人生活中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文学的抒情性,在主观意识上比前代更为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自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隐喻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媒介。诗歌是隐喻的海洋,该文以舒婷《致橡树》为基点,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光辉诗篇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强烈的抒情性是屈原诗歌浪漫主义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这种浪漫主义抒情性可以说已经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感情之强烈,抒发之充分,篇幅之宏肆,淋漓畅达,曲折反复,一唱三叹,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这种强烈的抒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呢?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笔者认为,诗人作品中的那种强烈感情的抒发,基本上是建立在坚实的叙事基础之上的,即通过叙述的形式来表现的。屈原诗歌中的叙事性,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其浪漫主义本质特征之一的强烈的抒情性赖以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武辉 《现代语文》2006,(1):79-80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它不仅种类繁多,形式优美,而且在反映现实和表情达意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诗歌的抒情性很强,语言也极为凝炼,诗歌抒发情感主要体现在诗歌的形象塑造上。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除了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以外,诗歌在形象塑造方面更为独特。  相似文献   

14.
诗歌艺术的抒情性决定了它与浪漫主义的密切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浪漫主义的误读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精神的张扬,但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中仍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强度、厚度和力度,这在政治热情激荡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学反响。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现代分类学意义上的两大文学样式——诗歌和戏剧很难截然区分。况且西方文学史上凡是戏剧成就最大的时代也就是其文学发展的顶峰阶段,而且这样的戏剧样式往往是诗剧。甚至还有人认为“戏剧是最高级最完全的诗歌形式”。与中国古典诗歌刻意追求抒情性或意象性的审美趋向不同,戏剧性的美学要求则成了西方其他文学样式(诗  相似文献   

16.
曹植的英雄主义情结在其诗歌中有着非常生动的反映和形象的写照。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文章探索曹植诗歌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重新认定了其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曹植本人的出身、思想构成等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肯定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客观的经济形态出发,论述了中西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不同特点,从民族文化大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形成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重客观再现,重叙事性逻辑性和创造性,以及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重主观表现,重抒情性领悟性和继承性的社会历史根源。主张中西方文化交相融汇有机结合,以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曹植的英雄主义情结在其诗歌中有着非常生动的反映和形象的写照。揭示了诗人在曲折的人生历程中承载的孤独与寂寞、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不懈的理想追求。文章探索曹植诗歌中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情结。重新认定了其诗歌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曹植本人的出身、思想构成等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肯定了其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认知的工具。本文试从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20.
抒情性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但诗歌的抒情性又往往与写景联系在一起。对于这种诗歌,我们该怎样鉴赏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四个步骤来进行:一、察景;二、观情;三、探源;四、明旨。下面,我们就以刘禹锡的《石头城》为例,来谈谈这种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