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感谢自然,使我感到了自己,感到了无数生命和非生命的历史;我感谢自然,感谢它继续给我的一切——诗和歌。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紧迫的征战中,在机械的轰鸣中,我仍然用最美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是你的。——顾城《学诗笔记》我是仰慕着顾城这样虔诚的诗人的,每次读到他的诗,都会有种温暖的感觉。在他的诗里,我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派代表人物顾城以其童趣的语言,纯美的想象,五彩缤纷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童话之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然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顾城用死亡终结了一个异于同时代朦胧诗人的生命.深入剖析这场梦幻式童话世界坍塌瓦解的悲剧,从顾城诗中的童话王国所萦绕的悲剧氛围、童话王国幻灭的悲剧缘由以及悲剧的必然结局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现顾城真实的内心世界,更有利于我们真切地去感受一位用整个生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3.
《顾城的诗》构筑了一个童话世界 ,这个世界由童心、自然和自由构成 ,循着顾城的生命足迹 ,可以发现诗人构筑这一世界的动因及其悲剧结局的必然。希望在诗人带给世界的震撼平静之后 ,我们能比较公正、客观地评价其创作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4.
顾城(1956--1993)北京人。12岁辍学,70年代开始写诗。1987年出国。后隐居新西兰激流岛,1993年自杀。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的诗》《顾城诗全编),长篇小说《英儿》等。这里选择《生日》和《白夜》进行赏读。  相似文献   

5.
童话代表着人性所能企及的高度和深度,顾城的童话风格在当代中国诗坛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作为童话诗歌风格带有某种标志或起点式的诗人,顾城成为“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本文从深刻的民族意识、生命意识和灵性意识,来解读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6.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个事实:作为诗人的顾城在他生命最后时刻的表现是不那么光彩的,是远离诗歌的一种纯病态行为。所以,顾城的死不能算是他精神上的涅般木和殉诗,而只是一个杀人者带着幻灭和忏悔之情的自戕。既非“天才”的陨落,亦非“童话”的破灭。今天,当我再次提及这个  相似文献   

7.
别 三点导读     
美点赏析顾城(1956-1993),祖籍上海,生于北京。70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  相似文献   

8.
作为朦胧诗派的魁首诗人,唯灵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顾城以一颗童心,创作了无数童话般的诗作。因为独特的看待世间万物的视角,顾城的诗,总是带有纯洁的想象色彩,而这种色彩体现在阳光、白云、山峦和小兽等不同的意象上。顾城运用象征隐喻、抽象变形、感觉沟通、物象重叠、物人转换、因意取向、省略跳跃的表现手法,借由意象表达出作品独有的意象魅力。顾城的诗歌中意象表达充满了其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强烈的童话色彩与深入的自我表现的美学色彩。  相似文献   

9.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初读这首诗时,还是年少时。那时的我还在觉着琼瑶小说里的情情爱爱是那么的波澜壮阔,甚至不停地对金庸老先生笔下的各色痴男怨女做着不同的分析。当时的世界观只能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自然而然地对顾城的这首诗,只能简单地理解为,哦!又一个,三角恋。现在,不敢说自己的阅历增加,只能是阅读量增多。知道了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想在大  相似文献   

10.
顾城童年时即富有敏感的诗的才情,他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描画着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开始了自己纯真的独唱."文革"使顾城被动地进入他的天籁世界,其独唱中掺入了再也抹不去的忧伤."文革"后顾城曾加入时代的合唱,终因过于敏感和脆弱而无法与周围世界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使得顾城更加自恋,更加沉迷于自己心造的幻象世界,这注定他再也走不出自己的独唱了.  相似文献   

11.
隋双双 《文教资料》2014,(18):16-17
顾城作为一个天才诗人,精神极度分裂,加上本身具有的狂暴倾向容易使他在情绪激动的时刻做出丧失理智的事情。顾城的性格决定了他对于自己妻子的婚外情不能容忍,而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双重打击使他的死亡情节更加浓厚,所有这些造成了顾城杀妻后自杀的悲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顾城的自杀与诗无关,他的死主要是伦理和个人性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顾城的诗歌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颜色意象,这些颜色意象在他的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表达作用。从顾城诗歌中的颜色意象入手,通过对他诗中的颜色意象的分析,去解读颜色意象在他诗歌中所起到的不同凡响的作用,进而走入他的诗歌及其思想世界,探寻他的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顾城,20世纪中后期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生涯主要分为(1964-1974;1975-1984;1 985-1 993)三个阶段。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80年代,顾城以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称;但是,也就是这位表面柔弱、内心忧郁多情的诗人,用利斧砍死了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女诗人谢烨,而后走向生命的终点,引起诗界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14.
寻找吾梦     
"爸爸,爸爸,我又想出来一首诗……"八岁的儿子顾城,每天从西直门小学放学回家,就沿着曲曲折折的楼梯、长长的甬道奔跑着,推开房门扑到我的面前.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顾城自选代表作中的一篇,但有些地方存在着粗糙化、庸俗化的理解。在诗中,顾城建造了一个至美的世界,却表露出自己心灵的脆弱。关是诗人的全部,因而竭尽守护,但由于脆弱,诗人流露出恐慌和惧怕的情绪,二者的交织隐伏是全诗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16.
李彦文 《邯郸师专学报》2003,13(2):18-20,22
顾城童年时即富有敏感的诗的才情,他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描画着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开始了自己纯真的独唱。“文革”使顾城被动地进入他的天籁世界,其独唱中掺入了再也抹不去的忧伤。“文革”后顾城曾加入时代的合唱,终因过于敏感和脆弱而无法与周围世界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使得顾城更加自恋,更加沉迷于自己心造的幻象世界,这注定他再也走不出自己的独唱了。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论的相关性等角度观照,顾城尚未发表过的一谈诗书简的重要性,取决于顾城生平事迹系统与此简本身内容的重要性。此简重要性表现:(1)此简是一种与具相当重要性的顾城生平事迹系统相关的重要存在;(2)其本身内容具带学术性重要史料价值,将其发表有助于使顾城研究等步入更趋全面、深刻的优化境界;(3)今年正值顾城诞辰55周年,于今将其发表能昭示一种独特纪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较早的一篇谈到诗歌创作的文章中,顾城说:“最早使我感到诗的是什么?是雨滴。……我知道了,一滴微笑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净化一切。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比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更纯、更美。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顾城《学诗笔记》)因此,顾城避开了直接去抒写爱情、友谊、人生哲理等等这些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是构筑了  相似文献   

19.
顾城(1956-1993),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版诗集有《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新诗》等。“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最具代表性的“朦胧诗”派的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晓斌等。在艺  相似文献   

20.
他们说顾城     
“爸爸,爸爸,我又想出来一首诗……”8岁的儿子顾城.每天从西直门小学放学回家,就沿着曲曲折折的楼梯、长长的甬道奔跑着,推开房门扑到我的面前。小小的心脏在剧烈地跳动。他大喘着气把他的诗背给我听——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