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一个谜一般的诗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孤独之中。狄金森的孤独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对19世纪新英格兰制度宗教的反叛。生活在清教主义的环境中,狄金森渴望得到上帝的认可和保护,以此获得信仰上的归属感。但是,在面对上帝能否救赎死去的灵魂的问题上,狄金森在最早时期就对上帝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她认识到了上帝的冷漠、无能、虚伪以及残忍。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狄金森始终生活在矛盾中。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独身一生。在矛盾之中,她总在为如何既保存自己的真实又适应社会的规定而塑造着自己。  相似文献   

4.
艾米莉·狄金森始终生活在矛盾中.她是基督教的叛逆者,却构想着自已心目中的上帝;她热爱自然又害怕自然;她追求真爱却独身一生.在矛盾之中,她总在为如何既保存自己的真实又适应社会的规定而塑造着自己.  相似文献   

5.
狄金森的诗歌中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文化特质,诗歌借描写上帝、宗教、天堂、永恒、不朽、信仰展现了自己对宗教的体悟和感受;从诗歌的形式来看,她效仿赞美诗体,频频使用与宗教密切相关的词汇,诠释了独特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从未成为教堂中的一员,也未步入婚姻的殿堂,却创作了大量以宗教、死亡、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她以女性的审美眼光构想了心中的上帝与天堂,颂扬了完美的爱情,追询了"永恒"的本体论意义.她的诗歌在语言、韵律、题材等方面打破了诗学常规,越过了男权文化的樊篱.无疑,女性主体意识主导了她对男权压抑的颠覆行为,支撑着她毕其一生构建幻美女性乌托邦,获取阴性欢愉.  相似文献   

7.
狄金森一生苦苦地追寻爱情,却终老独身;她渴望成名,但在世时仅发表几首诗;她从 小深受宗教的熏染,然而终生未成为基督徒。狄金森的一生充满了痛苦、矛盾和压力,她的诗歌再 现了她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8.
徐海霞 《考试周刊》2009,(44):34-35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在美国乃至世界诗坛独领风骚。她终身未嫁,然而从她的爱情诗中我们却能读出她对爱的丰富感受。狄金森的爱情诗中既有对爱的炽热渴望,又有对爱的怅然无奈。狄金森未嫁的现实与爱情的诗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对狄金森的爱情观在诗歌与现实中的矛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她一生归隐幽居,却为后人留下了近1800首别具一格、内容丰富的诗歌。文章通过分析狄金森的代表性诗歌,考察她对生活、友爱、自然、上帝、死亡和永恒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期窥视这位女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阐明了她是一个勇敢执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10.
李元 《考试周刊》2011,(45):15-16
狄金森被称为是"隐居的白衣修女"。她的诗朴素纯真如孩童,她渴慕爱情却孤独一生。艾米莉的诗里有忧郁如海,她的语言会热烈如火;她会冷静地谈论死亡,她会愤怒地斥责上帝的不公。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她内心恐惧、忧伤、渴望和挫败感的复杂情绪的纠结增添了她的诗作的魅力。艾米莉穷尽一生追寻理想的爱情,思考爱与生命的永恒,探索生命与死亡的真谛,她用寻找爱的眼睛发现自然中的美。  相似文献   

11.
拜伦与狄金森都认为:上帝内心残酷、行事荒谬、专横暴戾、待人不公、无所不在但不可接近。他们观点的共性源于他们所处共同的环境世态和相似的个人宗教经验。不同于拜伦笔下对上帝的彻底否定与批判,狄金森诗歌中的上帝偶尔也以完美的形象出现。这是由于他二人性别身份不同,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各异。  相似文献   

12.
在多种元素互容、互知、互识、互惠、互补、互用的当今社会,采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的观念这种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读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通过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爱情、宗教、名利三方面主题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她的独树一帜的思想火花使艾米莉·狄金森堪称为一位“反熵的英雄”。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用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展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的作品中含有大量哲学和宗教方面的元素.艾米莉·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摆脱了男性文学标准的束缚,勇敢地探索自己独有的世界和精神家园,女性的独特处境和视角使她拥有了不同于男性的语言和文风,从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观.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本,尤其是宗教主题方面的文本,可以帮助构筑女性主义文学传统的框架,发展一种建立女性经验之上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人们往往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反映的主题把她的诗分为爱情诗、死亡诗、自然诗、宗教诗等,笔者认为狄金森的诗有一些表现的是性爱的诗,和单纯表现爱情的诗是有所区别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升华说",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性爱诗,诗人采用了意象,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对性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她对情爱、性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5.
森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女诗人,她的死亡主题的诗歌长期以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也出现了从多个角度进行的评论和阐释,本文也拟对其死亡诗歌中独特的意象、诗歌中反映出的作者对待上帝的态度、以及作者对永生的认识等角度进行解读,以期对这位神秘的美国女诗人对待死亡的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宗教态度有个更为清楚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艾米莉·狄金森的宗教观有着明显的嬗变轨迹。其早期信件与诗作中神的缺席与中、晚期作品中神的无所不在折射出她从宗教异端到信徒的变化,但她心中的神不同于基督教义中描述的神,带有明显的狄金森理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是与沃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同时代的一位女诗人。当惠特曼以他奔放的自由体诗名声大作时,狄金森却一直默默无闻,几乎一生都呆在马萨诸塞州的艾默斯特小镇上,足不出户,从事平凡的家务劳动。她利用闲暇时间,致力于写诗宣泄郁积在心中的种种感想,却无心发表。她一生中共写了1775首诗歌,生前仅发表其中的七首。然而,艾米莉·狄金森在她去世三十年后重新发现,意象派视她为先驱,现代主义的诸多派别对她也十分推崇,她的声誉因此日见上升,艾米莉·狄金森现在已被当之无愧地公认为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多种元素互容、互知、互识、互惠、互补、互用的当今社会,采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的观念这种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读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通过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爱情、宗教、名利三方面主题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她的独树一帜的思想火花使艾米莉·狄金森堪称为一位“反熵的英雄”。  相似文献   

19.
外祖母的上帝永远与她相随,她甚至会对牲畜提起上帝。不论是人,还是狗、鸟、蜂、草木都会从于她的上帝。上帝对人间的一切都是一样的仁慈,一样的亲切。酒馆的女主人养了一只猫,又馋又懒,还特别会巴结人,有一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个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原因,艾米莉·狄金森对自然的态度是乐观向上和悲观失望两种矛盾对立的自然观同时并存。她笔下的自然既慈爱友善又残忍无情;既带给人类愉悦与和谐,又给人类以伤害。狄金森的自然诗是她的心灵折光,透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体味到狄金森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