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观众对前苏联电影并不陌生。《列宁在十月》、《静静的顿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一批优秀影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恐怕现在很少有人说得出又寸俄罗斯今天电影的印象。俄罗斯电影业怎么啦?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不久前参观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相似文献   

2.
在风光秀丽的莫斯科城西南的列宁山上,矗立着一簇雄伟壮观的建筑柽群,其主楼顶端高耸八云的塔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永远给人一种神圣、震撼的感觉和进取、向上的冲动,这就是俄罗斯最高学术殿堂、俄罗斯科学及化教育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大学。  相似文献   

3.
红场寻梦     
去年8月,我随着中国儿童歌舞团赴俄罗斯,在短暂的演出间隙,我来到莫斯科红场。这个曾唤起世界觉醒的地方,曾孕育几代英杰的沃土,曾是我童年、青年多少次梦游的神秘所在,如今终于以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受到她的存在。8月的莫斯科,阴雨绵绵,透着丝丝的寒意。古炮走近克里姆林宫的高大院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宫墙下的一挑战炮。导游小姐告诉我这是1812年俄法战争的战利品,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惨败在莫斯科城下,这些缴获的战炮成为俄罗斯的骄傲。在这挑战炮对面的广场上,还有一门最引人注目的古炮,乌黑经亮,炮筒短而粗。炮身前面…  相似文献   

4.
永恒的纪念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逝世后,许多工人、农民、干部,乃至学生,纷纷投书莫斯科的报社编辑部、掌管文化的苏维埃机关和党中央委员会,建议永远保存对领袖的纪念。在所有的信件和电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保留列宁的遗体,好使他们能够瞻仰他。 1924年1月24日,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作出决议:“(1)将安放列宁遗体的灵柩保存于陵墓中,以供瞻仰。(2)将陵墓建于红场的克里姆  相似文献   

5.
去俄罗斯的行李里除了必备的东西,没有一本书。到俄罗斯难道还会没有书读吗?我这个名义上的俄罗斯学的爱好和研究想起俄罗斯学就觉得像是置身于初雪的莫斯科,会有雪花轻轻地触摸你的面庞,并不觉得冷,也许几片雪花之后就是漫天的飞雪了,无论你怎样转身都在包围之中。  相似文献   

6.
2013年1月18日,《前苏联油画藏品展》在广州红点画廊开幕,展出了数十件前苏联功勋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列宁在红场》《矿山的咖啡厅》《军港》……1月19日,由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院、中国留俄油画家协会、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经典的祝福·俄罗斯油画大师新年展》在徐州艺术馆展出约200rN俄罗斯油画作品。近年来,俄罗斯油画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不断攀高,但与国际上其他油画的价格仍相差悬殊,因此俄罗斯油画也被人们誉为油画收藏界的潜力股。  相似文献   

7.
“苏维埃政权是劳动群众找到的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大道,因此是正确的,因此是不可战胜的大道。”列宁的演讲《苏维埃政权是什么?》的这些名言在1919年被录制成唱片,过了许多年,1963年11月7日节日游行时在红场初次响起。半个世纪过去了。列宁的演讲在今天却比最初的录音更清晰、更响亮。修复仅存的列宁的音响资料应归功于苏联学者和工程师们多年辛勤的劳动。要认清这项工作的意义就得回顾一下录制的历史情  相似文献   

8.
金秋十月,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上搭建的马戏大篷里,首届莫斯科世界马戏节的比赛正在紧张而激烈地进行着。代表中国参赛的中国杂技团国家一级演员尤东升表演的节目《软钢丝》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他在手指粗的软钢丝上表演了“倒立大摆”、“前后滚翻”、“单手顶”、“倒立骑车”等绝技。深厚的功底、高难的技巧、精湛的技艺、刚柔相济的表演风格征服了全场3000多名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来自12个国家的评委一致亮出了最高分,把比赛的最高荣誉“金熊奖”授予了尤东升。这是近十年来中国杂志团继在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维罗…  相似文献   

9.
品味伏特加     
一提起俄罗斯,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伏特加酒。几百年来伏特加酒已慢慢融入到俄罗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俄罗斯酒文化。2003年一座伏特加酒博物馆在莫斯科落成,人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来为500岁的伏特加贺寿,这足以证明伏特加酒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它已经成为俄罗斯的国酒。  相似文献   

10.
回忆列宁     
不寻常的人我曾在列宁身边工作过,曾多次聆听过他的教诲,曾经和这位卓越的伟人交谈过,这在我的一生中,是最光辉的纪念,是永志难忘的。列宁除了整天忙于国家大事外,从不放过任何一件小事,并且总是从党和国家的立场出发,来对待和处理这些小事,列宁的这种作风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其实,这些“小事”往往也并非小事。有一次,当苏维埃政府迁到莫斯科不久,列宁把我找去,对我说:“马尔科夫同志,在司法机关大楼的楼顶上,应该插上红旗,想想看,我们是苏维埃政府,不插  相似文献   

11.
今年我在莫斯科等地逗留了一个多月,有幸亲眼看到今日的俄罗斯。在这里,我以读书人的视野和执著,尽力争取给朋友们一个真实的俄罗斯观感。刚到莫斯科的前几天,最使我注目或凝视的是那些在大街上走动的俄罗斯人。他们那走路的神态、速度,匀称开阔的步伐,他们在生活中的来去匆匆,这一反映民族群体动态及精神的现象,首先在我心灵深处引起了一个触动。俄罗斯商店午休时间不营业,不到时间不开店门,俄罗斯什么地方都排队,而且排队时特别规矩,特别认真。这是俄罗斯人行为和意识高度规范的现象,这种品行和素质可能不是一两代人所能养成…  相似文献   

12.
漫步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每能强烈感到俄罗斯民族深沉的文化氛围。在莫斯科的大街上常常看见俄罗斯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像,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启迪人们的智慧。在莫斯科宽敞的高尔基大街上,至今仍矗立着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的全身铜像以及爱伦堡、奥斯特洛夫斯基等文化名人的纪念碑。在这个800余万人的城市有着藏书总量为4亿多册的4000家公共图书馆,还有50多座公园、60多家专业剧院、20个音乐厅、100多家博物馆,为人们提供着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莫斯科还具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共有大专院校160余所,其中最为著名是1755年由罗蒙诺索夫创建…  相似文献   

13.
2003年2月8日晚,重新编排后的现代音乐剧《东北风》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杜布罗夫卡剧院再次上演,这是自去年10月莫斯科发生恐怖人质事件后的首次演出,所以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14.
沐浴风情录     
联荣 《世界文化》2006,(10):39-39
俄式蒸气浴俄罗斯的蒸气浴有着悠久历史。从古至今俄罗斯澡堂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两间木屋:更衣间和蒸气室。老式的“黑黢黢的澡堂”在莫斯科已经绝迹,消防部门不让建,因为老式澡堂的蒸气室里有一个敞开的火炉,生火时滚滚浓烟从澡堂向四面散开去,然后把水浇在烧得滚烫的石头上面,以便产生蒸气。据说,这种浴室曾引发一场莫斯科历史上最大的火灾。在俄罗斯古代,上至沙皇,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进这种澡堂洗澡。莫斯科的澡堂可分为两大类:公共澡堂和豪华澡堂(后者出现较晚)。公共澡堂可以洗和蒸。豪华澡堂外形像别墅,费用高昂,只要有钱谁都可以…  相似文献   

15.
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隐失了,只有人民的事业和工作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可能就是最引人注目的历史的一页。现在我们正在重温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最初六个年头是最值得怀念的,因为当时列宁还健在。对列宁来说,那是不平凡的岁月。有些事情他已付诸实现,但还有更多的事情正准备着手去做。在他的讲话中,他屡屡提到“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们还必须……”一个国家领导人一生中度过的六天,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现了他的崇高品德,他对新政权的未来所作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转型过程中,不具有市场竞争品格的传统文化遗产普遍处在危机状态,该怎样解决传统文化遗产生存命运是许多国家遇到的共同难题。俄罗斯对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化遗产所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是有意义的。雅斯纳亚·波良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出生地和生活创作主要地方。这儿既有浓郁的俄罗斯自然风光,又富有俄罗斯传统文化氛围。然而,氮气厂等“工业巨怪”的烟雾袭击了这块优雅的环境,威胁这一文化遗产的安全。为此,1994年8月间,俄罗斯文化部长西多罗夫邀请了许多新闻记者去莫斯科近…  相似文献   

17.
汪磊 《世界文化》2013,(5):50-52
说到俄罗斯面包,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国东北,人们常叫它"大列巴","列巴"就来自俄语хлеб(面包)的音译。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年》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自该片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上演以来,便成了我们国人用来表示"只要不放弃希望,就会有光明  相似文献   

18.
《列宁的一生》由莫斯科“银幕”创作协会制作的一部多集系列影片就是以《列宁的一生》作片名的。在这部新影片中将首次介绍列宁的整个生平。影片从叙述列宁的青少年时代起,经过斗争、考验、胜利的漫长岁月,直到1924年1月的某一天,伟人在莫斯科近郊的哥尔克与世长辞为止。影片是以十二卷的列宁传记为基础拍摄的。观众将会看到有关俄国革命斗争的照片、版画和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描写乌里扬诺夫一家生活的《西伯利亚三部  相似文献   

19.
谷羽 《世界文化》2007,(2):14-15
2003年9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把俄罗斯文化界国家最高奖——圣安德烈勋章,授予一位80岁的老诗人,称赞他是俄罗斯人民的诗人。在那段日子里,书店竞相出售这位诗人的诗集,电视节目朗诵他的诗歌,莫斯科街头树立着他的巨幅画像。一个诗人的生日,居然成了俄罗斯人的隆重节日。这位诗人出生于高加索的达格斯坦,他就是从山区走出来的阿瓦尔族诗人拉苏尔·伽姆扎托夫。  相似文献   

20.
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基高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历代沙皇的宫殿,后来是前苏联党政最高领导机关的办公地点,现为俄罗斯总统府的所在地。从1156年木头小城堡算起,克里姆林宫已经有840年的历史,现在的雄伟建筑由15世纪末伊凡三世建成。宫墙使用的是赭红色砖块,宫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