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包括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两大类。先秦道家所持的主要还是一种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老子、列子的思想中多少有些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自然化的气感应,很少神学的成分,但他的感应之气既包括物质性的阴阳之气,又包括非物质的精诚之气,加上他偶尔也有"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这一类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思想,这就使得他的感应说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先秦道家一直到庄子才基本抛弃了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而从自然的角度来谈天人感应。  相似文献   

3.
易经和谐思想发韧于天文学,立竿测影,观天测地,窥视天地人和谐一体的隐秘。以象数语言规则体系建立数学模型,捕捉阴遇阳与阳遇阴(生)吉、阳遇阳阴遇阴(克)凶的宇宙人世生存生克制化大道变化之神。易经和谐思想是自然神化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心物同一的宇宙观,世界的物质客观实在的本质——性,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之性——"真无,"从而阴阳相遇,从无生有,创生大千世界。万物一体,天人感应,以心体悟象蕴,探索世界万物阴阳协调、刚柔相济则吉,反之则凶的科学奥妙。  相似文献   

4.
人类从能区别精神和物质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了心物感应的问题。在先秦两汉的部分典籍中,已有人谈及。到陆机的《文赋》,又把心物感应的问题纳入文学创作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也开宗明义:“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刘勰认为,自然之气作用于万物,物之气象又摇荡作家的心灵,由此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而成为作家创作冲动的始因。在刘勰看来,人心之感于物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有心之器的人和物之  相似文献   

5.
世有公论,中国文化的最大的特征是诗性。诗性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诗学精神》,2006年海南出版社《刘士林中国诗性文化系列》之一)。王改正在《诗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吗?》(《疑义与析》第58页)中认为:"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传  相似文献   

6.
孔颖达恢复汉人以象数解易的传统,以"元气"①释易之太极。天(阳气)地(阴气)交感,产生了万事万物、人伦社会,二者共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感应之道遍布于宇宙万物的各个层面。心物彼此感受对方的节奏和生命。人心感万物所生的念虑之情在自然而然的本性的指引下成为审美之情,生生之宇宙由此而成为人情化、审美化的宇宙。  相似文献   

7.
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诗人王钻清从江汉平原到南海之滨、从欧洲到美洲、从行者到思者、从出发到回归,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坚守着诗歌这块阵地。对生命本质的诗性拷问、对自然发自内心的诗意热爱、对日常生活的个人诗思构成了王钻清的诗歌。而本文试图通过简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内在情感与思考,以此来探究"诗体游记"这种诗歌形式及诗学实践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历史意识与美学观点融合的整体之思,叶维廉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本土和人类文化面临的双重困境中来透析,通过对现代汉语诗性价值的省思,开拓新的文化路径,既诠释了现代中国诗学语言内在的复杂策略,又为人类文明寻找解困之途。  相似文献   

9.
生命意识是人的基本精神属性,作为文化和诗学的文学性主题,表现为生和死的精神想象和文学表述。本文运用文化诗学、比较文学的研究理念与方法,比较分析古代中国与埃及生命意识之不同,阐释其对于中国与西方古代文学主题、诗学审关意识的深刻影响,分析其对中西文学审美精神及人生悲剧性的建构,比较中西文学悲剧意识之差异。  相似文献   

10.
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主要揭示了创作主体——“心”与创作客体——“物”之紧密联系。心物感应论主要表现出审美主体“我”与审美客体“物”之间相互融汇交流,互相赠答,彼此互渗,并最终达到物我同化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