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论语》是对"生命学问"探讨的经典,即用有限的生命积极追求构建不朽的生命意义世界,告诉我们在喜悦活着的同时,更应该活出质量和意义。《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生命学习、生命共进、生命超越三个维度讲述人生的义理,叙说生命的喜悦。  相似文献   

2.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3.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是在融摄西方生命哲学、会通中国哲学《周易》和《中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早年融摄西方的过程中,他在吸收柏格森、尼采等人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哲学的取向,但也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入中国哲学研究之后,在《周易》和《中庸》的“生生之德”与价值理论的启发下,他修正了早期的矛盾观念,确立了“普遍生命”这一最高概念,并为普遍生命规定了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旁通之理六大构成要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机体主义特征的生命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论语》并非仅仅具有道德修养的意义,而是一部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生命学著作。本文从生命观的角度,概括出《论语》“一体两翼”的思想体系和贯穿其中的生命教育思想,并分析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伦理是生命价值取向和生命意向的呈现,其中孝道系于天性,行来最易也最苦。“孝”在儒家道德伦理中乃“为人”之根本,孔子重视孝道,却未曾作出系统性论说。后世逐渐发展成僵固的礼教,仿佛亲子之间,唯子女有片面义务,却忽略了父母也有陨越失职的可能性,既枉曲孔子真义,又损伤《论语》本貌。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验证《论语》孝道篇章,可以看出生命中“尊重需要”与“理想自我实现”是个体自己的责任;儿女无法替代“父母”本身自我满意度的达成。尽孝在情意上可以无限,奉行上确有其局限;子女不必把生命的价值和快乐完全建立在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论语》中“知”的意义进行区分,分析“知”的内容,认为《论语》更多地叙述了道德和生命智慧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讲学论道的言论,记载了孔子的哲学主张和政治理想,汉代传《论语》的有三家,分别是《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只有安昌侯张禹的《论语》流传了下来,被称为《张侯论》。  相似文献   

8.
作家刘震云根据自己创作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上映后,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这部对生命与历史抱持着尊重与客观态度的影片让国人重新反思,对那段不曾经历的历史,对那些不应忘记的人,如今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影片围绕“人”的主题,从历史中延展的生命维度、人的栖居——故乡家园的概念、人的信仰三个方面对生命本体进行了描述。生命个体始终是值得被尊重的,假如他没有在存在的时候被尊重,至少也要在记忆中被留存。反思生命是回归到对艺术创作核心问题的探讨,对生命存在的相关思索是艺术创作永恒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论语》对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存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能把握《论语》中的做事的原则和分寸,人际关系将会和谐很多,人们的生活也将会更加阳光灿烂。  相似文献   

10.
福柯式“使人活、让人死”的生命政治,在哈拉维看来是一种“关于赛博格政治学的颓丧预感,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领域”,为此,哈拉维通过《赛博格宣言》隐喻了一种被她称为“活得好、死得其所”的生命政治图绘。哈拉维基于“SF理论”建构了人类未来生命形态——赛博格,从生物学家和批判学者的双重视角审视了这种“人机合成学意义上的生物体”的生命政治意蕴,缕析其对传统西方起源故事、二元结构、父权制构筑而成的政治话语体系造成的颠覆性影响。从更广阔的跨学科背景上看,《赛博格宣言》可以被视为技术哲学以身体为中介的“人-技术”谱系学中,关于“人-技术”杂合体协同向生命递归篇章的一个章节,其预言技术化人类增强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生命是人的载体和根本,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从柏格森生命哲学出发,儿童是完整的生命存在,具有成长时间性、自我创造性和学习直觉性三种最基本的特性。针对儿童教育过程中忽视儿童生命特性的现象:儿童的成长时间性被忽视,儿童的自我创造性被剥夺,儿童的学习直觉性被抹杀等,教育者需遵循儿童的生长时间大纲、释放儿童的生命活力、引导儿童的直觉体验,在儿童教育中重新建立起生命特性取向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12.
李勇著《生命的容颜》一书,从书名上看,像是描写和诉说生命的容姿与容色,其实却是一本美学专著,正如该书的副标题所示:"审美体验与人生境界探微"。审美体验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人生境界则是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议题。在著者的视域中,"生命"一词非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命形式,而是从哲学和美学层面上提出的有关"生命"的范畴。在这里,"生命"所指谓的是作为人的个体生命和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它凝聚出来的是"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和医学交叉的视角,透过《周易》、《黄帝内经》探讨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认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是在“天人合一”的宏观哲学的框架中产生的;其主要内涵包括气之化生观、阴阳生机观、五行升降气机观、生命运动观、平衡和谐观、整体生命观等;联系现代科学看,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观的深层具有十分微妙而又宏大精深的内蕴;它在模糊性思维、形象比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给了现代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4.
周勇 《教师》2014,(22):1-1
正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来更是争谈《论语》,连"李鬼"们都争着要挤上讲台。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依然不多,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  相似文献   

15.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们在对生命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早期的儒家生命观。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珍视自然生命的存在,向往社会生命的和谐,崇尚精神生命的不朽,这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璀璨悠久的中国优秀经典文化中,《论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所彰显的生命教育思想虽少有人关注,却也熠熠生辉。《论语》中的生命教育核心在于人格教育,其生命教育的内容从生死观再到价值观,从尊生敬死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无一不是为了理想人格的实现。这种生命教育思想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如促进人们珍惜生命,健全人格等。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晓燕  张杨 《考试周刊》2009,(41):51-52
生命哲学强调人的生命以及与之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心理状态和历史文化等。在这一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亦将"生命"引入自身范畴,进而推动了生命关怀下教育实效性研究。文章从生命哲学对教育本质取向的影响出发,探究生命哲学视野下特殊教育的发展,从而诠释特殊教育与生命的本源性关联。  相似文献   

20.
《论语》作为一部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著作,所蕴含的现实功效也极为丰富。从当前生活现实出发,以一种更为平易同时又不失深刻的阅读方法,去探讨《论语》中彰显的人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