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离别之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离别之情主要表现在游子和思妇身上,通过游子的思归怀内、怀恋故土和思妇的相思之爱、离别之怨、见弃之忧和无奈之诉展现离别带给他们的相思之苦,社会时代和文学自身是造成这一悲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诗经》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可谓卓越不凡.《诗经》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女性.《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塑造的思妇的形象深入人心、动人心弦.但两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本文通过对比《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并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探讨诗经时代到东汉末年女性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写作的年代、作者,历来被认为“古诗眇邈,人士难详”Ⅲ,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千古疑案悬而不决。木斋的《古诗十九首研究》以后来居上的阐发态势解密了这一组特殊的文字代码。从哲学与逻辑学的双重视角.都可以看出木斋《古诗十九首研究》方法论对学界的巨大启示。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属于东汉末年中下层宦游文人的作品,它上承汉乐府、下启建安文学,从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显现了其过渡性所在。《古诗十九首》是社会动荡、价值观念体系崩溃的文人心声的抒情载体,特殊的情感心理开拓了后代的"寒士悲秋"、"闺妇伤春"的文学典型范式。哲理性的加强以及更加关注自我、人生的特点,与后来的"建安风骨"相应和;抒情性的加强和五言诗模式的形成是它形式与表现的过渡性特征。因此《古诗十九首》具有不同于此前、此后的诗歌而又与之相关联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秦嘉徐淑是东汉重要的五言诗代表诗人.他们夫妻二人的爱情赠答诗,对后世文人五言诗创作影响巨大.产生于秦嘉徐淑同时代的《古诗十九首》,多与秦嘉徐淑生平经历、创作情境、艺术风格相契合,故有学者推断:“在现存的东汉无名氏文人五言赠答诗中,定有秦嘉、徐淑二人的作品.”基于对秦嘉徐淑诗文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限与诗文风格一致性的比较考察,根据二者创作时间相合、创作情境相近、作品风格相似特点的分析,得出《古诗十九首》部分作品就是秦嘉徐淑五言赠答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本文紧紧围绕《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的特质,分析其何以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浑厚朴实的自然美、真挚的人情美、深切的相思美、重复变化的韵律美、整齐规范的形式美、意境浑融的哲理美。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颇具特色,结构上工整和谐,遣词造句十分精巧,尤其是诗中诸多重言词,在增加诗歌语言艺术性的同时又不失自然生动。文章从重言词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表达效果等方面对《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言词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五言诗歌创作典范的《古诗十九首》,根植于东汉末年战乱迭起、民生凋零的时代土壤,突出体现了耽于沉思的汉末士子在危机重重、荣枯变幻、世态无常、祸福不定的背景下矛盾而又无奈的踌躇心态.绵邈的情思、悲凉的心境是道家辽阔的想象空间和先秦以来“名理”观念长期孕育的必然结果,是道家精髓在东汉末年文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全面绽放.  相似文献   

10.
建安诗人对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主要反映在他们的游宴之作、情爱之作、山水之作、游仙之作以及功业之作中。其中,功业之作最具积极意义。由此形成了建安诗人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之间最后的最明显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1.
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中。《古诗十九首》表现时间及构筑意象的形式有三种。其多种多样的空间意象则主要运用移步换景和凭时间串插连缀空间的手法来表现。这种在时间的回环往复和空间的移位叠映中构建的抒情模式 ,是汉代文人高妙写景言情手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堪称其代表作,可是在古代,评论此诗者却不多见,今人评论,则多是鉴赏。五言古诗《蓟丘览古》七首是陈子昂在遭遇了最无奈的政治打击之后对其怀才不遇之悲的一次集中的宣泄,《登幽州台歌》作于这组诗之后不久,是其悲愤情怀的高潮终曲。《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和悲凉,其实也是所有有大襟抱大才能者共同的人生悲哀,而传统文化中登高神伤的文化心理则更加重了这种孤独感。就风格而言,《登幽州台歌》悲壮慷慨,是上承建安风骨,下启盛唐之音的初唐诗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真实的情感旋律,给人们以独特的美感享受。为魏晋六朝审美体系提供了滋养。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思妇和游子两类主题的诗:在整体排列上呈现出各自相对集中又彼此相互间隔的情况,产生了类组诗和互相补充的效果,增强了整体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排列方式应该是出于《文选》编者的有意而为。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继《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之后,东汉末年,在诗歌的历史河流中,出现了《古诗十九首》。它以自然朴实的语言,抒发了那个时代的人民在黑暗现实中心灵的愤怒与悲伤,在叙述生活的牢骚与不平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说,对<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的三个英文译本进行音、形和意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文选》的选文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它的文体编排引入了古代文体分类意识,既对文体辨析和指导写作具有实用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思想。就《文选》中所选属杂诗类的《古诗十九首》为据,分析《文选》兼顾传统与新变,又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选文观念。  相似文献   

18.
喝酒唱歌、以歌会友,酒歌不是跟着月亮走,而是跟着生活走。《上马酒之歌》和《下马酒之歌》是两首地道的蒙古族酒歌。两首歌体现了浓浓的友情、淳朴的民俗风情,听来赏心悦耳,读来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9.
《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和歌集,在100首和歌中,以四季为主题的和歌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又以咏秋的和歌所占比例居多。《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悲秋之歌、清秋之景都反映出日本民族对秋季的偏爱以及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以音乐为本”、“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等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的。本文结合初中音乐教学的课例,重点探讨以音乐为本的和识与技能教学。从《七子之歌》谈起“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七子之歌》这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音乐课,单元教学目标是: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聆听四首音乐作品,用歌声,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爱国之情;说出音乐表现方法,判断音乐表现手段。有的老师在上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